英語教師具備的素養

  2l世紀的英語教育面對的是高素質、複合型專門人才培養的新目標。那具體要怎樣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言準確,流利

  準確流利的語言表達是英語教師紮實的語言基本功的最直接表現。教師應該保證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第一時間接觸到正確的語言形式。suit訴訟與suite套房形音似、意不同;作為名詞的bear熊與作為動詞的bear忍受形、聲相同而意不同;dear親愛的人與deer鹿聲同而形、意不同; bow弓與bow鞠躬形同而聲、意不同。英語詞彙中類似容易混淆的例子隨處可見。很難想像沒有正確的語音和拼寫做先導,會有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英語語言技能的順利發展。因此教師要不厭其煩地監督、驗證自己語言的準確性,做到錙銖必較,及時糾正自己語言上的錯誤。這在語言教學的積累階段尤為重要,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老師的語言不準確,學生的語言必錯無疑,以訛傳訛,後患無窮。 英語教師的口語表達要力求流利。準確的語言形式加上流利的口語表達能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美產生感性認識。教師流利的語言示範無形中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會由最初的羨慕、讚歎到躍躍欲試。語言準確流利的教師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楷模,同時能給學生增添一定能學好的信心。

  :知識“雜”而有章

  面對知識面日益廣泛的學生,教師必須要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才能滿足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求。因此教師除掌握本學科專業知識之外,還應掌握與教育教學有關的廣泛知識。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熟知英語國家的人文背景知識,還要了解語言學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理論也應有所瞭解,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以及人生哲學、社會生活規範等等都要儘可能的涉獵。這就要求我們要具備交叉學科的學習能力,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教師要養成一輩子多讀書,讀好書,讀雜書的習慣。“雜”,既要博覽,又要熔各種知識於一爐而為“我”所用。若能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那麼就會“雜”而有章了。所謂“採百家之說,成一家之言”就是這個道理。

  :具備彈性態度

  彈性態度是指對教學技巧的靈活運用。有人主張學習外語一定要擺脫母語的影響,因此提倡課堂教學一律使用目的語。這種做法固然好:最大限度的提供了語言輸入,培養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等等。但矯枉未必過正。面對英語中的抽象概念、抽象詞彙和術語,與其費勁勞神地用目的語解釋使學生如墮五里霧中,不如直截了當地使用漢語來得事半功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倡使用目的語,但同時不要忘記發揮母語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要善於在目的語與母語中尋找一種平衡,避免在目的語的使用上達到荒謬的地步。語言教學貴在教懂,只有深深理解的東西,記憶才最牢固,使用才最自由。 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教師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英語學習的積累階段,教師要做到教“死”,即對英語的語音、語法、拼寫要嚴格把關,對錯誤要善於發現,及時糾正,一絲不苟。當英語學習由積累階段過渡到實踐階段,比如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時,如語言錯誤影響到交際目的的實施,或影響到交際一方的感受時,教師就要即時指出並改正。如錯誤沒有影響到交際目的,就要抱以寬容的態度,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注重母語學習

  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漢語語言文化修養。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之一。良好的母語功底對英語的學習是一種優勢。比如,英語中的諺語語言精練,寓意深刻,與漢語有許多相通之處,這也表明了中西文化的近似性。漢語語言基礎紮實,才能把諸如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巧婦難為無米之炊;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樑不正下樑歪;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水滴石穿;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樣的諺語翻譯得恰當,自然,朗朗上口。只有掌握好漢語,才能感悟和把握中西文化在語言表達層面的相通性,才能在漢英兩種語言的互譯中游刃有餘,才會趨於翻譯的最高境界“信”、“達”、“雅”。而且只有多瞭解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風土人情,才能更好地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和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和教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亦是傳播文化的橋樑。英語是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通過英語我們可以瞭解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通過英語我們同樣可以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因此,積累母語文化底蘊,傳播、弘揚民族文化應是每個英語教師的責任。英語教師豐厚的母語知識和文化底蘊不僅便於教學,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珍視祖國的語言和文化,摒棄盲目的崇洋媚外。學好外語,做好中國人。這也是將素質教育貫穿於英語教學的一個方面。

  :富有進取精神

  英語教師的進取精神體現在自我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堅持不懈的科研探索上。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發展變化的。詞彙的新舊更迭是必然趨勢。英語教師要善於捕捉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新的語言現象及英文表達和用法,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吸納新詞,充實更新現有的知識結構。例如sizism和lookism兩詞是對胖人和醜人的歧視性說法, kidult一詞是指“小大人”,SARS和bird flu是“非典”和“禽流感”。英語教師要經常閱讀英文報刊,關心時事,使自己的語言與社會生活不脫節,真正實現語言的實用價值。

  教師不僅承擔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責任,還承擔著繁榮學術,弘揚科學的重任。作為英語教師也要不間斷的搞科研創新。如及時瞭解和掌握本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密切跟蹤國內外研究現狀;就本學科領域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和觀點;從新的視角,用新的方法,重新分析某種語言現象等等。是否具有科研能力是教師是否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一個反映。科研的過程是教師學術能力提升的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途徑。教師要學會用科研方法武裝自己,以科學的方法去了解、處理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研究水平由經驗總結提高到科學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