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現代禮儀的原則與基本常識

  禮儀是在交往中體現出來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的意願,那麼現代禮儀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禮儀的原則和常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現代禮儀的原則

  一、尊敬原則

  尊敬原則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以尊敬對方為前提,並且在尊敬對方的同時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國格。如果對交往的物件連最起碼的尊敬都談不上,就不用談什麼禮儀了,因為俗話說得好“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要想贏得他人的尊敬,自己必須先尊敬別人。在這裡,我們還要提的是尊重別人還要尊重他人或其它國家、其它民族的特殊禮儀,也就是要“入鄉隨俗”,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首先,在交往中,要熱情、真誠。熱情的態度會使人產生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相反,對人冷若冰霜,會傷害別人。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分熱情,會使人感到虛偽、缺乏誠意。

  第二,要給人留面子。所謂面子,就是自尊心。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失去自尊心對一個來說,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傷害別人的自尊是嚴重的失禮行為。維護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第三,允許他人表達思想,表現自己。當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時, 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當你和與自己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時,也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記住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二、自律原則

  禮儀只是一種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規範和準則,並不是一種法律或法規,不帶有強制性,但是不是說人們想遵守禮儀規範的時候便遵守,不想遵守禮儀規範的時候便為所欲為,這樣只會遭到輿論的譴責,故人們在遵守禮儀規範時應具有高度的自律性,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和和諧。

  人們通過禮儀教育和強化禮儀訓練,在掌握更多禮儀知識的同時,會逐漸在心目中樹立起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周恩來的青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南開中學教學樓中有一面大鏡子,鏡子上有段“鏡銘”——“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寬,背容直,勿暴勿急,宜靜宜莊。”周在學生時代和以後的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終,持之以恆地自覺執行,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同學們要自覺地按照時代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排除社會不良風尚的影響,排除自身不良動機的干擾。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剋制的能力。積極地完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最終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較高的思想水平。

  三、平等原則

  在人們遵守禮儀規範的時候,必須嚴守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與任何物件交往的時候都應該一視同仁,絕不能因為交往的物件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禮儀方式,這樣也是有悖於禮儀中這個“禮”字的。

  人人都渴望平等,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任何抬高和貶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都不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有一次在蘇聯訪問,他在莫斯科街頭散步時見到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蕭伯納和這個小女孩兒玩了很久,在分手時,他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的媽媽,你今天和偉大的蕭伯納一起玩了。”小女孩兒也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的媽媽,你今天和蘇聯女孩兒安妮娜一起玩了。”蕭伯納很吃驚,他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傲慢,並向小女孩兒道歉。後來,蕭伯納每次回想起這件事,都感慨萬千。他說:“一個人無論有多麼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應該永遠謙虛。”

  還有一個故事。戰爭年代,一位老教授在延安見到毛主席,毛主席請老教授吸菸,可是不巧,只剩下一根菸了。這可怎麼辦呢?主席自己吸不請客人吸,很不好;請客人吸自己不吸,老教授也不會同意。毛主席將這一隻煙分成兩半,一個人半隻,皆大歡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的隨和、誠懇、平等和親切。

  四、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就是指在應用禮儀的時候,在保證辦事效率的同時,講究技巧,合乎禮儀規範,並適可而止,簡化一些繁瑣的程式,以便於辦事效率的最優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講究禮儀,但應針對不同的場合、不合的物件掌握好適當的分寸。有時過分的舉止會引起人的反感,甚至會被認為是虛偽的表現。如與人交談時,向對方說過多奉承的語言;當受到誇獎時,一味地謙虛,甚至言過其實;在與多人共處時,表現得過於熱情,使人陷入難堪之地,等等。適度的原則就是既要彬彬有禮,又要不卑不亢;要親切和氣,不要輕浮阿諛、虛情假意。

  適度原則是建立在客觀評價自己、客觀評價別人的基礎之上的。在日常交往中,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才學、技能和特長等,正確認識別人的品德、態度、動機和困難。在日常交往中,要做到“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失足、失色、失口實際上就是指在行為、態度、言論上的不適度。一旦出現錯誤的言行和態度,應該馬上向別人致歉,為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提供有利的條件。

  五、誠實守信的原則

  我們在要求人們講究禮儀時,並不是簡簡單單地要求人們在表面上遵守禮儀規範,而是要求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以誠相待。中國傳統道德主張“言必信,行必果”,在當今社會,我們一樣主張做人要真誠,要講信用。故我們在遵守禮儀規範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遵守形式,而是要用心去待人。

  在傳統道德中,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修養的高境界。信用經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因此,“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既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文化的道德內容,又體現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對市場經濟秩序的迫切要求。

  營造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經濟,又是合作經濟;既是趨利經濟,又是誠信經濟。唯利是圖,不講誠信,勢必會不擇手段,最終妨礙經濟發展。

  和諧社會應該是全體公民明禮誠信、團結友善、融洽相處的社會。人無信不立,社會無信不穩。如果整個社會誠信缺失,弄虛作假,爾虞我詐,將最終導致人人自危,都得為誠信缺失埋單。

  現代禮儀常識

  一、打電話的基本禮儀

  打電話是通聯禮儀的一個主要內容。撥打電話的人是發話人,是主動的一方,而接聽電話的一方是受話人,是被動的一方。因而在整個通話過程中,撥打電話的人起著支配作用,一定要積極塑造自己的完美的電話形象。

  在打電話時,必須把握住通話的時間、內容和分寸,使得通話時間適宜、內容精煉、表現有禮。

  1、時間適宜

  把握好通話時機和通話長度,即能使通話更富有成效,顯示通話人的幹練,同時也顯示了對通話物件的尊重。反之,如果莽撞地在受話人不便的時間通話,就會造成尷尬的局面,非常不利於雙方關係的發展。如果把握不好通話時間,談話過於冗長,也會引起對方的負面情緒。

  2、內容精煉

  打電話時忌諱通話內容不著要領、語言囉嗦、思維混亂,這樣很容易引起受話人的反感。通話內容精煉簡潔是通話人的基本要求。

  1 預先準備

  在撥打電話之前,對自己想要說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數,儘量梳理出清晰的順序。做好這樣的準備後,在通話時就不會出現顛三倒四、現說現想、丟三落四的現象了同時也會給受話人留下高素質的好印象。

  2簡潔明瞭

  電話接通後,發話人對受話人的講話要務實,在簡單的問候之後,開宗明義,直奔主題,不要講空話、廢話,不要囉嗦、重複,更不要偏離話題,節外生枝或者沒話找話。在通話時,最忌諱發話人東拉西扯、思路不清,或者一廂情願地認為受話人有時間陪自己聊天,共煲“電話粥”。

  3、表現有禮

  撥打電話的人在通話的過程中,始終要注意待人以禮,舉止和語言都要得體大度,尊重通話的物件,並照顧到通話環境中其他人的感受。

  二、接電話的基本禮儀

  接聽電話的人雖然處於被動的位置,但是,也不能在禮儀規範上有所鬆懈。撥打電話過來的人可能是你的上級,可能是合作方,也可能是對你很有幫助的友人,因此,受話人在接聽電話時,要注意有禮和得體,不能隨隨便便。

  當本人接聽打給自己的電話時,應注意及時接聽並謙和應對,無論對方地位尊卑,都要待人以禮。

  1、及時接聽

  電話鈴聲響起,要立即停下自己手頭的事,儘快接聽。不要等鈴聲響過很久之後,才姍姍來遲或者讓小孩子代接電話。一個人是否能及時接聽電話,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的待人接物的誠懇程度。

  一般來說,在電話鈴聲響過三遍左右,拿起話筒比較合適。“鈴聲不過三聲”是一個原則,也是一種體諒撥打電話的人的態度,而且鈴聲響起很久不接電話,撥打電話的人也許會以為沒有人接而結束通話電話。如果接電話不及時,要道歉,向對方說“抱歉,讓您久等了”。

  2、謙和應對

  在接電話時,首先要問候,然後自報家門,向對方說明自己是誰。向發話人問好,也有向發話人表示打來的電話有人接聽的意思。自報家門是為了確認自己是否是發話人真正要通話的物件。

  在私人住所接聽電話時,為了安全起見,可以不必自報家門,或者只向對方確認一下電話號碼來確定是否對方找對了人。即使對方錯撥了電話,也不要勃然大怒,口出穢語,而要耐心解釋。

  在接聽電話時,要聚精會神,認真領會對方的話,而不要心不在焉,甚至把話筒擱在一旁,任憑通話人“自言自語”而不顧。

  3、分清主次

  其一,電話鈴聲一旦響起,接電話就成為最緊急的事情,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一邊。接聽電話時,不要再與旁人交談或者看檔案、吃東西、看電視、聽廣播等。即使是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你忙著別的事,在接聽電話時也不要向打電話來的人說電話來得不是時候。

  其二,有時候確實有無法分身的情況,比如自己正在會晤重要的客人或者在會議中間,不宜與來電話的人深談,此時可以向來電話的人簡單說明原因,表示歉意,並主動約一個具體的雙方都方便的時間,由自己主動打電話過去。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不應讓對方再打過來一次,而應由自己主動打過去,尤其是在對方打長途電話的情形中。約好了下次通話的時間,就要遵守約定,按時打過去,並向對方再次表示歉意。

  其三,如果在接聽電話的時候,適逢另一個電話打了進來,切忌不要中斷通話,而要向來電話的人說明原因,要他不要結束通話電話,稍等片刻。去接另一個電話的時候,接通之後也要請對方稍候片刻或者請他過一會兒再打進來,或者自己過一會兒再打過去。等對方理解之後,再繼續方才正接聽的電話。

  三、接電話禁忌用語

  在接電話時切忌使用“說!”“講!”。

  說講是一種命令式的方式,即難讓人接受,又不禮貌。有的人在接聽電話時,一接起電話馬上說:“說”或“講”, 或者多加一兩個字“聽到,說!”

  這種行為在公司、企業內部也許還可以理解,由於某種原因工作繁忙,時間緊張,沒有太多的時間應對電話,希望對方直截了當,別浪費時間。但這種硬邦邦的電話接聽方式顯得過於粗魯無禮,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氣勢,好像是擺架子。給人的感覺是“有什麼話快說,老子沒空和你在電話裡囉嗦!

  有的人對這樣的電話應答方式也懶得再“說”,乾脆一聲不吭將電話掛了。本來還想聯絡一些業務或者提供一些資訊,一聽他這口氣就不舒服,說了等於白說,這種人懶得理他。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以禮相待,有誰願意同不懂得禮貌的人打交道呢?所以,在接聽電話時,一定要注意應有的禮貌。

  現代禮儀包含的內容

  第一,社交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範。規範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社交禮儀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如你到老師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是失禮的。社交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得多,違反社交禮儀規範,只能讓別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進行制裁,為此,社交禮儀的約束要靠道德修養的自律。

  第二,社交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社交禮儀的本質。人都有被尊重的高階精神需要,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社交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

  第三,社交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沒有它,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會遭到破壞,在這方面,它和法律、紀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一目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非常重視社交禮儀規範建設。

  第四,社交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守。這是它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社交禮儀規範就不一定適用了。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拖鞋則是正常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