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房心理護理論文

  心理護理的任務就是在病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和反應特點,並針對病人的心理活動,採用一系列良好的心理護理措施,去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幫助患者適應新的人際關係以及醫療環境,儘可能為患者創造有益於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環狀態、使其早日恢復健康。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急診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心理護理

  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心理狀況,探討護理干預措施。方法 選擇65例重症監護病房患者作為研究物件,對住院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結果 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的焦慮、恐懼、孤獨、焦慮、憤怒、敵意、睡眠迴圈障礙、自我形象紊亂等消極心理狀態。通過提供人性化護理干預,包括改善身體環境,調整護理工作流程和模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強心理疏導和護理等,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系統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的整體護理水平和患者滿意度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急診重症監護病房;護理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加護病房非常重要。它在患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急診重症監護室是急診科的一個重要部門,具有急診患者的特點、急救處理和醫療過程的連續性,其中患者面臨生理和心理壓力,身體環境不適應於身體環境、人的需要、自我形象的紊亂,使患者在情緒、行為上發生變化[1]。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對患者進行了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在的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65例急診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進行了研究,其中4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8.23歲。7例腦血管意外,腦出血,5例心功能不全,高血壓,8例肺感染,19例肺性腦病,慢性支氣管炎,呼吸衰竭, 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腎功能不全患者,2例交通傷,19例其他。患者結局:35例出院,23例轉科,7例死亡。

  2急診ICU 患者心理狀態分析

  2.1緊張和恐懼在急診重症監護室的患者中包括突發性猝死患者的急診治療,或轉移到手術室等部門的危重患者,許多患者急性起病的意識和昏迷,處於穩定狀態,恢復意識會對我們生活的身體環境感到奇怪,造成緊張和自覺發現使用機械通氣或保護肢體的心理負擔的患者更為明顯。同時,所有患者均不熟悉的先進醫療裝置,配備了急診ICU,如顯示器,除顫儀,呼吸機,血濾機,加上醫務人員繼續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操作,可以使患者產生心理壓力,表現出恐懼和情緒,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的體內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和心肌收縮力增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嚴重者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2.2在重症監護室中的孤獨和焦慮是完全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嚴格的探視制度,沒有家庭伴侶,缺乏和外部溝通,可以使患者有孤獨感,分離焦慮的形式,如果病情變化更急於照顧自己的親人。緊張的氛圍視覺超負荷會對患者的心理產生更大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患者不願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具有高度的家庭親密度,患者可能會比較固執的性格,適應家庭的感情依賴性強。

  2.3憤怒和敵意急診ICU醫務人員從事各種治療和搶救的身影喧囂,嚴肅的表情和患者暴露於各種監測儀器,各種留置導管中,形成被迫臥位,肢體活動受限,使患者感到生命的絕望,處於癱瘓狀態嚴重的精神,自制力下降,憤怒,親人,醫護人員發洩,煩躁,易怒,哭鬧不止的現象,如果僅用藥物控制,效果差。

  2.4睡眠迴圈障礙一直在ICU重症監護室有沒有“時間”和緊急治療是白天和夜間燈,光刺激睡眠患者的睡眠週期不適應的物理環境,夜間搶救,護理患者的睡眠也是一種隱性刺激,使患者感到急診室沒有安靜,破壞生物鐘,睡眠不足,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產生各種潛在的危害或生理和心理的影響。美國環境保護局建議,該醫院在白天不超過48分貝噪音,夜間不超過35分貝,但調查發現,在任何時候的重症監護室的聲音汙染高於標準,最高可達80分貝,環境噪音的患者的睡眠很多。

  2.5在急診重症監護室,由於需要搶救和治療,往往需要患者暴露的身體,有時醫務人員緊急或工作等,忽視了個人隱私的保護,從而損害了患者的自尊心,造成了自我形象紊亂。有時患者因病情變化,衝動,自我傷害的行為,以確保與安全保障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醫務人員經常為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強制肢體,患者甦醒後人體約束會產生拘束感,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

  3人性化護理干預措施

  3.1營造人文氛圍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病房,中央空調系統,保持適當的室溫21℃~24℃,使用加溼器保證相對溼度70%,也在保護與電氣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家庭準備小加溼器。在患者的角度,放置一個大的時鐘或日曆,讓一個有意識的患者能夠意識到白天和晚上的時間,以保持時間的想法,儘可能地保持在夜間和夜間醒來的習慣[2]。根據患者病情合理設定監測報警音量,減少夜間報警量,加強檢查,及時發現病情危重患者的變化,並採取積極措施處理。加強與醫生溝通,合理監測患者血壓,在穩定狀態和穩定血壓的情況下,將有史以來的血壓監測血壓每小時變化2次測量,減少血壓袖對肢體長的束縛和增強患者的舒適度。

  3.2調整護理工作流程和模式,落實責任制護理模式,由1名護士負責2~3例患者的嚴重治療和護理,對一個專職的護理。改進的模式,以確保患者的護理,可以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治療需求,以減少護士和護士站和治療室治療的頻率,以便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溝通,回答問題,患者,患者的基本護理和生活照顧,並使患者在視野中可以看到護士,以確保心理意識,安全意識。在護患溝通模式下,從家庭成員、諮詢和諮詢到積極溝通,制定家庭溝通手冊,對患者的主要治療、飲食、用藥的責任進行解釋,儘可能避免使用專業的醫學詞彙,使患者及其家屬保持疾病治療的積極性。鼓勵家庭訪訪期間的心理支援和舒適度,減少患者的焦慮情緒,減少孤獨感,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3提高患者對急診重症監護病房患者病情的認識,所以有意識的患者應使用普通的語言來幫助他們瞭解病情,對重症監護病房的環境和系統作簡要介紹,使其作好準備,以幫助他們實現急診治療和護理,更好地解釋本病;患者需要對醫療器械的使用效果和報警的原因,如通知患者的心電圖改變,以幫助監測心率和呼吸,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損害,減少患者的心理壓力和敵意,消除對重症監護的感覺。

  3.4加強心理指導患者在ICU,護士要有同理心,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加強交流,鼓勵患者積極使用語言或非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使患者居佑安全感,有利於恢復條件的改善。對於患者的不安,他們可以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的語言和非語言表達[3]。如,各階段的疾病應採取臥位、運動和飲食要求的形式,在床上懸掛的照片可以放置,根據病情及時轉頁並指導患者進行模擬。

  3.5在護理實踐中的其他措施,護理人員應動作熟練,儘可能的減少的頻率和持續時間的暴露患者全身,保護患者的自尊;在患者機械通氣鎮靜治療規範;各班加強對患者的觀察,恢復意識,能與患者治療肢體配合,及時解除保護性約束,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使用非接觸式溫度計測量溫度,如紅外耳溫計,可節省人力,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特別是,它可以減少患者夜間睡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徐日東,張淑香.ICU 機械通氣患者心理障礙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誌,2007,131:83-84.

  [2]燕純叔.ICU 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四川醫學,2008,293:375-377.

  [3]杜鵬,姚梅芳.ICU 綜合徵的防治與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誌,2002,191:27-29.

  篇2

  試論心理護理在重症監護病房中的應用

  摘 要探討 心理護理在重症監護病房中的 應用效果,心理護理方法包括:術前訪視、改善 環境、有技巧的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援系統。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減少ICU不良心理反應,減少護患糾紛,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重症監護病房;心理護理

  重症監護病房即ICU,ICU的病人病情重,進展快,變化大,一般不允許家屬陪護。不同的病人心理反應也有很大的差別。儘管ICU有完善的裝置,周全的醫療護理,仍有病人在監護期間出現不良心理反應。有報道稱ICU病人的心理障礙發生率為14%~71%。如何對多病種不同型別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減少不良心理反應,使患者積極配合 治療 直至身心儘早康復,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 工作 實踐淺談心理護理在ICU中的應用。

  1護理措施

  1.1術前訪視

  對擬做大手術後轉入ICU的患者,建立術前訪視制度。主動介紹自己的身份,瞭解病人病情及以往生活習慣、需求,向患者講述術後的注意事項,消除病人不良心理反應,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在ICU的治療護理工作。如病情許可,術前可帶領病人進入ICU介紹各種儀器裝置的作用及ICU 的環境、工作程式,以消除對陌生環境和各種監護儀器報警聲帶來的緊張和瀕危感。

  1.2改善環境

  營造溫馨的救治環境。醫護人員無力改變病房的設計和病房條件,卻可以為病人創造濃厚的生活氛圍。如為病人準備報紙、書刊、雜誌等,允許病人使用耳機聽收音機、播放 音樂 等娛樂節目,以調節過度緊張的ICU氣氛。病房佈置力求舒適協調,提供柔軟、平整、乾淨的床鋪,高度適合的枕頭和厚薄適中的被褥。儀器安裝隱祕,燈光柔和;兩個病床之間用屏風遮擋,儘量不用或少用影響病人定向力的藥物。

  1.3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

  由於ICU護理單元的特殊性,病人容易出現孤獨和恐懼感。對於神志清醒的病人,應主動介紹自己,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並通過對病人面部表情、音調、手勢、及身體姿態等方面的細緻觀察,瞭解病人心態,並主動與之交談,耐心傾聽並解答病人的問題。對於氣管插管、切開的病人,由於無法用 語言與醫護人員交流,為此更應耐心介紹人工氣道的基本知識,採取主動提問,病人只要點頭或搖頭的即可表達自己的需要,或使用手語,如喝水用空心拳頭等,獲得很好的效果。另外,我科還備有護患交流本,通過書寫方式為患者答疑解惑。保證救治工作順利進行。  1.4有技巧的溝通

  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在ICU病房中,家屬與病人隔絕,不能與患者直接交流,醫護 工作 環境封閉,家屬對醫療工作缺乏瞭解而疑惑,在費用方面也覺得叫盲目。針對這種情況,我科建立了每日探視制度,每天下午3-5時,讓家屬觀看病人的 治療 護理過程,並酌情讓他們對話。並有專人向家屬介紹病人的病情變化和轉歸,即時通報醫療費用情況,發放一日清單,以取得家屬 經濟 上的支援。在轉達病人各種需要的同時,將親朋好友的問候關心帶給患者。在病人病情平穩轉出ICU之前,向家屬講述相關護理注意事項,使家屬掌握一定的康復知識和護理能力。這樣,既增加了病人家屬對我們的理解和信任,同時也大大減少了醫療糾紛。

  1.5建立良好的病人支援系統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外界的支援,更何況是身患重病的ICU病人,他們離開在自己的親人獨自忍受這疾病和治療帶來的巨大痛苦,隨時都在為自己的生死而擔憂。因此病人更需要全方位的援助。而護士是監護下最主要的支援因素。在調節病人情緒,減輕病人痛苦方面騎著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因為監護治療任務重而忽視了對病人的精神支援。要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開朗幽默的性格和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出現在病人面前,使病人在與護士的合作中受到感染。

  2 總結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強化“以病人為中心”,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危重病人更需要呵護,更應得到尊重。針對ICU患者的特殊情況,把為病人提供整體護理作為護理目標,傾聽病人的心聲,關注病人的精神因素,進行積極主動的 心理護理,使病人自覺地預防和排除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增加起治療疾病的信心。通過加強心理護理,促進護患關係的融洽,增加病人及家屬對ICU的瞭解和信任,減少醫療糾紛,提高疾病救治率和對 醫院 的滿意度。同時,拓展了護士的知識面,提高護士工作能力,體現護理工作的價值,最大限度滿足病人的護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