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派武術的主要分類有哪些

  武術技擊與氣功養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氣功。在歷史上,峨嵋派武術氣功的發展對否定宗教起過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的:峨眉派武術的分類。

  峨嵋派武術的分類

  氣功

  峨嵋派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同列為中國三大門派之一,在峨嵋派武術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氣功內容。

  從古至今,峨嵋武術都極講究氣功之配合。拳諺講:外要練"砣子"內要練"桶子",砣子指拳頭上的外家功夫,桶子指內功修養。只有外功和內功都修煉,才能達到峨嵋武術中的"神功",神功以氣為本,以神為用,乃功夫中的上乘。峨嵋武術

  峨嵋武術

  峨嵋氣功內容豐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代蜀人還兼行醫。蜀中拳諺雲:學武不學醫,終是傻東西,將醫道作為武術內容之一。這樣就將中醫理論包括中醫氣功理論及養生法融匯進峨嵋武術中,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峨嵋武術氣功。

  峨嵋武術"內功"通常分為"南,填,靜,氣,柔,輕,禪"七類。

  南功

  即"神拳",以符篆咒語,焚香禮拜,觀師默像等方式為誘導而出現自發動功峨嵋派"會門"武功最講究此道,形成獨具特色的峨嵋派自發動功。

  填功

  或稱"桶子功",講究以各種呼吸方式吃氣,嚥氣,吞氣,噴氣,運氣,腔氣等,配合"安桶做架"即各種形體練功動作,拳套等進行鍛鍊,內壯桶子,外強筋骨。許多稱為"硬氣功"的皆屬此類,如"金鐘罩""鐵布衫""鐵漢碑""太子功""金剛錘"。。。。等。

  靜功

  峨嵋派武術中的靜功,除了靜養調息吐納外,主要是指以各種武術樁功內外兼練的武功形式。如"弓箭樁""含機樁""騎馬樁""雀地龍樁""金雞獨立樁""梅花樁""三角樁"。。。等。比如練好"騎馬樁"氣沉丹田,吸氣則全身蓄力,吐氣則衝拳而出,反覆練習,峨嵋武術各門派均很重視這種練氣練力地"靜功",比如峨嵋每門武功,在練功時樁功要求甚高,要求內外合一,三尖相照,意形緊隨。

  氣功

  峨嵋派武術中地氣功有兩層含意,一是指"參貫玄機,超脫生死"地內氣修養,以求臨陣較技時神氣自若,膽氣不虛,相當於素質訓練,心理訓練之意。二是指氣功內功鍛鍊非常重要地峨嵋武術中地拳種流派。如蜀中"松溪內家拳",強調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氣運為主,蠻力為下地練法,和太極八卦有相同之處。又如峨嵋太極拳,同北方太極有區別,而講究柔運,調氣,凝神則同。從一些峨嵋武術中衍化出許多氣功導引方式,究其實質,不外峨嵋武術氣功中地氣功部分而已。故蜀中拳諺雲:快打拳是拳,慢打拳是功",即意謂武術快練狠打就是"練拳"慢練調氣就是"練氣功"。

  柔功

  即盤功,峨嵋武術狠講究關節,肌肉,韌帶之輕靈柔軟,故練武時每將柔軟性訓練配合呼吸吐納,形成峨嵋武術中著名的"盤功",常見的有"十大盤功","峨嵋盤功易筋經"等。因盤功最宜自幼開始訓練,大時則見效較難,故又成"童子功"。其訓練範圍包括頭頸,肩,肘,腕,指,腰,臀,胯,踝,趾等各部關節及肌肉韌帶。必須說明:峨嵋柔功盤功,並非單純象體操之類的柔軟性訓練,而是嚴格配合吐納調息的"內功"形式。柔軟若無骨,伸縮開合變化隨心應手好像能透針眼,從大動至大靜時呼吸平和,安詳自然,狀若木偶。

  輕功

  輕功在冷兵器時代有很高造詣,因為那時實戰講究"飛簷走壁,疾走快跑",如縱步上房,飛步越崖,雲腿跳澗等。有的人然認為輕功狠玄妙,甚至懷疑究竟有無輕功實際存在,實為不妥。酒時武人在這方面是要花大氣力的,否則實戰中會吃大虧。練成後,兩人多高的牆壁可轉眼之間越牆而過。

  峨嵋武術中的輕功有"千斤腿""跳沙坑""扶杆縱""水上漂""鐵爪鏈""百尺繩""踩雞蛋"等名目。最常見的訓練方法是"戴鐵瓦"或者"包沙包"即在兩腿上各纏上半斤到五盡重的鉛瓦或沙袋,行走跳躍。其次是"縱沙坑",在一直徑約三尺沙坑內身帶鉛瓦或沙袋,運氣後向上縱躍,並逐漸加深沙坑。此法說來容易,實則要堅持不懈則難。此外,峨嵋派輕功中有的還融合進符篆甲馬,經咒等運氣調息形式。

  禪功

  亦稱"玄功",峨嵋禪功,通常指某些奇門絕技。如"天罡掌""指禪功""點穴十八手""五毒陰風掌""劍仙"等等,其中有的確屬真實功夫,雖然少見確確實存在。比如有位氣功大師,專練"硬耳朵功",能兩耳用細麻繩懸一大水桶飛舞旋轉,堪稱一絕。又如氣功師郭信武的"蝦蟆功",以十指觸地成"俯臥撐"狀,運氣後整個身子離地騰起如蝦蟆跳躍,可連續躍數十次,常人難及。這些玄功,都豐富了峨嵋派氣功而使之絢麗多彩。

  峨眉派武術的技藝哲理

  一峨嵋派拳術技藝具有濃厚的攻防搏擊意識

  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複雜,巴蜀民眾勤勞勇敢,尚武善鬥,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嵋派拳術必須帶著深厚的攻防搏擊意識即帶有強烈的敵情觀念,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於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

  峨嵋派拳術技藝的深厚意識,是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實踐中產生的。是拳師們大腦這種高階組織的特殊物質的機能,練峨嵋派拳術技藝十分強調膽壯、氣足、力雄、法準、機巧。

  二峨嵋派拳術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了眾多的技術流派,峨嵋派拳術技藝,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特殊屬性。在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充分發揮四川人機智靈巧、頑強勇鬥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髮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蔟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三峨嵋派的“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

  “剛與柔”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係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與慢”是峨嵋派拳術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峨嵋派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嵋派拳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書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術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銳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嵋派拳術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準,快中墳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強調快,應防止“一快遮百醜”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細活”的做法。

  “動與靜”的矛盾關係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為峨嵋派拳術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並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摺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於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是峨嵋派拳術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採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嵋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雲:“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這對矛盾反映在拳藝中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

  峨嵋派因此,峨嵋派拳術路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法上有挺展放在與收縮緊小之異。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云:“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摺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輕與重”之矛盾表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是以形喻勢的又一體現。拳譜雲:“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沉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沉似龍盤虎踞。故峨嵋派拳術技藝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

  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均在拳藝中綜合性的表現,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更富有科學性、技擊性。

  峨眉派武術的分支流派

  一、黃陵派,據說從陝西流入;

  二、點易派,以川東涪陵點易洞而得名;

  三、青城派,以川東道家勝地青城山得名;

  四、鐵佛派雲頂派,川北較為盛行;

  五、青牛派。以川東豐都青牛山而得名。

  “八葉”是從技擊風格角度所分的八派:

  一、僧門,據說傳自少林憎人,故名。又稱“申門”。特點是巧、快、靈、動,如猢猻狀,別名“猻門”。

  二、嶽門、據說由岳飛所傳,特點是矮樁,手法不劃圓不成拳。

  三、趙門,據說為趙匡胤所傳,借鑑少林派太詛長拳據說也是趙匡胤所傳等拳法,特點是高樁。又因習練紅拳,稱為“紅門”。

  四、杜門,以傳說中諸葛亮八陣圖之“杜門”而得名,一說拳法傳於自然門杜觀印。特點是封鎖嚴密,善於防守。

  五、洪門,相傳以明太詛洪武年號而得名,習練大、小洪拳,特點是剛勁。

  六、化門,又稱“蠶閉門”、“纏閉門”,三十六閉手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緊封敵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門,又稱“智門”,因收勢擺成字形而得名,特點是高樁長手,起伏大。

  八、會門,又稱”慧門”,以神拳為代表,,講究觀師默像,唸咒語,頗為神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