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讀書筆記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涵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這幾天閒來無事,翻書櫃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鬱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是古體詩的內涵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著一種“藍色的憂鬱”。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於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於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隻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後採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後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餘音嫋嫋,三日不絕於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於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澱與徹底消化的產物; 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著這片土地和陽光。

  篇二

  《艾青詩選》修訂版用了兩天時間就翻完了,抄錄了幾首詩。整體感覺他的詩歌本身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說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間是非常不相稱的,他的大多數詩歌都不是非常出色,只有少數的一些還不錯。說他不應該在詩歌史上佔那麼高的地位,是因為他的詩歌的個人特色不夠鮮明,他的詩的風格是那種非常多見、一般的詩,他沒有為中國的新詩提供多少新的東西,所以貢獻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詩後說他的詩與杜甫的相類似,可以說是“詩史”,那麼與艾青的詩比較起來,艾青的詩更應該享有“詩史”這個名詞,他的詩的特色之可以說是題材非常廣泛,但相對又集中,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寫出了那個年代貧窮落後中國土地上的歡樂與痛苦,他從國統區到大後方,從農村至前線,從樹林到曠野,一一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所以說他記錄下了那樣一個時代是不過分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錄缺少個性,或者說詩性還不太足,至少在許多詩歌那裡是如此,所以這些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是不低的,但詩的價值卻相對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陽》、《火把》、《光的讚歌》等有名的長詩,在我看來也並非特別出色。

  艾青的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喜歡用程度副詞,“那麼”、“非常”等,而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聲、色、形俱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繪,列舉東西時同樣如此,所以這就造成他的詩歌的第三個特點:鋪張。他喜用排比句,有時甚至是六七個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但是他的描繪、比喻有個缺點,就是新穎的不多,常常採用的是一些大家經常很熟悉的東西,這樣就使得他的詩缺少個人的東西,但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詩是大眾化的,不是貴族的,更容易為大眾接受、欣賞,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

  不可否認,艾青的有些詩是非常優秀的,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寫道:“饑饉的大地/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兩臂。”《礁石》:“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裡/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多麼動人的形象!

  艾青的詩質樸、流暢,但不怎麼講究技巧,不注重表達方式的變化,這些也影響了它的審美質量。

  篇三

  “一堵牆,像一把刀,把一個城市切成兩半,一半在左邊,一半在右邊,”一句話,一個比喻,營造出一種淒涼悲憤的氣氛,語氣用詞中能夠深深體會到一種恐懼與一種淒涼,被侵略的恐懼,孤獨無奈的一種淒涼,體現出一種隱隱約約的熾烈的心情,深思才明白,他對異族情感有著深刻理解,對異族蘊涵著深厚的感情。

  是艾青,曾在中國詩歌史上書寫過兩段輝煌的樂章的艾青。

  他融匯了民族與世界兩方面的美學價值,把現代詩推進到繼“五四”以後的第二高峰的,他憑藉更為激昂的熱情和更為成熟的藝術手法引起世人的關注。

  艾青的詩大都表現出對土地,對人民的喜愛。他的《我愛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悲憤的河流,這無止境地吹颳著激怒的風,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能讓人深深地體會到愛國之情的強烈。詩中可見他對於時代生活和人民總是那麼的質樸與純真,從中表現出他坦蕩的赤子的忠誠。

  他的詩也有對光明的追求與呼喚。呼喚《太陽》,呼喚《黎明》,他追求用最淺顯的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他以全部的感情氣勢磅礴地謳歌了“只知放射,不求報償”、“大公無私,照耀四方”的光明,著力鞭撻了“凝固得像雪花崗岩”似的黑暗。這些具有真率、樸素、單純、明快的有獨特風格的詩中袒露出他對政治與人生的極高的見解,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他的詩有的慷慨悲憤、深沉淒涼,有的如行雲流水、淺吟低唱。無論怎麼樣,人們總能感覺他作品上籠罩著一層憂鬱,但又並不是憂鬱導致的頹廢,仍有蓬勃向上的感情。他後期的詩作《傘》、《鏡子》等,感情平實而有熾烈,想象新奇而又自然,形象鮮明而有概括,詰言口語化而有音韻美。各種特色互相聯絡和互相依存,形成了鮮明的意境,正是他詩歌藝術的魅力所在。

  中國土地上的這束光同時也照亮了世界。他的詩描繪那種人類共同的情感,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關懷整個世界,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與歡迎。

  智利詩人魯達稱艾青為“中國詩壇的泰斗”,法國政府授予他“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勳章”……他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以中國人的詩情,將世界上愛詩的人聯絡在一起。這是詩人藝術創造的產物,滾滾的詩情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風格截然不同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風靡詩壇的朦朧詩和新生代詩。

  艾青是特殊的,也是唯一的。他是中國土地上的光芒!是世界上最強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