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麼陪孩子學英語

  陪孩子走上學英語之路。 家長應該怎麼陪伴孩子學習英語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家長陪孩子學英語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長陪孩子學英語方法

  1、學英語的最佳年齡

  在說經驗之前首先要強調一點,因為很多家長都會疑惑到底該什麼年齡段讓孩子學習英文,小編大學時學的就是語言,上課時老師也多次提到,孩子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其實是3——6歲,所以並不是越早越好哦~最晚一定不要晚過6歲,6歲以前,幼兒對聲音的敏感度較高,右腦具備較強的控制發聲器官的能力,聲帶、舌脣等運動神經的調節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容易掌握髮聲技巧。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會逐步下降,給學外語帶來困難。

  3、給孩子創造一個語言環境

  孩子在家裡有時間的時候,不要一味地讓他們去背單詞、背課文和做學校的抄寫作業,應該利用一些影音資料,幫助孩子練就一雙英文耳朵。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原本就是以聲音作為最本質最直接的表現形態。英文學習中的“聽”並不僅僅意味著進行聽力訓練,在“聽”的過程中真正理解語言的含義,“聽”懂之後的自然記憶,才是正確完整的記憶,並且這種記憶方式是永不磨損型的。日常的“聽”能夠給孩子培養好語感。現在的孩子一般到了三四年級之後就會出現兩級分化,一些覺得越學越吃力,一些則是越學越開心。這其實就是孩子語感差異的體現。小編從小就喜歡看日本動漫,但是第一次學習日語其實是在上大學之後,卻能夠學的比其他同學都順暢,這就是多年培養下來的語感起到了作用。如果孩子具備一定的語感, 那麼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有一種熟悉感,不易產生恐懼。

  4、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如果有條件的話,儘量不要讓孩子在家中孤單地學習英語。本身英語水平高的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朗讀一些英文繪本,把睡前故事轉換成英文版,平時注意多和孩子用英語對話,當然話題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同時在和孩子一起學習英文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來當自己的老師,讓孩子幫助自己糾正發音,這樣不僅讓孩子在糾正的同時加深印象,也可以讓他們獲得認同感,增加學習的積極性。

  5、父母一定要有學習英文的勇氣

  現在的父母一般精通英語的不多,甚至很多都是完全沒接觸過的。小編問過好幾個父母,他們都覺得講英語會“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口音不整正”,擔心會“誤導孩子”。其實如果父母擔心會給孩子的口音帶來誤導,完全可以藉助影音資料來引導孩子,但是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孩子可能還會覺得“爸爸媽媽都學不好,我有什麼好怕的?”也不要覺得說英語不好意思,如果父母都覺得不好意思,那怎麼去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要想讓孩子學好英語,父母首先得以身作則。

  家長陪孩子學習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把作業當做寒假學習的全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把“學習”兩個字簡化成了上課、做作業、考試這種簡單的模式。實際上,學習行為是貫穿人的一生的複雜行為。而寒假學生在家,絕不僅僅只能通過做寒假作業的形態來學習。

  寒假作業的意義,在於讓孩子能鞏固一下在校所學的知識,不至於在長時間的放鬆狀態下把學得東西忘了。

  所以家長要注意把幫孩子分配每日的作業量,使寒假作業的完成貫穿整個時間段,而不是等到最後沒時間了集中惡補。

  除了寒假作業,家長一定注意利用過年的時間幫助孩子進行拓展式學習。比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注重社會實踐與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拓展閱讀;平時學習比較認真,但是成績一般的學生,可以做一些拓展題目,進行圍繞課本的能力提升;學習方面比較吃力的學生,就要在完成作業之餘認真地複習課本知識了。

  誤區二:把過度娛樂當做放鬆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放假就得放鬆,這觀點是沒錯,但是做法就有點激進了。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瘋玩不管不顧,玩電腦遊戲,手遊,看網文小說……怎麼爽怎麼來,根本不管。

  這樣放鬆嗎?其實一點都不放鬆。成年人都有過這種體驗,出去旅行好幾天,或者唱了夜場KTV,幾天緩不過來。孩子們精力更旺盛,也容易恢復,但過度的遊戲等娛樂,也會消耗掉巨大,導致開學後非常不適應。

  放假在家,可以適當調整作息時間,讓孩子多睡會兒。但是規律的作息與飲食,仍然是孩子們大腦、身心發育成長的基礎,不能玩的昏天黑地,不顧後果。

  高老師比較推薦的娛樂方式有:有條件的話,帶孩子去名校轉轉,激發學習的動力,或者去一些名勝古蹟,感受一下歷史的沉澱,又或者去一些風景秀麗的地方,讓孩子接觸一下大自然,當然,散步式的遊玩好一些,跟著旅遊團走馬觀花就算了;出不了遠門的話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本地的活動,讀書會、音樂會、茶道課、陶藝課,種種有趣的親子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誤區三:把寒假過成孩子的噩夢

  與上邊的家長相比,這種做法走上了另一個極端。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學習不夠好,還得加倍努力,於是生生的把寒假變成了孩子的噩夢。不準出門,不準看電視,不準玩,只能做作業、背書,一天到晚,全部排滿。除了吃飯、睡覺,全是做題背書了。孩子問,我想看看別的書行不?家長答,看課本、資料可以,課外書一律不行。連看名著也成了“看小說”。

  當然,有些家長可能沒這麼極端,但是也差不多了。

  高考、中考生這樣管還行,小學生也要這樣管,會造成極大的逆反心理,看似是在學習,實際上效率低下,全然沒有學到心裡去。

  誤區四:人情事務影響孩子

  過年總有許多人情關係上的走動,親戚串門之類的事很多,有些家長自己也趁著這些機會娛樂放鬆一下,比如喝酒談天、打牌、唱K等,這種時候往往是孩子們特別無聊的時候。

  有小夥伴還好,還能一塊兒玩玩,沒有小夥伴的話只能看看電視什麼的。如果是在自己家,想學習一下,又太吵,再遇上些非要吸菸的成年人,那就非常無奈了。

  所以家長在處理人情事務時可以考慮一下孩子的安排,不要只顧著自己休閒了。比如進行娛樂活動時可以做些孩子也能參與的事,讓孩子也玩一玩。

  也有身不由己決定不了的家長,那就提前安排一下孩子的事,是給他找個安靜的地方學習,抑或做點別的有意思的事,甚至對大一些比較獨立的孩子,就彆強制,一定要讓他跟著自己了。

  尊重孩子,照顧一下他們的感受。

  誤區五:拿孩子的成績比來比去

  應試教育的模式把成績變成了牽動一家老小神經的痛點,孩子成績好者能在人前神氣十足,成績不好連家長都要低人一頭。至於嗎?

  比較成績,是許多家長忍不住乾的一件事,似乎這期末成績,就是以後孩子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尺。

  但期末考試的本意在於總結學生知識學習的盲點,查漏補缺。分數當然重要,但是其背後的原因,才是問題的核心。家長要做的是通過試卷輔助孩子對知識的複習、加強。想一想,能有幾個家長在比較分數時是真心實意的分析、解決問題,而不是面子上的爭鬥?

  成績好的家長就能拿分數來比嗎?也不然,要知道,這成績只是一時的,不能說明全部,更不會決定最終中考、高考的成績;而且過分的比較與誇耀,要麼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要麼就會讓孩子產生過強的虛榮心,最終的結果不會太好。

  所以,在別人一定要比一比成績時,就打個太極,顧左右而言他吧,沒必要逞一時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