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與孩子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是不是很無力呢?想打他又怕他疼,不打又怕他不長記性。那麼,在對付熊孩子上面,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理他們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

  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

  溝通時少用複雜的語句

  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這種句 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溝通時一定要凡事先關注孩子的情緒

  因為孩子的所有情緒都是合理的。孩子是靠著面板和心靈的微妙的感覺在認識這個世界。他們活在夢裡,也不會按照常理出牌。但是無論如何,這都是孩子成長曆程中跨不過去的一步。此時,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情緒,不管再離譜,再不可思議,都是合理且合法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父母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孩子,而不是嘲笑、冷漠或者粗暴阻攔。 當然,儘管孩子不需要對自己的情感和情緒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如果孩子做出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就必須介入,通過規則設立以及恰當引導,幫助孩子通過其他方式去發洩自己的壞情緒,然後進行階段性的溝通。

  對孩子的事情可以採用約定的方法

  在孩子出去玩騎單車之前,約定好媽媽準備好晚飯後,就必須回來吃飯。這個約定必須是事先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制定的,這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對回家吃晚飯就會有一個心理預期,避免對父母提出的要求感到“突然”而產生的心理抗拒。除了這個約定之外,對於遵守或違背這個約定要有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其中的懲罰措施必須是可行的,例如,如果違背了約定,則一個星期內不許騎單車;

  最好採用順勢誘導的方式

  孩子是最現實的,他只關注他當下正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如果強心阻止他,他就會很難別過勁兒來。當我們的要求跟孩子的慾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相對比較柔性的方式順著他的期望走一走,然後再幫助他轉彎。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吃糖,見到糖就邁不開步,這時候強行搶下他手中的糖果可能就會讓他哭鬧不休,最終不可收拾。不如干脆就把糖剝了給他,並且順著他的想法來說說這個事:“吃吧吃吧,糖多甜,多好吃啊!吃了糖,牙就壞了,然後我們就要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呢,就會拿一把大鉗子,使勁地把我們的牙拔掉,哇,天啦,拔牙可痛了。你還記得那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嗎?鱷魚去拔牙的時候是不是嚇壞了?”

  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的方式

  沒有比親身體驗更能說服孩子的了。很多時候,我們把不能做某個事情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的了,可孩子還是不聽。這時候,過多的說教是毫無意義的,不如干脆停止說教。他想要那麼做,沒有關係,只要沒有危險,讓他自己去體驗一下這麼做的後果好了。比如孩子一到吃飯時間就不好好吃飯,逼著他吃是沒有用的,這時候,我們不妨問問他,確認一下他是否真的不想吃了,如果他確實不想吃了,那就什麼都不要說了,徵詢過他的意見之後,直接把飯菜撤了,並且兩餐之間一定什麼都不要給他吃,堅持等到下一頓再吃。當然,下一頓吃飯的時間可以比平時略微提前一點。孩子餓一頓兩頓,不會餓出毛病來的。一旦他體驗到捱餓的感覺,以後吃飯,他就不會邊吃邊玩,或者隨便吃幾口,等著兩餐之間吃零食了。

  家長要懂得靈活變通、合理處理問題

  同一件事情,我們常常能找到很多別的方式來變通處理,不一定非要一根筋地堅持到底。換一種方式,孩子一直對抗的行為可能就會被消除,甚至還可能非常痴迷地愛上這種方式。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無需“戰爭”就可以和平過渡了。比如,孩子推著他的小汽車到處跑,甚至把小汽車開到餐桌上去了,結果把餐桌上裝了調料的小碗打翻了,弄得滿手都是調料。媽媽想要他去洗手,可他就是不肯去,非要堅持開小汽車玩。如果媽媽強制他,他肯定不高興,不如就換一種方式,讓他乖乖巧巧去洗手:“帶著你的小汽車去洗手吧!看看你的小汽車能不能在水池裡浮起來好不好?”這麼一說,孩子肯定會對媽媽的這個提議感興趣,於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他就會跑去洗手,在水池裡玩他的小汽車,而媽媽也無需呵斥他,就可以很順利地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孩子不聽話令家長極為頭痛,是什麼原因導致呢?沒有一個孩子是從一都不聽話的,我們一起來看看會引起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吧!

  孩子的感受被忽略

  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不懂。從來不給孩子發表意見。其實這會令孩子變得不聽話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長遠下來會變得反叛的。所以家長應該用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多讓孩子發表一下自己意見,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當孩子的意見被採納相對來說他們會更加願意去參與,而且會更用心去做。

  孩子沒有選擇權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自我意識不斷提高,漸漸會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興趣等。而站在家長的角度,總希望孩子能夠成材,認為自己為孩子做的都是最好的,為孩子規劃好一切,要求孩子照著辦。阻止孩子自己的意願去嘗試,從而令孩子產生挫折感,長期下來,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所以家長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要他們服從你的決定。

  和孩子溝通時的注意事項

  第一,當孩子玩得正投入時,最好不要跟他們說話。如果家長此時一定要跟孩子說話,只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抵抗情緒。

  第二,耐心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家長可以先跟孩子聊聊玩遊戲的感覺,“玩××為什麼覺得很開心”、“為什麼不玩××覺得很難受”、“喜歡玩什麼××”等。先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

  第三,說話時不要總以“你”開頭,多談談孩子××對家長自己造成的影響,多以“我”造句。例如“我很擔心……”這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少了火藥味。

  第四,儘量不要與孩子爭吵。在與孩子溝通時,不要激動,要降低音量。當爭吵發生時,家長要試圖停止爭吵。如果雙方都“在氣頭上”,不妨先把這次談話暫停,另找一個時間繼續。

  第五,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具體、詳細的規則,如哪天可以玩、能玩多久。把這些具體的規定都清楚地寫在紙上,貼在電腦桌上。剩下的便是嚴格執行規定。家長切勿總是含糊地說“放假的時候再玩”,這些含糊回答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敷衍自己、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