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寫給高考學生的信

  編者按:高中時光是很寶貴的。想要高考幹出一番好成績,就要勇敢挖掘你的內心,傾聽你的內心,想一想自己究竟為何要學習。

  認識明理同學也有大半年了,雖說年齡早他兩歲,但明理的身高反過來高我兩米,站在一起,反生出淡淡的惆悵感,只能姑且自慰,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高。

  尚記得第一次見明理同學,他來工大自習,中午吃飯向我尋個飯卡。之前回六中看老閆的時候,恍惚記得見過,但終歸沒有一對一的嘮嗑,有印象的見面不過一次罷了。但朋友之交,大抵是不在意相聚次數的,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確是有些道理。有時候想,古時候其實和現代都市沒什麼大的區別,朋友間聚少離多,如花美眷青絲化了白髮,幾千年來,人的本質沒什麼改變。

  與古時候好些的是,網路連線了異地的朋友,朋友圈也可以看看朋友最近在幹嘛,於朋友圈偶爾點個贊,心裡掛念一下也是好的。

  今天看到明理同學以我作為主題的週記,固然是逃避老閆作業的擋箭牌,但心中多少也是有些欣喜,週記把我誇了很多,不足的地方一筆帶過,這欣喜之餘,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

  恍惚畢業一年多了,蔣個也是從高二升到了高三。高中時光很是寶貴,一分一毫都足以讓今天的我加以留念,老閆快畢業的時候跟我們說過:“以後無論如何,你們是沒有機會聽我講課了。”雖說有些話很老套,但過來人確實感觸很深,珍惜擁有的一切。

  來談談學習吧,現在的教育制度推崇著成績至上,總是搞些排名,到了高三後期,兩週一次大考、一次排名。“未經歷過高三的人,不足以談人生。”多少是在說這種承受著一些巨大的心理壓力,為提高成績拼盡全力,嚴重點甚至說,事關命運的走向,我怎可輕言放棄。

  固然,這些成績與排名很是重要,乃至高考成績很是重要,但要緊的依舊是勿忘初心,成績與排名、大學的平臺,終歸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斷不可被之枷鎖。黑塞在《德米安》裡探討過類似的問題,“成為自己是艱難的。”

  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

  在臨高三的時候,談這些可能會干擾你的複習狀態,轉而去思考一些無用的人生觀,但我覺得花費些時間在這上面,即便犧牲一下短期成績,仍是有益的,因為這種思考,終歸會讓個體的奮鬥不再那麼空洞,而變得飽滿。

  我恍惚記得當時高三的思考是,為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復興,我需要更高的平臺,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的確是有些可笑的,但至少那是一個少年人所引以支撐度過艱難高三的動力,即便現在看來這熱血與中二的背後是一個與現世脫離的小孩幻想。

  我們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旁人是給不出答案的。

  大學之後,也許是個人稜角的漸漸磨平,也許是所謂的成長的代價。我在處心積慮的想著如何提高學分績,計算著出國讀書需要的雅思託福成績,在勸導明理不要被外界的環境奴役時,自己不可避免的也在個人的內心篤信與外界的環境中掙扎,試圖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但內心深處對個人自由的渴望確實從未熄滅,即便有一天我被世界冷冷拍倒,現在的我也堅信,這將熄未熄的渴望仍舊留存火種。

  但終歸大學之後,沒有了當初高中時的感動。明理,我的感受是,高中的時候仍是在全封閉的象牙塔裡,大學雖然號稱著象牙塔,但當今中國大學,到底只是社會的預備役,唯有高中那段純真的歲月,那會的願景,雖然看起來可能不切實際,卻會持久溫潤的溫暖著我們的心田。所以,大膽的想吧,想一下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一下自己的夢想,想一下自己的未來,想一下自己身上的使命,想一下你內心深處的渴望,究竟是什麼?

  無論如何要答應我的是,它絕不會是金錢、肉慾、權力與地位,它可以是對知識的渴望,對貧窮的痛心,對傳統的繼承,對科技的執迷,對生命的熱愛,等等一切有關善良、愛、美好的事情。

  無論如何,勇敢的挖掘你的內心,傾聽你的內心,每每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一下,你想要什麼?你為什麼要?

  這個問題,是值得一生去思考的,而現在的思考,大概會使我們的一生,得以有別於庸碌的一生的開端。

  1:10,慢慢一小時。

  閆譽騰 哈爾濱和興路

作者:閆譽騰
公眾號:老閆語文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