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理論明確了新聞傳播要受到環境因素、具體傳播方式以及受眾對新聞選擇的制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全球化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宣傳策略

  摘要: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形象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聞傳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國新聞傳播能力明顯要弱於西方。我國的新聞傳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國家形象的宣傳,因此對我國新聞傳播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很有必要。只有採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對外新聞傳播能力,才能使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宣傳互相依託。

  關鍵詞:全球化;新聞傳播;國家形象;戰略

  資訊科技的推廣使得新聞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媒體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並釋放出強大的勢能。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劇,國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在此形勢下,國家應該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對外宣傳,從而為我國對外發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時代新聞傳播對宣傳國家形象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在資訊提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大眾傳媒,使社會公眾瞭解國家資訊,並在公眾心中形成國家形象。雖然新聞傳播無法決定公眾具體怎麼想,但卻可以或多或少地影響公眾想什麼。在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聞傳播的存在,對於社會大眾來說,由於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新聞傳播是他們瞭解國家大事的唯一渠道,並通過這一渠道形成對國家的看法。相關學者表明:在潛移默化之下,新聞傳播能夠影響公眾對國家的看法,特別是通過新聞傳播使公眾瞭解國家時事、為公眾提供輿論平臺、形成規範評價等。利用新聞傳播的巨大作用,能夠塑造和宣傳良好的國家形象,也能夠詆譭國家形象。所以,我國應該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對國家形象的積極作用。

  二、對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產生制約的新聞傳播因素

  一我國新聞傳播能力弱於西方

  就目前國際傳播秩序而言,傳播資訊是全球化的、萬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對於資訊源來說,卻是單國家、單向的,是受控制的。無論是資訊釋出量,還是技術和覆蓋率,西方媒體都處於壟斷地位。在資訊傳播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雖然發達國家人口總數僅佔世界總人口數的七分之一,但新聞量卻佔據世界新聞總量的三分之二。國際新聞報道基本上由三大媒體主宰,即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世界新聞的傳播基本上被西方壟斷。就新聞媒體實力而言,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國際輿論中,我國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對比新華社與美聯社,前者日發稿量200萬字,後者1700萬字;從海外發行報紙的報社數量來看,我國只有人民日報等屈指可數的幾家,而美國則有400多家;我國只有少數頻道達到全球覆蓋,而在衛星電視節目方面,美國已佔世界的50%以上。總之,就媒體實力而言,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國際傳播中,西方國家緊握話語權,對不利於我國的國際輿論,我國媒體不能進行有效的反擊。在這種情形下,我國很難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所謂中國聲音,最終不過是美國聲音。因為即便中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最後仍然是由西方媒體來體現,世界對中國形象是通過美國媒體來了解的。在世界媒體中,美國媒體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中國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或者發出的聲音被扭曲。如果美國媒體不能保持客觀公正,那麼就會影響到中國形象,從而制約我國的對外發展。

  二西方媒體負面影響

  當前,各國形象的塑造主要由少數跨國傳播媒體通過傳播全球資訊來完成。資訊的傳播屬於人為活動,並非純客觀過程,尤其是國際資訊傳播,存在著很多的主觀因素,它代表著傳播媒體的利益、所屬國家的利益。而且,由於世界資訊傳播失衡,社會主義國家面臨很多負面的影響。美國利用其強大的媒體傳播優勢,美化自身形象,將自身塑造為救世主、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卻將社會主義國家醜化。這對美國維護其霸權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媒體產生的新聞傳播效力擁有巨大的威懾力。如果西方媒體能夠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真實地報道我國形象,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的阻力將會減小。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任意扭曲中國形象,並將之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在國際舞臺上,有意識地歪曲中國形象、宣傳中國威脅論,妖魔化中國。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往往存在偏見,有失公正,他們的不實報道對我國形象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通過新聞媒體制造不利於中國的輿論、醜化中國國家形象,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約中國發展的重大戰略。

  三我國媒體傳播水平亟待提高

  第一,國內新聞媒體,不重視對外傳播的效果。沒有考慮到對外傳播的三個重要特點: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忽視對國際受眾的研究,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國際受眾的瞭解,傳播手段和水平較低,過於直白、僵化,不顧物件,欠缺針對性,難以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對我國形象宣傳的作用。第二,高度集權的管理機制,難以發揮媒體的創造性。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只求無過”的消極心理;對重要事務的報道,因為行政審批程式極為煩瑣,導致報道遲緩,欠缺時效性。而對於新聞來說,失去了時效性,也就失去了價值。這些都極大地影響著國內媒體的形象,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上失去了先機,也就不能引導國際輿論的走向。只有當國際輿論對我國形象產生不利影響時,國內媒體才會出面澄清和糾正。然而這時國際受眾已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並不相信我國媒體的報道,他們只會認為我們是在“辯解”。這使得我們在面臨國際輿論時,經常處於被動局面,時常需要外交部出面闢謠。第三,我國媒體報道過於片面。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應該全面報道,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然而,在現實操作中,往往以正面報道為主,報喜不報憂。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都具有兩面性,一味強調正面作用,反而會讓人產生懷疑。若不能充分報道負面問題,對於突發性危機事件,以封鎖訊息來顧全國家形象,這些做法看似穩妥完美,其實會產生更大的危害。在西方公眾眼中,關於我國的一切正面報道都是值得懷疑的,所有負面報道都是政府難以掩飾的事實。在國際媒體中,我國媒體的公信力極低,對外傳播難度大。第四,我國媒體市場意識欠缺。從經濟角度出發,國內媒體大多是由政府出資創辦,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媒體很容易出現資金短缺等問題。因此,我國新聞傳播媒體若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培養市場意識,走市場化道路。

  三、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宣傳措施

  一轉變新聞傳播觀念

  我國應該充分重視對國外受眾特點的研究,瞭解其喜好和習慣。這樣一來,國內新聞媒體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外宣傳國家形象。首先,國內外存在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國際受眾對我國特色文化有想要了解的衝動。因此,國內新聞媒體可以對國外受眾宣傳我國特色文化,使其瞭解我國的文化內涵。其次,在國外受眾看來,國家形象也就是人民形象。因此,國際受眾往往會從國人的素質、生活狀態、思想觀念等方面對我國進行了解,從而在心中形成我國的國家形象。如果國內新聞媒體只進行巨集觀上的報道,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則很難吸引國外受眾的眼球,也就不會對我國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所以,我國新聞媒體應該多進行一些關於國人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物質文明等的報道,抓住國外受眾的眼球,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從而使國外受眾與中國更加的親近,在無形中改變國際受眾對我國的看法,在心中形成良好的國家形象。總而言之,我國新聞媒體應該轉變傳播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改善國外受眾對我國的看法和印象。

  二改革新聞傳播體制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應該不斷提高經濟實力,確保輿論安全。若要實現這一目的,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作用,必須改革新聞傳播體制,提高新聞傳播水平。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改革當前執行模式,由國家領導、新聞媒體自行調控。就新聞傳播而言,必須堅持一切以社會效益為重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管理,包括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等。為加強新聞傳播的監管,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確保法律效力。與此同時,放寬行政管制、簡化行政審批環節、減少行政干預,從而發揮新聞傳播的創造性。第二,實現產業化發展。若國家沒有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國家形象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宣傳,也無法在國際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所以,從國家利益出發,我國應該牢牢掌握輿論主動權,提高經濟實力以支撐新聞傳播,建立擁有強大輿論影響力的傳播集團產業。第三,開發“第四媒體”。隨著我國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第四媒體”應運而生,可以突破國家和民族的限制進行交流。因此,我國應該充分發揮“第四媒體”的巨大作用,增加國家形象宣傳範圍、速度、影響力,增強國民凝聚力。

  三創新新聞傳播手段

  充分發揮新聞傳播對外宣傳的效果。第一,必須充分重視新聞傳播形象的塑造,提高可信度和親和力。可信度越高,說服效果就越好;反之,說服效果越差。擁有自身良好形象是提高新聞傳播效果的基礎。第二,改進傳播方法。在新聞傳播中,對於敏感話題,不要一味地迴避,而應該主動出擊,引導輿論走向;避免說教,結合材料闡述自身觀點,在潛移默化之下,影響國際受眾,同時,還要合理選擇傳播物件。以精英階層為主要傳播物件,其次是國際普通受眾,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傳播。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傳播方法,主要是因為精英階層有著更高的國際影響力,若能在精英階層中形成良好得國家形象,就可以帶動普通受眾,我國新聞傳播也就更容易被國際受眾接受。第三,開拓新聞傳播空間。加強與國外新聞傳媒的溝通和交流,互相交換新聞傳播資訊,從而使我國的報道能夠通過國外媒體進行傳播。與此同時,對於國外媒體開展的節目,我國新聞傳媒應該積極參與,在參與節目的過程中,傳達我國的觀點,從而塑造和宣傳國家形象。例如,鄧小平曾經上榜時代週刊,並被評為世界風雲人物,這具有改變國家形象的作用。在國際受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並且具有帶動新聞產業發展的作用。

  四樹立國家形象意識

  我國新聞傳播應該積極宣傳國家形象。針對西方媒體對我國形象的歪曲,應該組織力量,給予堅決反擊。例如,針對歪曲我國形象的報道,應該加強分析和研究,揭露“虛假”報道,甚至還可以通過國際法庭,對蓄意歪曲我國形象的媒體提起國際訴訟迫使這些媒體糾正或撤回相關報道。

  四、結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若要更好地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就必須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巨大作用,轉變新聞傳播觀念,創新新聞傳播手段,樹立國家形象意識,改革新聞傳播體制,提高經濟實力,增加我國新聞媒體國際輿論影響力,增強國民凝聚力,從而更好地進行新聞傳播的對外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昆.重視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與傳播[J].今傳媒,200509:7-12.

  [2]韓源,王磊.全球化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宣傳戰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03:269-272.

  [3]袁雪.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47-48.

  [4]韓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戰略框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01:99-104.

  範文二:自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衝擊及影響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文章闡述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剖析自媒體時代在傳播內容、傳播物件、社會輿論三個方面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旨在促進新聞的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傳播;衝擊及影響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直接影響著新聞的傳播。自媒體主要是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為人們提供資訊傳遞、新聞釋出的平臺,具有快捷性、時效性等優勢,有效豐富了資訊的釋出方式,並利用網路吸引了群眾的關注和評論,也促進了媒體的播報,甚至能夠影響某些決策。由於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因此,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在自媒體平臺上釋出資訊,而這些資訊往往是親身經歷者和目擊者的第一手資料,充分展現了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即時性。作為新興媒體,自媒體的多功能性,使其新聞內容更為豐富,效果更加明顯,並給予了群眾對新聞更全面的感知。在這樣的形式下,更應當促進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傳統的新聞傳播的融合。

  一、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

  一傳播內容方面的影響

  傳統的新聞傳播相對閉塞,受眾獲取的新聞材料大多是經過篩選的,並且必須是在某種約束條件下的新聞才可以發表。自媒體時代在特別開放的形態下,新聞內容更加多樣更加開放,所涉獵內容的範圍也就更加廣泛。自媒體時代的開放性,表現在新聞媒體制作的各個方面。在新聞媒體的選材、採訪、撰寫以及製作等各個環節中,自媒體時代的特性都影響著傳統媒體的製作,也影響著它的內容。[1]自媒體是由於社會大眾的參與才會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而新聞的傳播與這種自媒體環境相結合,其背後有強大的群眾基礎,所以其發展與內容將會更加與大眾的口味相結合,新聞內容更加接地氣,更符合群眾的要求,更加具有代表性,也更能引起共鳴。並且也會更加符合社會的輿論導向,給群眾更多的機會,也給新聞的傳播更多發展的空間。傳統新聞媒體的一些桎梏,會導致在一定情況下有些重要新聞不能夠及時進行採訪,而自媒體時代群眾會擁有大量第一現場的素材,如果媒體的內容可以藉助這些自媒體時代的素材,那將會大大增強新聞內容的價值以及影響力。無論是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時效性,還是新聞內容的新穎性、廣泛性,都是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的創新,無疑會對傳統新聞傳播產生影響。

  二傳播物件方面的影響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以及一系列社交媒體的幾何式傳播,傳統的媒體方式遭到衝擊與挑戰,最重要也是改變最大的就是傳播的物件以及傳播者的角色問題。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經過層層稽核的新聞事件通過傳統的例如廣播、電視等形式散播出去,或者是坊間的口耳相傳,但是如今的新聞傳播者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傳播者,他們可以是受眾在充當使用者的情況下,也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2]傳播者同樣也可以作為使用者出現在同一個新聞事件中。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使得傳播者與受眾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使得新聞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大,擴大了整個新聞媒體傳播的影響區域,同時也增強了影響的力度與衝擊力。既作為傳播者也作為受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監督整個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它的傳播程序,更可以加深對整個新聞的理解深度。

  三社會輿論方面的影響

  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是在較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的,新聞的傳播只通過傳統的方式,受眾只是單純地接受資訊,如果對於新聞播報的新聞素材有什麼意見或者看法的話,也只能自說自話,沒有平臺或者是區域來發表言論。並且正規的新聞傳播是要鞏固社會的穩定與安全,並且也要服從大局的思想指導,所以會存在受眾只聽到社會主流思想的聲音,而對於其他的思想或者言論一無所知,並且如果是比較惡劣的大事件,傳統的新聞方式一般會採取不播報的形式,受眾也只會對好的事情有所瞭解,而對正在發生的惡性事件或者是潛在的危機都無從知曉。[3]所以有人稱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是壟斷式的傳播方式,只要是傳播的主體不打算將新聞播出,那麼就無從知曉資訊。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廣大群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並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受眾心底的厭煩心理。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這種壟斷的新聞傳播方式不攻自破。傳播者與受眾之前的界限模糊化,甚至是角色相互轉換,社會的輿論相比之前更加自由,受眾可以瞭解到與之前大不相同的言論,同時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豐富了新聞的內容,而且還擴大了新聞所涵蓋的範圍,並且也給每一個受眾平等參與的權力。作為新聞的受眾不僅可以豐富新聞內容,並且還可以監督新聞的質量,對於不實的新聞進行嚴格批評與糾正。[4]人們可以通過對多樣化的新聞進行思考、評論,使得新聞參與人都懷有一份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由於很多的社會人的關注,很小的事情就會被放大,起到了社會監督的作用。

  二、自媒體與傳統新聞傳播融合的措施

  一將新的技術與方法融入到新聞傳播中

  自媒體的出現不僅僅是一種衝擊與影響,更多的是一種機遇。作為新聞傳播更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將更多新的技術與方式方法運用到新聞傳播中。首先是革新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大規模地傳播與應用新的技術,例如網路或者是無線傳播。並且適當運用一些網路的傳播手段,對新聞進行多種方式的傳播。而對於一些新形式的傳播手段,例如社交網路或者是更先進的一些短片視訊進行新聞傳播。微博與微信或者是一些較新穎等社交網路在人群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可以藉助這些新的方式,申請一些微博賬號,在微信公共賬號上設立一些新的或者是具有特色的欄目,進行新聞傳播。也可以跟一些微博大牛相聯絡或者是結合,通過他們進行相應的新聞傳播。不僅可以使得形式更加新穎多樣,也可以使得人們更加容易接受,影響範圍也更加廣泛。

  二培養具有新媒體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

  無論是傳統的新聞傳播,還是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都必需有一個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團隊,一個具有時代精神的隊伍。而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團隊需要的是一個個人才,自媒體時代,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尤其是技術在廣泛運用的過程中,對於專業人員的要求就更加多樣了。首先,作為一名新聞傳播人員,應當瞭解並掌握先進技術。其次,應當瞭解大眾以及使用者的習慣與喜好,採用他們更加方便,也更加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新聞傳播。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新聞傳播工作人員,具有時代的敏銳度以及市場的敏感度是必須的。新聞傳播人員更應當加強自我學習與提高,在進行相應的學習與參加相應的培訓過程中,更加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自媒體時代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方式造成了衝擊,促使它在很多方面都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網路時代到來必然會引起新聞傳播的改變,如果新聞的發展能把衝擊作為改革的機遇,藉助於網路的發展以及社交媒體的興盛,並且將自媒體準確融入到新聞媒體的傳播中,那麼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新聞向著更好更光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孔蕾蕾.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與重塑[J].西部廣播電視,201419.

  [2]計冬梅,高麗鳳.論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與重塑[J].才智,201426.

  [3]顧亞奇,肖妍琳.率先理性: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零起點———2012年中國記者節公益論壇綜述[J].現代傳播,201212.

  [4]冀蕊.基於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