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資本市場論文

  中國既不存在次貸危機產生的土壤,外部的經濟動盪也很難對中國的經濟執行產生根本性衝擊,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具備穩健執行的堅實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次貸危機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及啟示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發生動盪,我國資本市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國在積極應對次貸危機帶來影響的同時,應該從次貸危機吸取經驗和教訓,得到啟示,使我國金融改革平穩地進行,以確保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創新;資本市場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以新世紀房貸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開端,隨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其影響程度波及全球。美國破產的中小銀行有十多家,隨著雷曼兄弟面臨破產,美林公司即將作價440億美元出售給美國銀行,AIG深陷財務危機,再加上此前轟然倒塌的貝爾斯登,美國金融體系的核心已經出現鬆動。而次貸危機的影響遠未結束,相反,由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向金融市場蔓延、實體經濟輻射的趨勢。全球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危機。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是美國金融制度長期存在問題,最終積累的結果,這些制度包括金融監管,創新等。次貸危機的發生,讓我們看到,美國做為全球最成熟和發達金融市場在金融危機面前變得如此脆弱。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處在艱難的轉型期,次貸危機不僅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也使中國資本市場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在應對次貸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的同時,應該吸取此次危機的教訓,得到啟示。使我國金融改革平穩的進行,以確保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一、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與次貸危機形成

  20世紀80年代,美國里根政權掀起了“新自由主義”潮流,推動金融自由化。1980年《銀行法》廢除了Q條款,逐步實現利率自由化。1999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實施結束了已經實行了66年、對金融業進行嚴格分業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新法案最大特點是放寬對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限制,允許各金融機構可以跨行業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廢除了銀行不能直接經營保險、證券業務的禁令,擴大了銀行的經營範圍。新法案成對美國的金融體系及國際金融體系有著重要的影響。金融經營模式的“分業管理”被打破,“混業經營”成為了一種趨勢,金融機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由於允許各金融機構的業務交叉、相互滲透,多元化的金融機構紛紛出現,直接或迂迴地奪走了銀行業很大一塊陣地;再加上銀行業本身業務向多功能、綜合化方向發展,同業競爭激烈,存貸利差趨於縮小,使銀行業不得不尋找新的收益來源,改變以存、貸業務為主的傳統經營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視作新的利潤增長點。

  2000年以來,美國國內的金融創新活動大大增加。2001年網路泡沫破滅和“9·11”事件後一直到2005年5月,美國短期利率一直處於3%以下。在長時期的低利率環境下,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房地產經濟業的發展。美國的房地產業成為了拉動美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推動了貸款證券化的迅速發展。

  次貸證券的形成是以次級貸款的債權為抵押,整合、分割、編製成一系列的證券化商品,並通過層層分割、再打包、評級、衍生出更多的金融產品。由於次級抵押貸款的利率比一般貸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貸機構不顧替在的風險,發放大量的次級貸款,最終形成鉅額的次級證券。美國國內的資產泡沫化現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國金融相關率為381%,2006年達到401%,金融規模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所需。美國的巨型金融機構大肆使用創新技術,創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個遠離實體經濟的“虛擬的金融世界”,如圖1所示。

  為了抑制經濟過熱,防止通貨膨脹的發生,美聯儲2004年開始大幅上調基準利率。截至2006年6月,連續17次加息,聯邦基準利率從1%提高到5.25%。與之相對應的是住房抵押貸款的還款壓力陡增,違約率的持續上升,相應地,消費者信心喪失,房地產的價格開始大幅下滑。最終次級抵押市場出現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和拖欠還款比例增加,導致次貸危機的發生,如圖2所示。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一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

  由於資本市場還沒完全開放,中資銀行的國際化戰略程度不高,對於投資國外債券缺乏積極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資銀行在於國內市場提供了穩定的利差收益。中資銀行較為單一的盈利模式決定了其收入較為穩定,也不易受國際大背景影響。根據公開批露的資訊,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貸相關產品的國內銀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總額分別為49.9億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稅後利潤為560.29億人民幣,即使次貸資產全部損失,也不會出現虧損。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貸產品投資額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貸的撥備比例約30%,建行約40%。另外,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投資的次貸相關資產的信用評級均較高。其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均投資於AA級及以上的資產,而中國銀行也在A級以上。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對國內銀行的影響是一次性的,不會對以後的公司運作產生深遠影響,如表1所示。

  二我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震盪

  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與人們的心理預期有著緊密的聯絡,儘管我國股票市場相對封閉,但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性的日益增強,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我國股市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面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股票市場不能獨善其身,而且還成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於次貸危機影響全球,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嚴重,市場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國股票市場近兩年漲幅較大,上證綜脂從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 124.04點開始調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 771.82點,跌幅達71.07%。由於次貸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損失較大,其股票成為資金大規模減持的重點。國外金融股價格大幅下降使國內投資者對國內金融股信心下降。雖然國內銀行在次貸危機中損失不大,但在這次調整中,金融板塊調整幅度一直引領大盤的走勢。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過了60%。另外,香港作為開放的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對其影響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內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過比價效應引起內地A股市的下跌。

  三我國資本市場面臨國際資本大量進出帶來的風險

  次貸危機的發生,使得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8765432101614121086420MAR-07Sep-06MAR-06Sep-05MAR-05Sep-04MAR-04Sep-03MAR-03Sep-02MAR-02Sep-01MAR-01Sep-00MAR-00左軸:GDP同比增長%右軸:房指同比增長%圖1 2000-2007年美國GDP和房價指數變化資料來源:彭博資訊MAR-08Sep-08MAR-09Sep-09MAR-00Sep-00MAR-01Sep-01MAR-02Sep-02MAR-03Sep-03MAR-04Sep-04MAR-05Sep-05MAR-06Sep-06MAR-07Sep-07次貸違約率左軸聯邦基金利率76543210171615141312111098%圖2 1998-2007年美國利率變化與房地產市場違約率變化資料來源:CEIC表1 中國主要銀行持有次貸資產情況工行中行建行次資總額12.26億美元ABS49.9億美元ABS10.62億美元ABS評級AA-AAA、AA、AAA佔總資產比例000.1%000.6%0.117%佔總股本比例02.68%14.36%003.2%資料來源:各銀行年報、季報。

  的 金融市場發生劇烈動盪。由於資本的趨利性,使得會避開處於動盪中的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而象中國、印度這樣高增長的 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資本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這次金融危機使得國際資本從北美和歐洲向東亞流動。根據亞行的資料,在去年的次貸危機背景下,流入亞洲股市與債市的資金首次超過了流入美歐的資金,達4 50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了80%。由於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加,加上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的倒掛現象,中國會對國際資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2008年1月份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融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9.78%;1-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181.28億美元,同比增長75.19%。由於至今沒有一個對所謂的“熱錢”的一個統計方法,這些外資裡面有多少是熱錢的流入,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

  國際資本如果通過投資實業,通過創造財富來獲得資本的收益,那麼資本的流入對拉動一國 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國際資本通過金融市場大肆進行投機,以高風險博得高收益,那麼最終會加劇國內流動性過剩,促使我國資產價格的泡沫的形成,隱藏著巨大風險。同時,當美國次貸危機好轉,美元起穩,國際資本中的投機熱錢勢必大量撤離中國,將對我國金融體系造成重大沖擊。當前,必須做好針對這種投機熱錢的大量進出的防範,以免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嚴重的影響。

  三、對我國發展資本市場的啟示

  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國的金融改革的警示是深刻的,對我國發展資本市場敲響警種。既要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種風險的出現。既要敢於金融創新,又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執行。

  一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

  金融創新是2000年以來世界金融業快速增長髮動機,正確利用其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規避風險的效果;但如果投機過度,則金融衍生品又會帶來巨大風險。近年來,隨著金融自由的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湧現。金融投資過度的依賴數學模型,其理論假設脫離市場真實情況,當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時,模型的假設和市場現實嚴重偏離,導致金融市場最核心的風險定價功能失效,引起金融產品的價格大幅波動,並通過金融衍生品的槓桿效應放大風險。金融創新使金融風險更為集中和隱蔽,增強了金融風險對金融體系的破壞力。金融創新工具在為單個經濟主體提供市場風險保護的同時卻將風險轉移到了另一經濟主體身上,對整個經濟體系而言,風險只發生了轉移,並沒有被消除,風險仍然存在於經濟體中。金融全球化促進了金融資本的自由流動,也使得金融風險全球性的轉移。

  我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建設還不完善,市場發育不成熟,金融創新應該始終堅持安全與效率並重,把安全和風險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資本市場發展為需求的金融創新。加強對已經推出的金融創新產品的風險監控,以審慎的原則擇機推出創新產品,做到寧穩勿快。

  二改變監管的理念和監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的推進,使得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80年代以來的金融創新已經不僅僅是出於規避風險的創新,而發展成了有意識的規避監管的創新。

  在金融機構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業務屬於表外業務,既不影響資產負債表狀況,又能帶來收入。大量金融衍生品場外交易及其表外業務不斷增加,使金融 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各項資料的準確性大打折扣,增加了監管的難度。而與此同時,由於政府的監管職能的調整跟不上金融創新的步伐,使得金融創新得不到有效監管,失去了監管的時機和效率。面對金融的全球化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作為金融監管部門,美聯儲FRB、財政部OCC、儲蓄管理局OTS、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機構仍然按照傳統的監管體制各司其職,出現了大量的金融監管的“真空”地帶,使一些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發展。

  金融創新的發展,使得原來的監管機制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的需要。監管部門應更多強化功能監管,監管體系有應從過去強調針對機構進行監管的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過渡,即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的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統一標準的監管,以減少監管的真空和盲區。此外,應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能協調。隨著金融衍生產品變得日益複雜,傳統金融市場之間,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使得傳統的各司其職的監管模式不能發揮應用的監管作用。

  三金融市場開放要更加謹慎

  對待金融改革不能因噎廢食,它不僅可以改善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本配置效率,而且還可增加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其效率。但過度的金融創新使得金融資產與金融機構的增加與金融監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速度存在時間差,將使一國的金融機構置於高風險的競爭環境中,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因此,我國應圍繞實體經濟更有效的滿足資金需求而積極推進金融改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資本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也使得金融危機傳播的速度和發生概率大大增加。作為新興市場國家,我國還處於轉軌時期,國內的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監管制度有待完善,在這種條件下,金融市場的開放速度和程度應該與我國的監管水平相適應,與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匹配,要有一個逐步開放的過程。以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水平為基礎,審慎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監管制度的創新和完善,使整個金融市場執行效率提高的同時,保持金融市場的安全和穩定,才能使我國經濟獲得持久穩定發展的動力。

  參考 文獻:

  [1]王風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關理論綜述[J].當代財經,2007,6:121-125.

  [2]洪寧.金融自由化與金融監管[J].經濟 科學,2000,5:58-63.

  [3]範文仲.次貸危機有四大教訓值得認真吸取[.EB/OL].[4]王建.次貸危機對國際資本與貨幣格局的影響[EB/OL].

  範文二: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啟示

  提要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愈演愈烈,並演變成為金融危機,嚴重衝擊著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全球金融機構陷入困境,迫使人們重新認識金融產品和金融創新,特別是結構化金融產品。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時期,對次貸危機進行總結和反思,並探索它對於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指導意義,不僅有利於完善我國金融市場體系,更能夠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援和幫助。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市場;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一、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特徵及影響

  猶如2000年美國股市網路公司泡沫的破滅一樣,一開始人們普遍認為次貸危機對巨集觀經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次貸泡沫的破裂,觸發了美國信貸及資本市場上危機的空前蔓延,使得貝爾斯登、雷曼兄弟與美林等金融巨頭紛紛倒下。從股票到房產再到信貸,泡沫在規模和風險程度上不斷擴大,充滿泡沫的美國經濟系統性風險不斷加劇,並對美國及世界經濟帶來影響。而今,留給我們的只有反思和嘆息。

  一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危機發生的原因錯綜複雜,主要從以下方面分析:

  1、經營模式方面。在逐利動機和市場導向的激發下,基於信貸市場的細分和信用中介的發展,高回報成為大家共同矚目的焦點,而其對應的高風險則被所有的參與者無意忽略或有意隱去。按揭貸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資銀行機構將買進的按揭貸款打造為證券化產品和其他衍生產品,以獲得高額利潤;評級機構迎合銀行機構的要求,對其產品給予超乎事實的評級;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共同基金、養老金等投資者過度相信銀行機構進行盲目投資等,都是利益驅動的結果。而高槓杆率,過度證券化和無節制的創新、依賴交易類業務而淡化傳統投資銀行業務、採取複雜的交易結構、缺乏必要的監管和資訊披露、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等也早為危機的產生埋下伏筆。

  2、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貨幣政策目標漂浮不定,導致一系列不當操作。本世紀初,網際網路泡沫破滅、“9.11”事件、安然醜聞等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為了防止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美聯儲從2001年開始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為近半個世紀的最低水平;而2004年美聯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從此又開始了其連續升息的歷程,但此時,房地產價格已經下跌,但借款人利息負擔明顯加重,違約現象大量出現。到2006年末,次貸違約率在一些州已經達到13%,個別州則超過20%,這預示著危機的出現只是個時間問題。

  3、金融監管方面。在理念上,美聯儲長期信奉“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這一信條,過分強調和依賴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市場紀律,過分注重和培植本國金融機構及市場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在實踐中,多頭多層的分業監管體制雖有利於相互制衡,但在對混業經營的金融體系的監管上,監管重疊與監管真空並存。對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變化對金融業風險的影響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風險預警與提示。在技術上,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本次危機中也暴露出種種侷限性,比如過度運用複雜模型使資本監管數字化。

  4、巨集觀經濟方面。從根本上講,美國長期堅持的高負債、高赤字、高消費經濟增長模式缺乏可持續性,問題最終必然要在某一方面得到表現和釋放;美國金融業高度發達,超越甚至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呈現虛擬化態勢。據統計,目前美國交易的金融產品中只有1/7與實體經濟有關;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美國試圖把房地產業的發展作為新的引擎,帶動經濟持續增長,但它忽視了產業與金融之間及產業之間的合理關係,造成居民儲蓄模式逐步出現了由收入為基礎向以資產為基礎的模式轉變,導致房地產業畸形發展。

  二次貸危機的特徵及影響。與以往的金融危機,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相比,本次危機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危機由次級貸款抵押產品開始,迅速蔓延到非抵押產品領域,並衝擊整個金融市場;二是危機使發達國家最具創新力的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率先潰敗,而新興經濟體相對薄弱的金融體系或中小金融機構卻比較穩健;三是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動盪,而非侷限於個別國家或地區;四是由於結構性交易和衍生產品的大量運用,人們幾乎無法從根本上了解風險的真實狀況,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和風險計量、管控技術顯得蒼白無力,需要空前的救助力度和應對措施。

  IMF報告稱,危機造成全球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估計高達1.4萬億美元。股指下跌、失業增加、貿易減少、經濟增長放緩等間接影響將更為廣泛,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是否進入衰退有待繼續觀察,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已成定局。不僅如此,相對於次貸危機對金融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而言,由此引發的對美式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經濟模式、發展道路等的反思和重新認識,其意義更重大、更深遠。一是對美式自由市場經濟哲學的質疑。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撰文寫到:“2008年3月14日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下,當天貝爾斯登宣告被摩根大通收購,筆者注是全球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夢想破滅的一天。”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認為:“美國可能失去世界金融體系霸主地位,這一切都源於其不負責任地誇大無約束的自由市場經濟原則。”二是對美國一貫推行的“雙重”價值標準的質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主導催生了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提出了放鬆政府管制、利率自由化、經濟全球化等一系列政策建議。然而十餘年之後,當本國發生危機時,美國採取了包括大規模國有化在內的政府幹預措施。這就使人不得不懷疑美國人的價值標準缺乏一致性。三是進一步加深了對美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質疑。美國長期以來憑藉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形成了國民借貸消費以及國家鉅額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的經濟增長模式,其繁榮是建立在他國信貸和透支未來基礎上的,缺乏可持續性。

  二、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啟示

  總體上看,本次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有利有弊。短期直接而言是利空,長期間接而言是利好,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握。但不論怎樣,這都是一次很好的警示,假如危機推後幾年發生,我國金融和經濟將遭受更嚴重的損害。我們應以此為鑑,對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進行全面審視,好的要堅持,不好的要改進。

  一是要立足國情,堅持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道路。美國金融危機是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加強巨集觀調控。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與本國的國情、經濟發展的階段相適應。要堅持市場化大方向,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因美國發生了金融危機就認定“市場經濟”出了問題,不能動搖我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方向。要充分認識到市場與調控是兩種手段,要善於運用好這兩種手段,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兩種手段和機制的配合運用才是經濟應有的常態。應採取適當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靈活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兼顧充分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巨集觀收入分配和金融市場穩定等目標,確保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

  二是要高度重視做好金融工作,貫徹審慎性原則,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積極推進金融創新。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保持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合理規模與比例。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審慎開放資本專案。增強貨幣政策的預見性和靈活性,防止國際國內風險疊加,防止經濟金融風險重合。堅持狠抓金融監管不放鬆,實現對風險的全面覆蓋和全程監管。就銀行業監管而言,重點要抓好風險為本監管,瞭解掌握不同階段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點和風險源;儘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危機處置預案,編織穩固的金融安全網;加強監管部門之間以及與政府巨集觀經濟部門之間的溝通與配合,共享資訊,協調行動。

  三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自律,建立適合我國金融市場情況的監管模式。雖然基本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如《公司法》、《證券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但條文過於鬆散,使金融監管的隨意性有餘而嚴密性不足。金融監管應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優化手段與方法。此次金融危機爆發警示金融從業人員和監管當局必須審慎從事金融創新,既要認識到其價格發現、風險分散與資產配置等功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又要對其巨大風險有清醒認識,以有效規避。監管當局必須履行市場守護者職責,以“看得見的手”彌補市場機制的天然缺陷,規避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金融監管要逐漸向功能型監管過渡,應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統一標準監管,同時,要強調跨部門監管協調和合作;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資訊透明度,尤其要提高對場外交易和那些運作不透明的金融機構的資訊披露要求;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金融中介的監管,嚴加防範金融中介機構中立性不夠產生的道德風險,促使金融中介機構在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穩定執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郭世坤,蔣青海,李丹紅.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的深刻警示.中國建設銀行課題組,2009.3.

  [2]王志剛.次貸危機的特徵、成因與啟示.山西銀監局網站,2009.1.

  [3]黃麗珠.金融危機助推新資本協議改進和發展[N].金融時報,2009.1.

  [4]方福前.詳解次貸危機中的金融工具[N].錢江晚報,2008.12.

  [5]樑飆.美國次貸危機成因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