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會計造假方面論文

  會計造假是指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準則制度,做假賬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行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企業會計資訊造假

  摘要:近年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中國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上市企業進行大範圍的調查,起因是部分中國上市企業的財務虛假報告問題,並因此造成大範圍的中國在美上市企業遭到牽連,甚至那些資質良好的中國上市企業也未能倖免。因涉嫌造假上市、上市後繼續造假,一些中國概念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遭到“獵殺”,給這些上市公司造成很大的損失,更有一些經紀商開始禁止投資者利用保證金購買中國概念股,給中國概念股蒙上了一層陰影。在中國滬、深證券交易市場,也不時傳出上市第二年財務報表就大變臉的案例,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讓投資者日日擔心自己手中的股票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地雷。人們不禁會問:現在的會計資訊是怎麼了?

  關鍵詞:會計資訊 造假 對策

  會計資訊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註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資訊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資訊。在現實社會中,股東、債權人、政府職能部門、投資者等都是從會計資訊來了解一個企業的情況,所以,會計資訊的真假就直接決定了瞭解會計資訊的人所獲得的回報。

  近年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中國在美上市的公司進行大範圍的調查,起因就是部分上市企業提供虛假會計報告,使中國概念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遭到“獵殺”,甚至一些經紀商禁止投資者購買中國概念股,給中國概念股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在中國滬、深證券交易市場,也不時出現上市第二年就出現鉅額虧損的公司,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也讓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資訊投了不信任票。人們不禁會問:現在的會計資訊是怎麼了?

  其實,會計資訊的虛假有會計人員的有意造假和無意造假,本文主要談談有意會計資訊造假。

  一、會計資訊造假的內涵

  會計資訊造假是指有關經濟人為了其自身的利益目標所採取的違反國家相關制度,或雖然不違反國家相關制度但違背經濟活動的客觀事實,致使提供的會計資訊失去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行為。

  二、會計資訊造假的主體

  會計資訊造假的主體有兩個:一個是企業的管理者,他們是會計資訊造假的決策者和指揮者,也是會計資訊造假的需求者;另一個是會計從業人員,他們是會計資訊造假的具體操作者。

  三、會計資訊造假的動機

  不同的造假主體有不同的動機。

  一企業管理者

  1、上市公司造假的動機是想不斷向資本市場“圈錢”;或者是想提高公司股票市場價格並從中謀利;或者要讓公司“扭虧為盈”,去掉“ST”或“*ST”的帽子。

  2、非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造假則是為了頭上的“烏紗”,作為向上晉升的資本;或者向銀行騙取貸款;或是少納稅款;或是私設“小金庫”以中飽私囊。

  二會計從業人員

  會計從業人員造假則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迫於管理者的壓力不得不做。

  四、會計資訊造假的危害

  會計資訊造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具體表現在:

  一會計造假所提供的錯誤資訊將嚴重誤導各類決策者,從而導致市場行為混亂,乃至國家相關決策者制訂出錯誤的決策,破壞市場執行機制。

  二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及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三侵害股東、債權人、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有可能讓他們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偷逃國家稅款,導致國家稅收流失。

  五掩飾個人貪汙腐敗行為,使國家遭受損失,部分人中飽私囊。

  六在證券市場上,嚴重誤導投資者的行為,加劇市場波動,影響證券市場秩序,使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失去信心。

  七在國外證券市場,因上市公司造假,使中國上市企業遭受信任危機,直接影響到國家形象。

  五、會計資訊造假的表現

  一會計憑證虛假。主要是通過編造虛假的會計憑證;或提供虛假的原始憑證,致使會計資訊從開始就虛假。

  二建立虛假賬簿。主要是私設“小金庫”,建立兩套賬,一套對內提供給管理者,另一套專門應付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督檢查,從而達到掩飾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偷逃國家稅款,侵佔國家財產。

  三提供虛假會計報表。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型別: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企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後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

  六、會計資訊造假的原因

  會計資訊造假在我們成為了普遍現象,基本上沒有公司不出現或大或小的造假問題,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有其存在的深層原因:

  一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素質的原因

  1、部分會計從業人員自身能力有限。大部分會計從業人員沒有參加過專業的會計培訓,我國大部分學校提供的是理論知識,缺乏在實際操作中的歷練。一旦到了實際的會計操作中,甚至不知從何下手。而我國的會計制度還處在不斷的完善中,他們又不能對新的會計制度更新適時學習來掌握新的技能。我國雖然採用持證上崗的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執行,很多會計從業人員並沒有從業證書。雖然每年財政部門都要求從業人員參加後續培訓,但往往成為一種形式,並沒有使會計人員能力有大的提高。

  2、部分會計從業人員道德低下。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往往配合管理者採取各種手段偽造、毀損會計資料,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侵吞國家和集體財產。

  3、部分會計從業人員,迫於領導的壓力,或受利益驅使,不遵行職業操守,主動為領匯出謀劃策,做假賬、設兩套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資訊,粉飾業績,隱瞞收入,逃避稅收,謀求私利。

  二我國的制度不健全

  1、我國的會計準則還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雖然近年來會計準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有些法規還嚴重滯後,缺乏前瞻性,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可操作性。

  2、我國的會計準則缺乏強制性,很多企業可採用也可不採用,造成同類企業缺乏可比性。

  3、我國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部分企業本身制度就不完善,或者雖有各項制度,但沒有遵照執行,使各項制度形成擺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4、部分單位負責人獨斷專行,為會計資訊造假提供了客觀條件。

  三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在理論上,我國雖然有會計監督、審計監督和外部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但在實際運作中存在很多問題。

  1、在會計監督上,由於會計從業人員受聘於人,只能為領導服務,使得會計監督形同虛設,對單位財務收支等經濟活動更無法進行監督。

  2、從審計監督來看,首先是企業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弱化,權責利界線不清,內部監督不能獨立發揮其作用,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其次是外部審計監督乏力,我國目前外部監督主要體現在民間審計上,有些民間審計單位為了自身利益,服從被審計單位的要求,配合被審單位做假,以至出現了大量的虛假審計報告。

  3、從外部監督來看,財政、稅務、審計、物價等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在管理上各自為政,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

  4、從執法監督來看,雖然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執法檢查,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會計造假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執法不嚴,對查出的問題沒有嚴肅處理,導致會計造假事件的不斷出現。我國《刑法》、《會計法》對會計做假行為都作了處罰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執法不嚴、懲治力度不夠,不能起到懲戒作用;另外,對違法行為常常用罰款了事,沒有刑事處罰,經濟處罰由造假單位承擔責任,對管理者沒有處罰力度,導致造假者膽大妄為;再者會計造假成本低、經濟處罰力度太小,對造假者起不到威攝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會計資訊造假的泛濫。

  四兩權分離的結果

  兩權分離是指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也就是大部分經營者並不是資本所有者,這就造成了雙方的矛盾。所有權人要求較高的資本回報,實現企業最大的盈餘。但在實際情況中,往往會出現盈餘分配的問題,所有者希望獲得所有盈餘,而經營者卻希望保留部分盈餘用作企業發展或者個人的薪酬和福利。

  五經濟利益的驅動

  有些經營者,特別是國有企業經營者,他們的升遷往往與政績掛勾,所以他們往往為了自己頭上的“烏紗”,將企業作為晉升的資本,就會不惜一切虛增利潤。地方政府的領導為了地方或部門的形象,為了一份好看的業績,也會縱容企業造假。對於民營企業來講,騙取銀行貸款、偷逃稅款都需要一份虛假的報表。

  七、會計資訊造假的對策

  一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職業道德

  會計資訊是由會計從業人員來提供的,所以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就尤為關鍵。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本領,提高執行新政策的水平,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同時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係。提高會計從業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讓他們認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二建立完善的內控制度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各部門想到制約、相互聯絡的內部制約機制,完善的內控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完善的內控制度包括:崗位分離制度、領導負責制度、獨立的監督制度、明確的獎懲制度。

  三健全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在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所以要不斷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以《會計法》為中心,不斷完善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特別是應加大會計違法成本,增大企業負責人會計違法的刑事責任,以及加強對敢於說不的會計從業人員的保護及獎勵。

  四推行會計人員委派制

  現行的會計從業人員,都要受受僱企業的領導,其薪酬也由受僱企業支付,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服從受僱企業的管理。有時也不是會計從業人員想提供虛假報表,但如果不照做很容易就被炒魷,不得不受制於人。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委派制的方式,由財政部門專門成立一個會計委派部,所有會計從業人員均隸屬於這個部門管理,統一進行培訓,外派人員採用垂直管理,派出的人員代表國家利益,其工資、獎金以及福利均由委派部門發放。而財政部門的會計委派部定期向各企業收取費用,以作為向外派人員的薪酬。每個企業根據企業情況向財政部門的會計委派部申請用人指標,由會計委派部派人提供合適人選進入企業,只受企業的管理,不受企業的制約,並在一定期間進行輪崗,以免受到企業經濟利誘。

  總之,會計資訊造假作為目前社會的普遍現象,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影響了會計對各項經濟活動的真實反映,也迫切需要國家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強管理及監督,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會計從業人員也應從我做起,堅決與假賬做鬥爭,還社會一份真實。

  參考文獻:

  [1]會計造假.MBA智庫百科網

  [2]會計造假的經濟學分析.中國百科網

  [3]淺談會計資訊造假的治理對策.中國會計網

  篇2

  淺析會計造假與審計對策

  [摘要] 本文簡單介紹了我國企業會計造假的一些常見手法及其危害。針對會計造假的不同形式,探討了審計人員應採取的審計方法。

  [關鍵詞] 會計核算粉飾報表會計造假及其危害

  會計造假是指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準則制度,做假賬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行為。

  從會計資訊反映的角度來看,會計造假表現為兩種型別:會計事項造假和會計報表造假。會計報表造假是故意謊報某些財務價值,造成增強獲利能力的假象,從而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等利害相關人。會計事項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盜竊,或將公司的資產轉變為個人所有或使用。

  會計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體表現在:

  會計造假所製造的錯誤資訊將嚴重誤導各類決策者,從而導致各個市場行為主體乃至國家相關決策機構被誤導而制訂出錯誤決策,破壞市場執行機制;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侵犯公司股東、債權人、顧客及僱員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偷逃國家稅款,導致國家稅收流失;助長個人貪汙腐敗行為的滋生;使尚未成熟的證券市場飽受虛假錯誤資訊的衝擊,嚴重誤導證券投資者的行為,破壞市場遊戲規則,加劇市場投機和市場波動,影響社會安定。

  會計造假最後所導致的結果是國家受損失,少數人中飽私囊。

  一、會計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型別: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後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少接收政府有關部門的攤派。

  1.資產虛增

  1費用資產化

  企業當期發生的費用應當計入當期產品生產或商品經營成本或期間費用。但有的企業卻將部分應該計入當期的費用計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無形資產等資產類會計科目,使得企業當期損益不實;有的企業待攤費用不及時足額攤銷,而是長期掛賬,將本屬於期間費用的支出列作資產。企業通過將費用資產化,虛增了企業資產和所有者權益。

  2存貨不實

  有些企業積壓多年的貨物,或已經淘汰過時應當報廢的物資不做賬務處理,或存貨的現實價格或可變現價格已明顯低於賬面歷史成本價值卻仍按歷史成本掛在存貨賬上,存貨價值不實,違背了企業會計準則確認的謹慎性原則,虛增了企業存貨價值。

  3固定資產價值虛假

  企業固定資產價值不實主要表現在折舊不足、技術進步後造成的無形損耗不計、已毀損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資產不處置等,虛增減企業資產。

  4遞延及無形資產攤銷不足

  遞延及無形資產應當按時足額攤銷,已經淘汰過時的無形資產不應當再掛無形資產賬而應當將攤餘價值作為期間費用計入損益。而許多企業對已經沒有使有價值或已經不可能再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的無形資產不做相應的財務處理,卻仍然作為資產列賬,虛增了企業資產。

  2.負債不實

  1應付款項高估

  許多企業的應付款項不及時或每年與往來單位核對確認清理,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週期的應退未退、應付未付款項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應付款項不包括長期應付款項以及債權人已經不存在的仍掛賬的也不少見,企業實際需付債務小於財務賬面債務,企業應付款項高估。

  2預提費用不實

  許多企業為了調節當期損益,不按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預提費用,而是根據企業調節損益的需求預提,有的企業應提的不提或不應預提及多預提的不及時沖銷,致使預提費用會計科目反映不實。

  3.虛報盈虧

  1多計收入、少計費用

  有的企業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將未實現的收入作為收入入賬,如在服務或工程未提供完畢之前,就確認收入實現;有些企業虛構客戶虛開銷售發票,虛列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一些企業對已經發生的支出不計入成本,或在結轉成本時不按配比原則,故意少轉成本,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及庫存商品的賬面金額遠遠大於實際庫存金額;有的企業則將有關費用支出單據壓在銀行未達賬中,利用“未達賬項”弄虛作假,調節利潤。

  2少計收入、多計費用

  企業為了達到少繳或不繳所得稅的目的,將正常的銷售特別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稅發票的銷售,不按收入確認的條件進行確認,而是長期掛在預收賬款或其他應付款科目中且金額不變;有的企業則採取虛列預提費用,多提多攤費用的方法,達到虛減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長期掛賬,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予以資本化

  企業在自行建造固定資產時,對借入資金需按期計提利息,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應予以資本化。有些企業工程早已完工,仍長期掛賬,借款利息仍計入在建工程成本,從而使當期財務費用減少,同時又可以少提折舊,從兩個方面來虛增利潤。

  4隨意調整報表

  一些單位為了達到一些不法目的,隨意調整報表金額,人為地加大資產調整利潤;或為了逃稅,避免檢查而加大成本費用,減小利潤,如為了增大管理費用,直接在損益中多計管理費用,並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增大應收賬款和壞賬準備金額,造成表賬不符。

  二、審計時應採取的對策

  審計人員針對會計造假的不同形式,應採取不同的審計方法。

  1.存貨不實的審計方法

  督促被審計單位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規範會計核算,做好存貨基礎工作;根據審計準則的規定,嚴格履行存貨監盤程式。實施監盤前,充分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詳盡計劃;儘可能安排在被審計單位組織年終盤點時進行監盤工作,以減少工作量和時間性差異;實施監盤時,不僅要核對存貨數量,還要關注其質量狀況。

  2.虛構銷售,虛列應收賬款的審計方法

  一是檢查企業的年度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對照企業的銷售量看是否出現銷售總量大於生產能力的異常情況;二是檢查企業年末、季末的銷售合同和發貨憑證、出庫記錄等原始憑證,看其有無出庫憑證,其手續是否完整,是否有異常情況;三是對客戶單位發詢證函進行函證,向銷售部門索取客戶明細臺賬和對賬單,將之與財務上提供的客戶欠款明細表進行核對,以確認對方單位是否欠款。

  3.少轉成本,虛增利潤的審計方法

  少轉銷售成本會導致企業庫存商品的賬面金額遠遠大於實際庫存金額。對這種造假手段的審計方法,一是檢查其成本結轉方法是否遵循一貫性的原則;二是通過計價測試,看企業的期末存貨單價是否異常;三是通過抽查盤點,對企業實際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賬面存貨的數量和金額進行比較,看是否有差異。

  4.銷售收入不入賬,做其他應付款或預收賬款而隱瞞利潤的審計方法

  對此在審計中應採取的對策:一是檢查進貨數量及期末庫存數量並與賬面數量進行核對,看是否有異常;二是抽查原始憑證,看其人賬依據是否合理、充分;三是對一些金額較大並長期不動的預收賬款進行函證,以便對其真實情況進行確認。

  5.當期費用不計入損益,虛增利潤的審計方法

  企業將當期發生的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虛列在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無形資產、其他應收款等科目中,不計人損益。對此,審計時主要檢查“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其他應收款”的列賬依據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進行攤銷。

  6.通過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式操縱利潤的審計方法

  一是要檢查固定資產賬面原值及淨值是否與使用年限相適應,如有些企業的房屋建築物已經到了報廢的年限,而賬面反映的淨值還有相當大的數額;二是要檢查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是否遵循一貫性原則,是否有隨意改變折舊年限和折舊方法的行為。

  7.通過變更投資核算方法進行利潤操縱的審計方法

  在被投資企業盈利的情況下,將投資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一方面可以虛增當期利潤,另一方面卻無須為這些增加的利潤繳納所得稅。對這種造假手段的審計對策是檢查投資企業的股權佔被投資企業的股權百分比,按有關會計制度的規定,佔被投資企業25%以上的股權時方可採用權益法核算投資收益。

  8.應計入損益的借款費用資本化,虛增在建工程支出,虛增利潤的審計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單位將無力消化的固定資產的借款費用虛列在固定資產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對此,審計時要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的條件,核查企業的在建工程是否達到可使用狀態,以此來判定借款費用的處理是否正確。

  9.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操縱會計利潤的審計方法

  審計人員首先對資產市場進行調查,並與企業賬面價值進行比較,看有無異常資產;其次檢查企業計提的減值準備是否有充分的依據,如有證據表明計提了用於調節利潤的減值準備,應按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追溯調整,不應增加當年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