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研究論文

  音樂表演應該在具有藝術形象的基礎上實現生機和氣韻,用精神和靈魂來使音樂的表演更加的具有活力和靈性,這樣的音樂表演才是真正具備生命的,也是音樂表演的真正意義所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音樂表演人才教學芻議論文 》

  論文摘要:音樂院校教學中,音樂表演與音樂理論知識之間的教學嚴重脫節的現象普遙存在,對於這一現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學中師生都應懂得音樂表演與音樂理論知識之間教學交融的重要性,只有交融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音樂表演人才。

  論文關鍵詞:音樂表演 理論知識 教學交融

  目前,音樂院校普遍存在音樂表演教學與音樂理論知識學習嚴重脫節的現象,即音樂表演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技巧的學習,而輕視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也只在演唱、演奏技能、技巧方面嚴格要求學生,而不能將音樂理論知識全面貫穿於教學之中。致使學生只學到一些演唱、演奏方面技能、技巧,但卻不能真正把握音樂作品內涵,更無法正確表達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怎樣把音樂表演專業技能技巧的學習與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交融起來,通過師生共同努力,讓音樂的價值和功能得到外化,讓音樂作品的內涵能淋漓盡致地呈現給觀眾呢?此文就如何處理好音樂表演專業技能、技巧學習與音樂理論知識學習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一些初淺的探討。

  一、音樂表演與音樂理論知識交融的必要性

  音樂院校的理論作曲科目和聲、復調、配器和曲式經常被稱作曲理論學科的四大件,是創作音樂作品的重要知識與方法。作曲家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表達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內涵,是音樂的本質美的呈現。這種內容和情感必須通過表演二度創造得以表達,聽眾才得以賞析。

  不管是聲樂專業的學生,還是器樂專業的學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作曲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表演實踐,這樣表現出的音樂不管是聲樂還是器樂的思想才可能鮮明準確,情感才可能豐富多彩,才可能感染聽眾,音樂也才真正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因此,音樂表演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只體現在音樂表演的技能技巧方面是遠不夠的,必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才能將音樂表演技能技巧教學與音樂理論教學整合起來呢,處理好兩者的交融呢,或者說如何用理論知識去指導音樂表演實踐呢?還是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

  每一個音樂作品中音樂的創作手法各異,主題的呈現,旋律的發展,和聲的進行,結構的佈局,作品的格調等千差萬別。音樂表演學生只有具備了紮實的音樂理論知識才能很好的去理解音樂。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流動的藝術,情感的藝術,《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對音樂的解釋:“樂是憑藉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顯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感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這充分說明音樂是通往心靈的情感藝術,是構建心靈與外界交流的橋樑。音樂作品的深刻內涵需要表演家去揭示,去實現音樂作品的功能和價值。這也就說明音樂表演的學生需要有好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的去診釋音樂。作品中除了旋律音調外,作曲家對音樂的力度、速度、表情等有著許多提示,這都需要演唱演奏者去細心的體會和處理。一切音樂表演的技能技巧都是為表現音樂作品內容服務的。因此,要求對音樂表演生必須實施與音樂理論知識的交融教學,這是音樂表演專業教與學的基本原則。

  二、音樂表演專業教學重技能輕理論的成因

  雖然在音樂院校教學中音樂表演技能技巧教學與音樂理論的授課手段和方式方法在不斷的改進,雖然很早就喊著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對很多音樂院校音樂表演學生來講,普遍存在著學音樂就是單純學習歌唱的技巧或者學習樂器演奏的技巧的思想。認為一個聲樂專業的學生只要有一幅好嗓子,有了很好的歌唱技巧,能夠演唱高難度的歌曲就可以了,就算是有演唱水平了:學習樂器的學生則認為只要把樂器的演奏技能技巧學好,能夠演奏高難度的樂曲就算學好了。這種狹隘的、錯誤的認識,導致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學習不夠重視,影響了對理論知識的認真學習。有的聲樂專業學生不但連基本的伴奏都無法完成而且對歌詞和旋律的結合的基本規律,對歌曲的曲式結構,歌曲的音樂形象與表達的思想都不是很清楚。器樂專業的學生具有了一定演奏技巧,同樣存在對作品的歷史背景、結構,主題思想等不明確,不能很好的去診釋作品的內涵。這種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發展趨勢。

  本來在各音樂院校中,音樂表演專業的培養方案,都較全面的開設了音樂史論、作曲理論知識課程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關鍵是對音樂表演專業方向技能課與其他音樂理論學科之間的關係認識不夠,協調不好。不但沒有很好銜接,造成嚴重的偏科,有的甚至厭惡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對於師範類音樂專業培養的學生更應該是一專多能,多能就是較全面地學習掌握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筆者通過觀察,對身邊同學的瞭解是音樂表演技能與音樂理論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而是脫節,違背了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音樂表演技能課教師也普遍存在自身音樂理論修養不高,無法將音樂理論知識融入技能教學之中。在極端重視技能技巧教學的情況下,忽視或輕視音樂理論的融入。由於學生和教師雙方面的種種原因,產生了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學習不能夠與音樂理論知識很好的融合。這樣培養的音樂表演學生沒有良好綜合音樂素養,學生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撐,也難於多元發展,更成不了高素質的表演人才。

  三、音樂表演教學與音樂理論知識交融的思考

  要想在教學中把音樂表演技能技巧教學與音樂理論教學很好的協調統一起來,首先必須提高學生和教師的認識,即認識到音樂理論知識對音樂表演學習的重要性。完成一個音樂作品的演唱或演奏,首先應對音樂作品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全面認識和掌握作品的思想內涵是表演的前提。設想如果讓表演的學生在演唱、演奏作品前,用學生掌握了的音樂理論知識,去分析研究作品的主題,理解音樂的情緒和內涵,再通過試唱、試奏進行初步體驗,我相信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打消音樂表演學生對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感覺枯燥乏味的認識,使各科目知識在學習中相互內化和遷移。在教育心理學中強調學習遷移的重要性,所謂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動作、技能情感和態度等對新的學習的影響。簡單地說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公務員之家

  其次知識的交融必須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所謂學習的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景中通過教師、同學以及教學資訊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音樂表演本身與音樂理論學科之間聯絡是非常緊密的,是互為支撐的。要想把音樂表演專業學習與音樂理論學科很好的協調統一,需要通過師生間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端正學生學習的動機內部動機尤為重要,應該讓學生從心理重視對音樂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學中講適度的學習內部動機能給學生帶來最佳的學習效果。通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學生即將到達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學生會有質的提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讓學生的知識達到長時記憶和掌握與運用。當然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加強自身音樂理論修養的同時,重視在表演技能技巧教學中更多的融入音樂理論知識,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教育心理學中,系統通過聯合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的聯絡,觀念團初步形成。但赫爾巴特認為,任何一個系統的思想中都不止包含一個觀念團,而是多個觀念團相互聯絡的結果。所以在經過聯合的階段後,觀念團之間還必須在更大範圍內聯合,使之系統化。那麼音樂表演技能技巧學習與音樂理論課程學習這些子系統只是音樂師範院校這個系統的一部分,也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如何相輔相成的有效整合統一於一體,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重要應該從教育改革著手,對課程設定,課程安排,教學模式等多方面進行配套改革才是卓有成效的。

  為了適應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發展,培養複合型人才是時代的要求。對於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掌握高超的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綜合文化素養,才是今天社會需要的人才。我相信音樂表演專業技能的學習只要能夠實現與音樂理論知識學習的有效交融,我們音樂院校就一定能夠培養出眾多高素質的音樂表演人才。

  篇二

  《 音樂表演中創造性 》

  一、創造性在音樂表演中的地位

  對於一首音樂作品來說,它的形成應該由三個環節組成——作曲家的創作、演奏唱家的表演、聽眾的欣賞,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只有在這三個部分完整的情況下,一首作品才能完整地被人們感知,獲得審美上的一種享受。作曲家的創作,毋庸置疑是作品的本源,沒有這個環節的完成就根本談不上後兩個環節的存在。而演奏唱家的表演處於中間環節,有著重要的作用,他對於能否正確表達音樂思想,能否使作品與聽眾之間達到情感的共鳴,能否為聽者帶來美感……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音樂表演作為“二度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科普蘭曾經有這麼一段話:“如果瞭解作曲家的作品風格對聆聽者來說是重要的話,對演繹者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演繹者是音樂的中間人。聆聽者更多地聽到的是演繹者對作曲家的想法,而不是作曲家。”①所以,對音樂作品的再創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原作品更為重要,因此科普蘭還有這樣一個觀點:“在作完曲之後,可憐的作曲家必須把它交給演繹藝術家,任其擺佈——而我們又必須記住,後者是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和個性的人。”②英國著名的指揮家亨利·伍德在《論指揮》一書中也說道:“音樂是寫下來沒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過表演來給予它生命。”③而在表演的過程中,演奏唱者作為“執行者”勢必將音樂打上自己的“烙印”。音樂表演是賦予音樂作品生命力的創造性行為,它不僅僅是原樣地再現,而是通過演奏唱者富於創造性、獨特的表演,使音樂作品煥發新的光彩。從表演藝術美學的歷史來看,表演美學主要有浪漫主義音樂表演、新古典主義音樂表演、原樣主義音樂表演、當代音樂表演的綜合傾向這幾個流派,而鋼琴表演也被包含其中。在這幾種表演美學的觀點中,演奏者對於同一首作品都有著不同的創造性表現,這樣表現出的音樂就被打上了自己的或者不同流派的“烙印”。

  二、音樂表演中的創造性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音樂表演是由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執行的,因此在表演過程中音樂作品必然要被蒙上表演者的個性與創造性。但是,這種個性與創造性的表現並不是沒有“度”的隨意表現,它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演奏的音樂就會“面目全非”。筆者認為,在鋼琴表演中至少要注意創造性與原作風格、個人風格、情感表現之間的關係,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更能為作曲家和聽眾之間做好“橋樑”。

  1.創造性與原作風格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都是產生於一定的歷史年代,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因此,這些作品自一出現就帶有了當時歷史時代的風格與審美特徵,它主要表現於樂譜上,這就是原作的真實性。在音樂表演中首先應處理好的一對關係,就是創造性與原作風格的關係。真正的表演藝術家都努力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樂風格,並且力求將這種風格真實、完美地加以再現。他們儘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體會作曲者生活的時代環境,努力體驗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及思想,以便能夠真切地表現作品的歷史風格。著名的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埃涅斯庫曾經說過:“我覺得我在演奏巴赫的一部奏鳴曲時,不置身於18世紀,那麼我恐怕就不能很好地把作品表達出來了。”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盛行的原樣主義音樂表演不僅僅要求要嚴格按照原版樂譜演奏,而且還努力“還原”原來的演奏樂器、方法等等,努力恢復作品的原貌,這也是一種對作品風格的再現。當然,這樣的演奏在今天看來也並不是我們大力提倡的,這畢竟是歷史中的一個分支。

  在表演中,除了要對原作風格進行較深入的瞭解,在保持原作風格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還應該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表現。畢竟,表演者所處的時代已經與作曲家所處的時代不能完全等同,他們總是不自覺地站在自己時代的立場上,對音樂作品進行處理和創造。這樣的音樂作品才更具有時代精神和美感,所以,表演者應該在自我創造性與原作風格之間找到更好的切入點,使自己的表演既能體現作曲家的原作風格,又具有自己的創造性,還能給聽眾以美的享受。

  2.創造性與個人風格

  音樂演奏是由演奏的執行者——人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而產生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表演者必然體現自己長期形成的演奏風格。比如,在聽美籍俄國鋼琴演奏家霍洛維茨和阿根廷女鋼琴演奏家阿格里希對同一首作品的詮釋,應該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霍洛維茨更注重於技巧的表現,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個性。而阿格里希對音樂的表現更加“自我”,她綜合了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表演美學觀念,使她的表演煥發出新的光彩。因此相對來說,霍洛維茨的表演要稍微嚴謹一些。這些個人的風格就來自於演奏者長期的經驗積累、知識積累,並且與自身的文化修養、閱歷等也有著密切的關係。達尼埃利·玖爾克說:“表現個性是演奏者的主要任務。他應當致力於全身心地浸透樂曲的情緒,並通過如訴的音響將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聽眾。”⑤在音樂表演中也特別要求表演者藝術個性的自覺發揮。正是由於不同個性的存在,才使得音樂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在歷史的發展中大放光彩。而表演者也將個性作為自己表演走向成熟的標誌,表演者根據自身的條件,找到適合於自己的表演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所以,在表演過程中我們應該將創造性與個人風格結合起來,使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在表演中能夠“獨樹一幟”。但是,在充分表現個人風格的同時還應注意一個問題:切莫將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表演成一種風格,或者說這個也似乎有點像,那個似乎也有點感覺,這也是在表演中應該忌諱的。

  3.創造性與情感表現

  音樂如同其他藝術形態一樣,通過音符、節奏、織體等表現手段,表達人的感情和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音樂以其樂音的運動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以隱諱的手法相對於文學作品來說表現作曲家蘊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從樂曲中抽掉感情內容,樂曲就會淪為毫無意義的零碎的音響。⑥而在音樂表演中,演奏者不僅僅需要把譜面上應有的東西表達出來,還應該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這種理解包括作曲家的個性、創作時的心理、演奏者的生活閱歷等進行創造性地表演。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應該完全進入該作品的情緒、內容,才能比較充分地表達出作曲家的本意。匈牙利伊施特萬·加提寫道:“如果我們想正確地演奏某一首樂曲,那麼就應該在我們自身首先喚醒支配那首樂曲的熱情。如果我們不適於產生這種熱情,我們就不應演奏這首樂曲。”⑦比如在巴赫

  的賦格曲和貝多芬晚期的鋼琴奏鳴曲中表達的是深刻寓意和哲理性的思想,只有演奏者自己真切體會和融入其中才能使聽眾產生同樣的感受,使聽眾似乎回到了那個時代。因此,表演者永遠都不要做轉述者,只有在我們內心喚醒對樂曲中的某一華彩樂段、某一顫音的感情時,我們才能夠很好地演奏它們,那麼聽眾也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真正富有天才的演奏家絕不會滿足於那種自我陶醉的音響美,他更多的是在發音中追求一種內容上的深度和真諦,從而達到藝術的最高層次。就如同現今存在的一種現象:掌握了高超的鋼琴表演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夠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卻並不是很多。浪漫時期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演奏家李斯特已經給我們指出了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音之詩人和普通的音樂家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前者力求表達自己的感受,把這些感受再現於音樂中,後者循著傳統的陳規,將音符排列、組合,輕巧地超越種種障礙,得到的至多是一些新奇而任意複雜的音響配合。”⑧但是,我們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既然鋼琴表演中需要“我”的情感表現,那麼“我”就可以沒有限制地隨意發揮。這樣的觀點無疑是走入了另外一個情感表現的極端。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應該以作品原有的情感表現為基礎,糅和自我的、有節制的感情表達,這樣的表演才能做到“感人至深”,使自己的藝術追求逐漸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結語

  以伽達·默爾為代表的現代釋義學認為,音樂表演不僅僅要追尋音樂的歷史視界,即對音樂的歷史意義做出解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解釋者必須有自己的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表演就不僅僅是一種再現的藝術,更重要的應該是將音樂賦予創造性,以豐富音樂的內涵,並賦予音樂新的生命,這樣才能保持藝術的不斷髮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創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音樂體驗。因此,音樂就隨著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創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態,而這些也恰恰構成了音樂的多樣性,也體現出了演奏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所以,創造性在音樂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註釋:

  ①②艾倫·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版.

  ③閆妍.淺議鋼琴教學中音樂表演能力的培養,《宿州師專學報》,2002年6月.

  ④引自《音樂譯文》,1959年第4輯.

  ⑤⑥⑦匈牙利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⑧引自《音樂的哲學與演奏者的創造》,《國外音樂資料》,人民音樂出版社編,第14輯.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2]匈牙利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3]魏廷格.鋼琴學習指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1月.

  [4]艾倫·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版.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