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新聞傳播是跟隨時代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生產應用而不斷髮生變化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聞傳播碩士論文,供大家參考。

  新聞傳播碩士論文範文一:網路視訊新聞傳播論

  摘要:網路視訊新聞的接收終端、接收環境與傳統電視機不同,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起來後,智慧手機等小螢幕終端日益成為網路視訊新聞的主要接收終端,手機視訊新聞的接受往往是在等車、乘車等嘈雜的環境中進行的。

  關鍵詞:網路視訊;新聞傳播

  一、網路視訊新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電視新聞與網際網路的結合體

  因此,把握其特點必須從網際網路和電視新聞兩個方面入手。網際網路傳播具有數字化、互動性強、海量、跨國界傳播、多媒體超連結文字、儲存性強、複製容易、時效性強、選擇性強等特點,電視新聞具有視聽兼備、現場感強、感染力強、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結合、家庭化收視、選擇性差、儲存性弱等特點。作為兩者結合體的網路視訊新聞具有以下特點:

  1數字化

  網際網路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網際網路上傳輸的資訊都是數字化資訊,與傳統廣播電視傳播的模擬訊號資訊具有本質的不同。網路視訊新聞首先是一種數字化的新聞資訊。數字化的資訊具有損耗小、複製容易、可壓縮等優點。2視聽兼備,聲形並茂。網路視訊新聞與電視新聞一樣,既有聲音又有活動影象,有的還有文字和圖片,可同時作用於受眾的視覺和聽覺,使新聞內容形象直觀,容易為受眾所接收。

  3現場感強,感染力強,可信度高,說服力強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視訊新聞通過對新聞事實的直接視覺特徵的記錄,可以傳達色彩、明暗、形狀特徵、空間深度等直接的視覺資訊;通過視覺的統覺作用,還可以傳遞質感、量感、力感、運動感及聽覺、味覺和觸覺等資訊。這些資訊的綜合傳播,使視訊新聞具有極強的形象性和現場感。

  4時效性強

  網際網路傳播迅速及時的特點決定了網路視訊新聞具有極強的時效性。

  5多媒體超連結文字

  網路視訊新聞文字、圖片、視訊三位一體,加上超連結,構成了多媒體超連結的文字。這種文字結構,加深了資訊的厚度和深度,能夠延伸報道面、拓展報道的層次和空間。同時,新聞敘事採用多媒體文字,更容易獲得信度,從而產生更強的傳播效度。

  6互動性強

  互動性強是網際網路傳播的特點之一,在網際網路上受眾可以輕而易舉地變成傳者。網路視訊新聞一般設有評論、轉發功能,受眾可對觀看的新聞發表評論,並通過轉發按鈕進行轉發。

  7選擇性強、儲存性強

  網路視訊新聞以網頁的方式存在,受眾在觀看時具有極大的選擇權,並能非常方便地加以儲存。因此,網路視訊新聞克服了電視新聞選擇性、儲存性差的弱點。

  8收視個人化、碎片化

  傳統電視新聞一般是家庭化收視,而網路視訊新聞受眾一般通過個人計算機或智慧手機等終端裝置進行個人化收視。特別是智慧手機日益成為視訊新聞的接收終端後,受眾利用等車、乘車等間隙收看視訊新聞已成常態,收視狀態也呈碎片化形態。

  二、目前,絕大多數網路媒體都開設了視訊新聞欄目

  視訊新聞成為網站爭取受眾、博取點選率的主要工具。在視訊新聞傳播繁榮的背後,我們發現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原創性內容不足。許多網路媒體,特別是一些傳統報紙開辦的新聞性網站,視訊新聞原創性內容不足,大都以轉發其他電視媒體新聞為主,成為電視新聞傳播的補充和翻版,缺乏自身特色。其次,視訊新聞形式上缺乏適應新終端的特點。隨著無線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的發展,手機已成為受眾接受視訊新聞的重要手段。手機螢幕在大小、畫幅、清晰度等方面與電視機、臺式電腦均存在極大的差異,而且受眾使用手機觀看視訊新聞的環境也不同。因此,視訊新聞在報道形式、景別運用、聲畫關係等方面應與傳統電視新聞有所區別,不能照抄照搬。再次,各網路媒體視訊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由於缺乏原創性內容,加上各網路媒體缺乏清晰的受眾定位、媒體定位。因此,視訊新聞的來源、內容、編排形式等大都差不多,導致一些傳統媒體開辦的新聞網站在與入口網站的視訊新聞競爭中落敗。第四,就視訊新聞體裁而言,短訊息多,評論類、專題類報道少。網易、新浪、搜狐等入口網站上的視訊新聞以短訊息為主,評論類、專題類視訊新聞較少。最後,網路視訊新聞盈利模式與電視新聞雷同。目前網路視訊新聞主要是靠廣告盈利,與傳統電視新聞的盈利模式相同,沒有開發出新的盈利模式。網路視訊新聞傳播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可採取以下方法加以克服:

  1增加更多的原創性內容

  對於以傳統新聞媒體為背景的網路媒體來說,增加原創性視訊新聞內容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訓練自己原有的採編隊伍,讓他們儘快熟練掌握新的視訊音訊採編方法。二是精心培育和打造自己的UGC使用者生成內容。一些傳統的紙質媒體如《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等具有強大的新聞採編隊伍,文字新聞與圖片新聞採編能力較強,但視訊新聞採編能力欠缺。這類傳統媒體建立自己的網路媒體後,文字新聞原創性的內容不少,但視訊新聞中原創性的內容極度缺乏。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改變採編隊伍的能力結構,通過培訓讓記者能夠同時承擔文字、圖片、音訊、視訊等報道任務。《華爾街日報》要求記者在採寫報紙稿件的同時採回視訊、音訊原始素材,由報紙專業人員剪輯加工,製作視訊新聞。美國甘尼特報業集團在2007至2009年對500名報紙攝影師進行攝像技術培訓,《聖何塞信使報》已為全部攝影記者配備了高清攝像機,美國有許多報社曾選送記者到國家新聞攝影協會學習攝像技術。UGC即“使用者生成內容”。隨著網際網路技術進入Web2.0時代,網際網路為廣大使用者提供了先進而方便的網路視訊上傳、製作、分享、釋出技術,網路視訊新聞的採集、製作、釋出門檻大大降低,大量未經專業訓練的以攝像機、手機甚至監控探頭為工具的網民也成了網路視訊新聞的生產者。由於UGC是網民親臨新聞事件現場拍攝的,有許多內容是專業記者可遇不可求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強,新聞價值要素比較豐富,更能引人關注。因此,UGC日益成為網路視訊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佔比重不斷增加。要培育和打造自己的UGC,必須做好對非專業視訊新聞採編使用者的管理。浙江線上新聞網站進行了有益探索,採取了網路註冊實名制、積分累計嘉獎制、規範網路發稿規章流程、策劃網友線下活動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機遇

  搶佔新的媒體終端,變受眾為使用者。移動性是未來媒介新的增長點,也是未來媒介業務變革、經營管理變革、發展思路變革的依據。隨著智慧手機、電子書、IPAD等新型移動終端裝置的不斷湧現,網際網路閱讀已超越了入口網站網頁的侷限,從先前的入口網站轉移到移動客戶端了。智慧手機等移動終端,更適應網路視訊新聞個人化、碎片化傳播特點,網路新聞媒體應抓住移動網際網路這一新的技術發展契機,調整視訊新聞傳播策略,大力搶佔移動手機受眾。此外,智慧手機具有的攝像功能,網際網路Web2.0帶來的技術便利,使智慧手機受眾變為使用者。所謂使用者,不僅僅是資訊的接受者和反饋者,還是資訊內容的製造者。在視訊新聞中增加更多的UGC內容,是網路新聞媒體的必然選擇。

  3重新定位

  與其他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異質化競爭。不同的網路新聞媒體,其性質、層次、地域、受眾物件等均不同。因此,在受眾、內容上應進行精確定位。只有定位準確,才能揚己之長避己之短,與其他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異質化競爭。例如,中央級全國性的網路新聞媒體,又如,人民網、新華網等,其視訊新聞以中央電視臺電視新聞為主,符合其性質、層次等特點。而一些地方性的網路新聞媒體,其視訊新聞的內容、資訊來源、形式特點等方面也應具有地方特色。

  4視訊新聞報道形式和體裁上多樣化

  網路視訊新聞的接收終端、接收環境與傳統電視機不同,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起來後,智慧手機等小螢幕終端日益成為網路視訊新聞的主要接收終端,手機視訊新聞的接受往往是在等車、乘車等嘈雜的環境中進行的。因此,視訊新聞在時間長度上應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接受方式設定時長,在景別的使用上多使用特寫、中近景等景別,在聲畫關係處理上應適應嘈雜的收視環境,在形式上應創造適合手機等小巧移動終端的報道體裁。

  參考文獻

  1、新聞傳播學論文寫作中的九種問題陳力丹新聞愛好者2002-03-30

  2、傳播學的匯入與中國新聞教育模式改革吳廷俊新聞大學2002-03-30

  新聞傳播碩士論文範文二:媒介娛樂化新聞傳播論文

  摘要:新聞媒體重塑公信力的方法首先,要有較高的品位和質量,摒棄“低俗媚俗”之風。從中外新聞實踐上來看,一份報紙受不受歡迎與信賴,能否得到百姓的尊敬與擁護,取決於辦報人思想品位的高下和新聞報道質量的好壞。

  關鍵詞:娛樂化;新聞傳播

  一、媒介泛娛樂化

  娛樂化就是事物以更顯著的煽情性、花邊性、刺激性的內容或形象出現,讓一切形態的思考變得更具誘惑力,以達到人情味更濃、更貼近觀眾、更容易吸引大眾關注的目的。如今,我們已經踏進娛樂化時代的門檻。娛樂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時代的一種標誌性特徵。它是大眾文化的產物,以遊戲與美感相結合為標誌,以科技推動力、商業運作力、文化創造力為動力機制,以市民大眾為消費物件,娛樂因素深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個領域,為人們提供娛樂和休閒的產品和服務的文化現象。媒介“泛娛樂化”及其表現是目前影視媒體的一些突出症狀。

  二、電視媒介泛娛樂化的特點

  我國電視娛樂化的產生,是同改革開放後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程序緊密相連的。在市場經濟下開放的市場環境中,中國文化以開放的心態和海納百川的胸襟形成文化上的巨大接納空間。近年來,我國電視業界不遺餘力地把節目從內容到形式不斷花樣翻新,把嚴肅的變得不嚴肅,把複雜的變成簡單的,把一切可以拿來的東西不論實質如何都拿來娛樂一回,滿足了廣大受眾的需要,讓他們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得到刺激與放鬆。電視的娛樂功能由此也被受眾深深接受。

  1.明星化

  當今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明星永遠是媒體爭相追求的主角。首先是泛明星化。就是媒介把一切能夠吸引眼球的人物都列為明星範疇,給予過分關注,極力渲染,而無關乎這個物件的專業素質、個人修養、審美品味。電影電視界的明星依然受寵,體育、企業界的明星也被高高捧起,就連易中天等學者教授也被媒體冠以“明星”頭銜。連原本被時代唾棄的,與道德規範相悖,與當代審美相左的“醜星”也被媒體簇擁著捧成時代驕子。

  2.幼稚化

  我國媒介手段多樣化的同時,在媒介內容的表現上卻顯出幼稚化的趨勢。媒介表達內容的淺顯化。在內容表達上,著重表現那些平面的,無深度的,膚淺的文字,一切只停留在表象層次。反智化傾向嚴重。把媒介文化等同於快餐文化。追求瞬間的意義,不求經典的永恆。只注重媒介文化的愉悅功能,以期受眾在使用媒介過程中獲得快感,相反,忽視媒介的教育引導與審美意義。比如蒐羅奇聞成了所謂新聞節目,於是新聞記者將“獵奇”放在了首位。

  3.同質化

  媒介文化的同質化現象,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隨著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各地媒介聯絡越來越緊密,世界越來越小,麥克盧漢所說的“地球村”概念,已經在當今媒介社會各個方面予以顯現。“媒體文化的同質化是以媒介手段的一致性為前提而表現在媒介藝術上的1”。全球化時代的媒介文化,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文字表現形式、生產內容、評價標準、趣味追求上有驚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

  4.媚俗化

  所謂媚俗,米蘭昆德拉定義為“不惜一切地取悅於最大多數的人的態度”。媒介基於對商業利益的追求,只有吸引最大數量的受眾關注,才能實現經濟利益。因此,大眾傳媒不惜動用一切手段,去吸引最大多數受眾的眼球,去迎合最大數人的審美情趣,甚至是感官刺激、道德淪喪都無所謂,這就出現了媒介文化媚俗

  5.商業性滲透

  在大眾文化浪潮的衝擊下,中國電視的審美文化形態喪失了現實主義精神,告別了崇高和悲劇,優美和戲仿成為了時代的寵兒。以造星為主要娛樂形態的娛樂節目充斥著熒屏,“戲仿”更是以其大眾文化風格解構了傳統敘事方法和主流意識形態。電視娛樂節目的採、編、播人員不斷地以滿足觀眾需求為藉口大量推出千篇一律的快餐式、娛樂性、商品性的節目。但是我們遺憾地發現,隨著電視節目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是意義的不斷消減。粗製濫造、平庸淺薄的東西佔據了各大電視訊道。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文化正在死去,死於過剩的生產中,文字的浩瀚堆積中,數量的瘋狂增長中。”

  三、電視媒介泛娛樂化的成因分析

  1.受眾的影響

  西方傳播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把受眾看做新聞的主動傳播者,媒介是被動者,這種受眾理論是以卡茨為首的研究者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重要命題。意思是說,受眾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願望。我國研究者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受眾本位說,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資訊傳播,應最大限度地適應受眾的需要,以受眾為中心。現代社會隨著壓力加大、競爭激烈、節奏加快,人們不可避免地需要與繁忙的工作相適應的休閒娛樂性電視節目,以期得到身心的放鬆,更達到了享受生活的目的。大眾文化越來越被大多數的受眾所倚重,所以,電視節目為了滿足受眾的需要,就開始走向了大眾娛樂的道路。因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提供輕鬆容易的社會凝聚力的嘗試,無需昂貴的儀式便帶來道德上的認知和情緒的瞭解。這種文化……用空想取代了想象,用庸俗作品取代了情感……”電視藝術具有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功能,電視節目自然被受眾期待為一種娛樂工具。作為節目來說,一些乏味的資訊和刻板的說教,已不再是大眾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於樂”的生動化、娛樂化的節目。所以,受眾的影響,是促使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根本因素。

  2.消費市場的影響

  我們不能把電視文化娛樂化的異化簡單地歸咎為當前電視媒體採用市場化操作的事實,但市場化操作確實是造成電視人急功近利、機械追求收視率的主要原因。由於電視被市場所支配,電視節目的製作、編排就面臨巨大的爭取經濟獲利的壓力,加之電視媒體面對著同行的激烈競爭,便容易在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罔顧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誤以為單純製造娛樂便可拉抬電視收視率,獲得經濟贏利,繼而走上娛樂化異化的道路。

  3.媒體素質的影響

  從電視媒體自身的管理來看,媒體道德自律意識的下降是造成當前電視傳播過程中娛樂化異化的重要原因。若電視人忽略道德自律,則容易在電視節目的製作中,漠視電視作為傳播媒體對社會大眾、節目參與者應承擔的道德義務,便會從“娛樂一切,一切為了娛樂”的信條出發,複製出大量的“娛樂化泡沫”。勿庸置疑,娛樂的內容與方式,是有價值觀、道德觀的區別的。由於電視文化在價值觀導向上,對受眾影響很大,因此,電視人的自律意識與價值觀念,就是關乎世風人心之大事。同時,娛樂節目克隆成風,缺乏吸引力,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我們的電視人缺乏想象力,把娛樂簡單地理解為搞笑,理解為一大群不明所以的人毫無緣由的鬨堂大笑,這其實是對觀眾的愚弄。娛樂節目的健康發展絕不是單純的重複一些快樂的概念。實際上,當一個概念被集體性地一再重複時,它所意味的不是過剩而是匱乏。所以當打著“快樂”、“幸運”、“歡樂”等等旗號的娛樂節目一擁而上的時候,它意味著其實是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沒有被真正滿足。從本質意義來看,娛樂節目在今天的發展不是超額而是不足。多的只是同一層面氾濫化了的娛樂節目,少的是真正體現娛樂節目的本性、切合人心的節目。另一方面,胡編亂造、儀態失當等現象的存在直接說明了相關從業人員的藝術修養和美學知識的匱乏。這包括基本理論、政策、時事、文學、歷史基礎知識等方面的欠缺。

  四、新時期我國的電視應對“泛娛樂化”的對策

  如今娛樂當道、橫掃熒屏的風潮下,“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成娛樂業的廣闊舞臺”,選秀節目大行其道,《夢想中國》、《星光大道》、《非常6+1》等節目大受歡迎,似乎成為中國電視產業化之路的某種啟示。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這只是皇帝的新裝,文化內涵上的先天不足、機械性地移植和克隆,已經嚴重傷害了這類節目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面對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應該採取以下幾點措施進行改變當前電視媒介“泛娛樂化”的嚴重的現象。

  1.新聞媒體的自律

  新聞媒體重塑公信力的方法首先,要有較高的品位和質量,摒棄“低俗媚俗”之風。從中外新聞實踐上來看,一份報紙受不受歡迎與信賴,能否得到百姓的尊敬與擁護,取決於辦報人思想品位的高下和新聞報道質量的好壞。《大公報》和《紐約時報》的辦報實踐,對於當今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奮鬥目標和工作動力的新聞傳媒而言具有極大的啟示,它要求媒體應該注重自己的品位與新聞報道的質量,從更積極的方面去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2.一定的制度作保障

  光靠軟性的“自律”和“倫理”是不夠的,還要依靠剛性的新聞法規來進行約束。2010年月,1月4日,廣電總局辦公廳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影視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局,中央三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中國教育電視臺發出《廣電總局辦公廳關於停止播放“美國美艾可”等電視購物短片廣告的通知》。就是從制度上把把握住了當前購物廣告泛化,電視娛樂傾向的決策。

  3.提升報道品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以“健康娛樂”的報道理念導航,提供健康有益的娛樂資訊服務,也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具體體現,自覺地將“健康娛樂”的理念融匯於每一篇文章、每一個節目中,使娛樂報道不僅具有資訊價值、娛樂價值,而且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和審美取向,成為社會文化娛樂生活中和諧而輕快活潑的章符,讓受眾不僅從報道中得到健康有益的娛樂資訊服務,而且從報道中受到真善美的薰陶,領會“健康娛樂”的意義,從而形成崇尚“健康娛樂”的良好氛圍,提升文化娛樂生活的文明層次。這樣,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健康娛樂”的報道理念得到昇華。

  參考文獻

  1.簡論中國傳播學與新聞學關係張駿德新聞知識2002-02-28

  2.從傳播學與新聞學的關係看傳播學課程設定湯曉羽新聞知識200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