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分析碩士論文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及網路技術的日益完善,計算機使用者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快捷地傳送或取得各種資訊,進而推動著企業的財務分析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企業財務分析侷限性研究

  摘要:財務分析是企業的相關利益者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對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的開展情況和成果進行評價,以便充分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未來發展的潛力,進而做出自己最優的選擇和決策。財務分析工作有利於財務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本文將對財務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給企業提升財務管理工作水平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財務分析;侷限性;對策;研究

  一、引言

  財務分析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財務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以為企業內部資訊使用者管理者和員工等和外部資訊使用者投資者和稅務機關等等提供必要的財務資訊支援。企業開展財務分析工作通常會採用對比分析方法,對財務資訊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從而瞭解企業的經營現狀和未來的發展前景,通過比較以便做出自身最優的決策。企業財務分析工作雖然能夠根據財務報告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實力。不同的財務指標的選取對財務分析工作得出的結論的是不同的,不同的財務資訊分析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一不小心企業的財務分析工作就會陷入資訊陷阱之中。因此,企業要提高財務分析工作的質量,首先要清晰的認識到財務分析工作可能存在的侷限性。

  二、企業財務分析侷限性的分析。

  1、企業財務報告工作中存在的侷限性。

  財務報告的編制以遵循統一會計規範和會計假設為前提,一旦前提不存在那麼財務分析工作質量也將無法得到保障。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受到會計確認原則、會計假設和報告資訊來源的影響。會計確認原則主要有兩大類: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會計確認原則要求企業的收入與費用之間的配比。在企業收入和費用的配比過程中,財務分析人員對企業資產價值進行認定和評估,在此過程中資產價值將會受到財務人員主觀因素和職業判斷的影響。其次,由於對企業資產進行確認採用歷史成本入賬,現期財務分析工作只是按照資產賬面價值進行分析,沒有充分考慮資產現期實際的市場價值,這導致財務報表反映的資料與現行的市場經濟狀況具有差異。會計假設認為幣值穩定,假設在一定的時期內,貨幣的價值不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在通貨膨脹率較高的時期,這一假設將不合理,會扭曲企業的財務資訊和經營成果。貨幣計量也是會計核算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並非企業所有的資產都能夠用貨幣來進行計量。比如企業的品牌形象、企業的供應鏈和企業的銷售渠道等等,這類資產不能僅僅用貨幣進行計量,非貨幣計量的指標和因素會影響企業財務分析工作的質量。

  2、財務分析方法和財務分析指標的選取不夠科學合理。

  財務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和趨勢分析方法,每種分析方法都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財務資訊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每種財務分析方法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比如在財務分析工作中比率分析方法應用最廣,但是比率分析是靜態比較分析,對於預測未來並非絕對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資料為帳面價值,難以反映物價水準的影響。比率分析法能反映指標資料大小,但不能反映企業規模。因此在開展財務分析工作時要保證根據自身的需要來選取適當的財務分析方法。財務分析指標的選取主要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有關內容,對企業的現金流量分析和評價不足,沒有重視企業現金流的增量,僅僅過分關注企業的存量,而企業資金的增量要比現有存量更加重要,增量可以反映企業的實際盈利和經營狀況,代表企業未來發展的潛力。但是財務分析指標的選取忽略了企業整體價值,片面追求利潤的總量變化,沒有真正意識到利潤增量的重要性。因此,分析企業某項能力不能單純的看某項財務指標,比如說現金流,不能簡單的看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在分析企業財務狀況時要綜合各項財務指標,需要多張報表結合來看,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需要統籌來看,不能割裂開來。隨著社會不斷髮展,會計準則的不斷修訂,報表專案也在不斷變化,通常用的一些財務指標已經不能準確反映企業問題,如淨資產收益率,目前權益專案中其他綜合收益包括很多方面內容,這個指標已經不能恰當全面反映企業綜合盈利能力,需要分析企業收益來源哪裡即收益構成。企業要根據經濟發展要求不斷優化財務指標結構,以便綜合全面的反映企業的綜合盈利能力。

  3、企業的財務分析系統不夠健全完善。

  企業的現金流量表是財務報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生存經營能力,現在較多的企業為了顯示其盈利能力,多是重視企業的利潤報表,而不關注現金流量表的重要性,對現金流量表中的資料利用程度較低,使得資訊使用者難以對企業的償債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部分企業的財務分析工作多隻是重視靜態分析,忽視了動態因素的影響,沒有對企業外部經營環節、行業發展和競爭對手實力進行及時評估,沒有關注行業市場的未來發展要求,沒有動態管理思維來不斷修正企業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方向。企業要充分發揮財務狀況說明書的作用,以對企業採用的會計政策、會計方法、或有事項等進行詳細說明;完善表外資訊披露模式,全面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管理水準、長期擁有的市場份額等非貨幣性資訊。同時,企業要重視動態因素的作用,要對市場和行業發展趨勢進行了解,加強企業與社會各界、政府部門長期良好的溝通渠道。財務分析需要更多的從企業經營業務角度出發,通過業務活動在財務資料上的體現發現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更好的為企業經營提供決策支援。

  參考文獻

  [1]徐義華:《財務報表的侷限性》,《才智》2011年第17期

  [2]葛家澍、劉峰:《論企業財務報告的性質及其資訊的基本特徵》,《會計研究》2011年第12期。

  範文二:國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問題探討

  一、企業財務分析的作用及地位

  財務分析,實際上是對系列組織財會工作實務、財務報表資料、會計資訊及其他所涉及的系列情況的全面審視和評判。財務分析及其支撐起來的財務報告的作用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對財務工作自身的評判及反思;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組織職能部門及業務部門的經營管理情況,為績效評價及管理提供基礎資訊;三是可以讓高階管理人員、治理層、外部投資者、上級管理機關、資本市場投資方等相關資訊需求主體,看到比較真實而又深度的資訊,以為相關決策提供參考。對於財務分析或者財務評價,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政事業單位方面均有一定的重視程度。在頂層設計方面,《事業單位財務規則》2012及《行政單位財務規則》2012均圍繞財務分析及其支撐起來的財務報告事項設定專章說明,其定位及地位非常之重要。在企業方面,《企業財務通則》2006第十三條,將“組織財務預測和財務分析”列為經營者的財務管理職責之一。相對而言,企業方面的規定內容篇幅少,定位較低。不過,在過去,曾陸續頒發《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試行》1993、《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199、《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修訂》2002、《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2006等專項檔案。只是,2007年以後,企業方面對財務分析的重視程度方面逐漸式微,在評價指標設定等方面沒有完善及修訂的動態進展。

  二、國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現狀及問題

  一認知方面存在偏差

  部分國企存在認知偏差的問題,其中最關鍵的表現就是,部分國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工作的推進基礎並不是基於對自身組織價值提升及財務管理工作水準提高等方面的考慮,而是著眼於國家監管部門及資本市場平臺的制度或程式要求,是為了完成應對任務而進行的。

  二財務分析主體存在素質缺陷

  部分國企上市公司的財會人員習慣於羅列及堆積系列財務資料,強化以特定方式展示而不是具體的分析。相當一部分財會人員雖然在會計核算角度上來看具備專業素質,但對企業其他方面的情況瞭解不足,又缺乏相應經驗,在財務分析方法運用方面也缺乏相應的勝任能力。

  三財務分析指標存在問題

  即如上一部分所言,在1993-2006年之間,企業財務分析或者評價在頂層設計方面不斷完善具體的指標體系構建及選擇。不過,而後卻停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部分國企在指標探索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不過大部分國企上市公司習慣沿襲過往檔案層面的指標設計,不僅滯後,而且對具體企業所在地域、行業、規模特性等方面的情況結合不夠。

  四財務分析程式不夠科學合理

  部分國有上市公司在財務分析過程中,偏於閉門造車,只是在研究政府監督部門及資本市場平臺系列檔案要求的基礎上,彙總、稽核、根據特定格式及檔案填寫財務資料,但缺乏充分的調研及溝通,影響了財務分析的實現深度。

  五財務分析實務缺乏深度

  部分國有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呆板地根據政府監管部門及資本市場平臺的系列要求,列示對應資料,進行報表層面的資料分析,而沒有比較深入的觀察系列財務資料背後可能體現的經營管理情況。即便是部分國企的財務分析涉及到對能較好地以資料表達的經營成果的考量,但對於支撐經營的財務及資產狀況缺乏到位的認知和審視。部分企業的財務分析都屬於事後分析,即在特定月、季、年結束後進行的分析,而缺乏事中及事前等時段的分析。

  三、提升國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路徑及要點

  一提升精確的認知水準

  應該拋卻被動完成政府監管部門及資本市場平臺要求任務的心理,應該著眼於企業本身的發展,或者說企業價值提升角度思考,籍此形成推動財務分析工作的動力。應該注意優化治理結構問題,克服因國有資本所有者虛置而導致動力缺失問題。對此,可以考慮順應深化改革的趨勢,吸納社會資本進入,籍此在更深層面優化治理結構。

  二優化相關頂層設計

  應該效仿《事業單位財務規則》2012及《行政單位財務規則》2012,在敘述方式及篇幅方面給予適當提升,以在制度層面提升財務分析的定位,引導系列國企上市公司強化這方面的重視度。應該繼續修正具體分析或者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應該在過往基礎上,根據各種情況進行細化分類,為每一類情況均設定指導價值更高的細分指標體系。

  三強化與系列新理念的融合

  在國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深度侷限問題的背後,實際上存在著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近年全面預算管理、風險管理、管理會計等理念不斷被強化,而財務分析卻和這些嶄露頭角的理念呈現一定的疏離狀態,進而也影響了財務分析自身的與時俱進。所以,應該強化財務分析與系列新理念的融合,藉助諸如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等東風及預算管理之預算分析等事項,推動財務分析深度及質量的提升。

  四提升執行主體的勝任能力

  應該考慮優化國企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水準,揚棄國企過往的體制負擔,在崗位設定、職責說明、人員招聘、辭退方面突出市場化運作,避免外界干預過多導致庸人在位。應該適當採取輪崗等方式,開拓財會人員的視野,優化其內在的知識素質結構。另外就是,在人員培養方面適當和諸如管理會計及全面預算管理等的推進相結合。

  五構建完善財務分析機制

  應該揚棄過往僅為編制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而進行定期事後分析的習慣,注意提升財務分析的頻率,擴大財務分析的時點,在條件執行的情況下形成全流程、事前中後兼具的財務分析推行制度。應該根據財務分析深度推進的需要,設計健全的分析工作機制,尤其是在程式設定方面儘量細化,併為程式或者機制的落實準備充分的對應措施。另外,在具體分析實務中,應該強化創新探索,不拘一格。比如在進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時候,在根據資本經營、資產經營、上市公司、能力質量等多個角度,分別確定具體指標取捨,推進執行具體分析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揚棄諸如證券買賣等非常規專案,通過非指標性的系列資訊分析確定當期利潤和當前盈利能力及未來盈利能力的內在關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