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務報表課程學年論文

  財務分析也就是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對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資料的分析,評估產生的價值,對單位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做出合理決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合併財務報表

  【摘要】本文就《企業合併準則》與《合併財務報表準則》不協調、商譽、會計資訊披露等問題進行探析,提出合併會計報表編制及準則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合併財務報表 會計資訊披露 建議

  一、合併財務報表的意義和我國會計準則的情況

  一合併財務報表的意義

  合併財務報表是指以企業集團為會計主體,根據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編制的,反映母公司及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合併會計報表包括合併資產負債表、合併利潤表、合併現金流量表、合併所有者權益變動情況表、附註等。

  二我國合併報表準則的情況

  我國於2006年2月釋出了《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與《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企業合併會計報表》,明確了企業合併與合併會計報表的處理方法。企業合併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採用類似權益結合法合併,非同一控制下則採用購買法合併。合併會計報表準則規定以控制為基礎確定納入合併報表的範圍,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有關資料,按照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後,由母公司編制。企業會計準則符合我國的國情,也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但合併會計報表一直是會計界備受爭議的難題之一,在合併報表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現就企業合併準則與合併會計報表準則的不協調等問題進行探析。

  二、合併會計報表準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企業會計準則中企業合併與合併財務報表準則的不協調問題

  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制與企業合併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在準則制定時應當注意不同準則間的相互銜接。《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明確區分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並分別按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但在《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併財務報表》卻沒有區分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分別規定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式,導致相關規定不夠協調,割裂了企業合併會計處理與合併財務報表編制的內在聯絡。事實上,CAS33對合並程式的規定主要是針對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併,但不完整。

  如在抵銷長期股權投資對合並財務報表的影響時,權益結合法下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應當抵銷,同時抵銷相應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但在購買法下,除進行上述抵銷處,還應將購買成本超過購買日子公司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確認為商譽。同時還將購買日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分配到子公司相關專案,以便在購買日合併資產負債表上將子公司淨資產的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並據此調整購買日後子公司的淨利潤。然而資產負債表的合併程式中沒有相關規定,容易引起編制者的誤解。CAS20和CAS33中均沒對少數股東權益及計量進行明確,而兩者在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下的計量存在明顯的區別,這不利於準則的執行。

  二商譽的性質、計量及攤銷問題

  1.商譽的性質

  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取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按取得來源分為自創和合並商譽。自創商譽是企業長期積累的結果,不能單獨計價,合併商譽是由企業合併中購買方所支付的購併成本與被購買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所形成的。在合併會計準則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中,購買方對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

  2.商譽的計量

  以購買方的合併成本減去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計量。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是在購買日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的餘額。合併中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單獨確認並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在確定單項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應具體分析,以合理的方法確定其公允價值。

  3.商譽的攤銷,也即商譽的後續計量,準則規定直接進行減值測試

  企業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對於因企業合併形成的商譽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難以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的,應當將其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組合。在對包含商譽的相關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時,如與商譽相關的資產存在減值現象的,應當先對不包含商譽的資產進行減值測試,計算可收回金額,並與相關賬面價值相比較,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再對包含商譽的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比較這些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如相關的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應當確認商譽的減值損失。

  4.商譽攤銷中存在的問題

  1難以區分自創商譽與合併商譽 。企業合併後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其未來超額獲利能力進行估計的。合併商譽與自創商譽共同為企業帶來超額獲利能力。但這兩種商譽產生的效益難以區分,在實際中只對合併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儘管準則規定商譽必須分到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才能確認減值損失,但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未來獲利能力並不等於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構成的企業整體的超額獲利能力。

  2計量難度大,公允價值難以準確確定。準則要求每年對商譽進行一次減值測試,就要獲取公允價值與未來超額利潤等大量資訊。由於我國的證券市場不完善,股價往往被高估,流通價格難以反映企業內在價值。合併方的流通股權及其他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準確計量。資產組合劃分的不確定性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狀況限制,企業很難對資產組做出估價,從而影響合併商譽計量的準確性。由於計量難度大,要求評估人員素質較高,每年測試一次與原來的直接攤銷相比,加重了企業負擔,違背了成本效益原則。

  三合併財務報表資訊的披露問題

  1會計資訊披露不夠真實。

  合併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整個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高度綜合資訊,但資訊披露的只是子公司的基本資訊,未披露集團中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樣財務狀況不同的子公司因合併而抵銷,從而使財務分析中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運比率等償債能力指標變得模糊不清,對債權人來說這些指標可能毫無意義。因為合併實體中某一成員資產並不能償還另一成員的債務。因此合併財務報表所披露的償債能力資訊不夠真實。

  2資訊披露不夠充分。

  《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的第二條規定,對於包括在合併範圍內各企業間交易不予披露,但應當披露與合併範圍外各關聯方的關係及其交易。在關聯方交易披露中,合併範圍內各企業間的融資情況未得到反映,合併報表中內部交易相互抵銷,也不能反映內部融資情況。合併財務報表所披露的資訊並不顯示使用各個子公司的現金時所受到的約束,也沒有提示公司間的現金流,以及此類現金流量所受到的限制。這模糊了資產的流動性與所要償付債務之間的關係,不利於外部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集團的融資情況及由此帶來的財務風險。

  三、合併會計報表準則及執行的完善建議

  1.逐步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完全接軌

  企業合併採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的方法。因為有時對屬於同一控制下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的難以認定,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同一控制下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分別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得企業合併行為如採用不同會計政策進行操作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資產公允價值取得更加可靠,企業合併採用購買法的條件更加完善,企業合併準則與合併會計報表準則統一採用購買法,使得會計準則更方便執行同時也可杜絕企業操縱合併報表行為的發生。

  2.提高公允價值的測評質量,加強商譽的監管力度,提高商譽資訊的可比性

  在企業會計準則下,無論是商譽合併成本的計量,還是後續減值測試,都需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因此為了提供可靠的會計資訊,合理確定公允價值是前提,目前對於公允價值的運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人為可控因素,尤其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測算,其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利潤可操縱空間。因此,我們應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建立嚴格的規範準則的監管體系,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會計資訊的可靠性及可比性。

  3.會計準則對合並會計報表資訊披露應作更具體的規定

  首先,應編制分部報告,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資訊,針對不同會計資訊使用群體的要求,分部報告的意義各有側重,這樣財務資訊質量大大提高了。其次充分披露企業集團成員間相互提供資金的相關資訊。為使報表使用者充分了解企業集團的財務風險,應當充分披露合併範圍內各企業間相互提供資金的相關資訊,可以按重要性原則分類披露;再次,統一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及時提供相關性更高的合併會計報表,準則應當對合並會計報表資訊披露的格式、內容及資訊披露範圍作出更具體的說明。這樣既便於會計人員實際操作,也利於報表使用者及時獲得有效的會計報表資訊。

  參考文獻

  [1] K.R.蘇布拉馬尼亞姆,約翰.J.懷爾德,宋小明.財務報表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

  [2]賀志東.企業會計準則操作實務[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04.

     篇2

  淺議財務報表分析

  摘要:財務分析也就是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對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資料的分析,評估產生的價值,對單位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從而做出合理決策。財務報表全面、系統、綜合的記錄了經濟業務發生的軌跡。本文首先對財務報表的相關理論進行文獻綜述,從財務報表的定義及其內容出發,分析財務報表的主體、物件和目的,在分析了財務報表的原則和步驟之後,對財務報告進行綜述。

  關鍵詞:財務報告;綜合分析

  前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讓財務報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經費使用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資料及相關資訊,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閱讀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幫助廣大的投資者,稅務機關,政法,甚至是企事業管理者做出重要決策。就要通過分析財務報表,使得財務報表以及財務報表分析具有了必要性。財務報表是會計資訊系統通過核算財務資訊並藉助於會計報表等形式的財務報告表達出來的關於經費使用情況,是靜態與動態的資訊。財務分析是指以財務報表和其它資料為依據和起點,採用專門方法,分析和評價單位的過去和現在的經費使用情況、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瞭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幫助決策者改善決策。

  對外發布的財務報表,是根據全體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因此,報表使用者要從中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重新排列,並研究其相互關係,使之符合特定決策要求。向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的財務資訊,從而為他們的決策提供依據。但是財務報表是通過一系列的資料資料來全面地、概括地反映單位的財務狀況、經費使用情況和現金流量情況。對報表的使用者來說,這些資料是原始的、初步的,還不能直接為決策服務。本綜述以財務報表的定義,內容為基礎,通過一些會計學、金融學等相關類知識相關學者的著作、理論予以解釋和闡述。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定義及相關內容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定義

  財務報表分析,又稱財務分析,是通過收集、整理財務會計報告中的有關資料,並結合其他有關補充資訊,對單位的經費使用情況、經費效益和現金流量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和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的一項管理工作。

  三、財務報表的組成

  1、資產負債表

  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項。其中資產包括: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它資產。負債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所有者公益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當然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固定資產等還要分成其很多子目這裡不再贅述。這裡有個等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2、利潤表

  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利潤;銷售利潤+其它業務利潤-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利潤總額;利潤總額-所得稅=淨利潤

  3、現金流量表是財務報表的三個基本報告之一,也叫賬務狀況變動表,所表達的是在一固定期間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內,一家機構的現金 包含現金等價物 的增減變動情形。

  二、財務報表比率基本分析方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干重要專案的相關資料相互比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經費活動以及單位目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方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一、財務報表比率分析有四方面

  1、盈利能力分析

  比較常用的指標有:

  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平均淨資產

  總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平均總資產

  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淨額

  以上三個指標值越大,盈利能力越強。

  2、償債能力分析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應大於1,否則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有問題,最佳值為2以上。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其中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待攤費用,該指標大於1較好。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可與行業平均值比較。

  3、週轉能力分析

  週轉能力比率亦稱活動能力比率是分析單位經營效應的指標,其分子通常為銷售收入或銷售成本,分母則以某一資產科目構成。

  1、應收帳款週轉率。其計算公式為應收帳款週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應收帳款+期末應收帳款=銷售收入平均應收帳款由於應收帳款是指未取得現金的銷售收入,所以用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單位應收帳款金額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這一比率是應收帳款每年的週轉次數。如果用一年的天數即365天除以應收帳款週轉率,便求出應收帳款每週轉一次需多少天,即應收帳款轉為現金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其演算法為:應收帳款變現平均所需時間=一年天數應收帳款年週轉次數應收帳款週轉率越高,每週轉一次所需天數越短,表明單位收帳越快,應收帳款中包含舊帳及無價的帳項越小。反之,週轉率太小,每週轉一次所需天數太長,則表明單位應收帳款的變現過於緩慢以及應收帳款的管理缺乏效率。

  2、存貨週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存貨週轉率=銷售成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銷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貨存貨的目的在於銷售並實現利潤,因而單位的存貨與銷貨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貨週轉率正是衡量單位銷貨能力強弱和存貨是否過多或短缺的指標。

  3、固定資產週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週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固定資產金額這一比率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週轉次數,用以測知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資產週轉速度越快,固定資產的閒置越少;反之則不然。

  4、資本週轉率,又稱淨值週轉率。其計算公式為:資本週轉率=銷售收入股東權益平均金額運用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對於銷售營業額而言,投入的資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資本週轉速度越快,運用效率越高。

  5、資產週轉率,其計算公式如下:資產週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這一比率是衡量總資產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標。總資產週轉速度的快慢,意味著總資產利用效率的高低。

  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相似可以計算流動資產週轉率、固定資產週轉率、淨資產週轉率等。存貨週轉率=銷貨成本/存貨平均餘額

  應收賬款週轉率=賒銷淨額/應收賬款平均餘額,其中賒銷淨額常用主營業務收入代替。週轉率指標越大,說明資產週轉越快,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

  四、財務管理的主要手段

  制度建設:他解決了一個管理原則,和出發點;

  內部審計:他解決的是制度建設是否合理——執行的效果如何;執行效率如何;合規性;

  預算管理:實時控制,過程控制;

  財務分析:包括定性、定量分析,他綜合反映了制度建設,預算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

  結論

  財務報表向各種報表使用者提供了反映單位經費使用情況及財務狀況的各種不同資料及相關資訊,但對於不同的報表使用者月度報表時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本綜述通過分析財務報表相關理論,並對財務報表分析的指標和方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瞭解到財務分析的目的是進行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是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財務分析的目的受財務分析主體的制約,不同的財務分析主體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通過一種或多種方法,多種比率分析綜合分析財務報表,分析這種方法的利弊,尋找能夠彌補這些弊端的方法,提高財務報告的可用度。雖然財務報表提供了大量可供分析的第一手資料,但它是一種歷史性的靜態檔案,只能概括地反映一個單位在一段時間內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這種概括的反映遠不足以作為決策者作為決策的全部依據,它必須將報表與其他報表中的資料或統一報表重的其他資料相比較,否則意義不大。

  參考文獻

  [1]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2008:《財務成本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 王秀麗:《財務會計學》,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3

  [3] 崔也光,2003:《財務報表分析》,《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