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論文

  金融業以其對國民經濟巨大的影響力和對其產業獨特的放大效應 被定義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研究

  一、提升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特色的基本思路

  高等農林院校的金融學人才培養要體現與一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差異化,不僅僅是培養學生作為一般櫃員的基本能力,更要通過專業理論知識、人文素養等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在金融機構的長遠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體現農林院校學生的專業人才優勢

  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應該緊密聯絡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1.加強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人才培養。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問題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不僅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很快,國家很重視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這些農村金融組織不像國有商業銀行和一些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一樣對新進人員的學歷和工作經驗要求很高,人才需求具有本土化和適用性特徵。需要既瞭解農村,有服務農村的熱心,又具有金融基本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高等農林院校的金融學專業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2.加強培養農業保險人才。農業保險是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目前農業保險人才稀缺,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沒有受過專門的保險教育,一些農業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特別是核保、理賠、精算等一些技術型人才嚴重不足,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

  二培養面向“三個部門”的“三種崗位”

  根據行業調研瞭解到,金融學專業的畢業生剛剛走入社會時一般以從事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的櫃員為主,要再經過一年或者幾年的時間,瞭解了金融機構的基本業務以後,才逐漸有機會從事客戶經理、理財經理等營銷性的金融服務工作,通過金融營銷服務工作以後將有可能從事管理工作。可以看出,金融櫃檯業務是行業的入門和基礎,要求具備的是一些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當然也離不開端正的從業的態度,金融櫃檯業務有利於鍛鍊自身能力,幫助熟悉金融業務。金融產品的營銷服務和管理崗位工作需要相對比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內金融機構缺少的專業人才。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首先應該重點加強三種崗位人才培養,這是體現和提升特色的基礎。

  三融入“三種證書”培養“三種能力”

  提升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特色,可以考慮把銀行、保險、證券三個行業證書的考試與人才培養方案結合,把三個證書考試科目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所列的專業課程之中。重點培養專業通用能力、專業專門能力和專業綜合能力三種能力。培養學生進入金融行業的專業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金融理論和人文社科知識,與人溝通的能力等。培養學生具備金融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使金融專業畢業學生在就業時“上手快”,增強就業競爭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對上述單項業務能力綜合運用。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農村和基層是他們未來就業的“藍海”領域,在農村和基層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通過這三種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金融學理論基礎,能較好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具備相應的金融操作能力。

  二、提升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特色的具體對策

  我國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應該堅持兩個最基本的原則,第一是要堅持以課程設定改革為主線,培養學生的經濟學、金融學理論基礎,特別是在課程教學中與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聯絡起來。第二是高等農林院校的金融學人才培養要體現與一般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差異化,重點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金融機構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體現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特色的核心環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優化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

  1.農林院校應該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對課程的設定進行詳細論證,確定金融學專業哪些課程和基本知識點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確定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的比例,有效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同時增加一些拓展性研究方法和促進實踐能力提高的課程。根據金融學科發展的國內外動態,增加一些學科前沿知識介紹,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使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加趨於科學化和合理化。

  2.強化金融學專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及時將學科的前沿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教師應該把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特別是應該加強農村金融、農業保險相關的科研訓練,將對學生的科研訓練納入規範化的教學計劃。

  3.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本科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開辦大學生科技論壇,開展大學生優秀科研論文和科研成果評獎,對學生公開發表的論文和獲獎的創新性專案給予獎勵並計一定的學分,提高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4.注重加強與金融企業的聯絡,特別注重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交流,努力探索校企聯盟合作培養機制,在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保證學生有連續3個月以上的時間到金融企業實習,結合金融實習來完成畢業論文,做到學生的選題來自實際工作,特別是農村金融領域,嚴格畢業論文寫作的規範要求與管理。

  二優化課程體系,增加農村金融教學課程比重

  要吸收國外金融學最新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金融發展實際,特別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新趨勢和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考慮增加一些技術性的應用課程,如微觀銀行學、信託學、農村金融、網路金融等。特別是要注意增加農村金融相關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讓學生不僅瞭解農村金融的基本理論,同時瞭解國內外農村金融發展的經驗教訓,瞭解農村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學會金融學專業通用專業知識的同時,重點體現出農村金融的特色,進一步體現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的辦學優勢。

  三加強教材選用的適用性

  在教材選用上,應該重點突出教材的實用性、適用性、夠用性和創新性。

  1.實用性。就是應該強調教材的專業基礎性和綜合性,加強職業定向與就業導向,使金融專業學生能獲得金融領域的崗位工作所需的廣泛知識和基本技能。

  2.適用性。教材應該具備知識全面、理論通俗的特點,能夠反映金融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

  3.夠用性。教材的內容應該體現本科層次教學的需要,符合探索和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要求,使學生不至於“大材小用”。

  4.創新性。教材的內容設計上應該以創新性思維培養為指導思想。

  四教學手段改革與方法創新

  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開展網路教學,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獲取資訊以及對資訊進行分析、加工和概括的能力。要積極倡導專案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鼓勵學生採用自主討究、集體討論對老師提出的案例、佈置的專案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開發。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積極開展創新性實驗,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參與教師主持的科學研究課題和專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進一步改革課程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課程性質採取理論筆試、網上測試、專案方案設計、實踐環節實際操作、撰寫課程論文、課程討論和答辯等多種考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還可以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學生讀書論壇等系列活動,拓展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五注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

  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堅持“三重”、“三實”的專業建設思路,即“重基礎、重實踐、重應用”和“實踐、實用、實幹”。

  1.強調“實踐第一”,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才培養應該強調關注經濟改革的前沿,培養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2.構建“校企合作、三證溝通”的金融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證券從業資格考證、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證、保險從業資格考證課程列入金融專業教學計劃。舉辦考證培訓班,提高學生通過率。拿到證書的學生可以免去學校相關學位課程的考試。教學計劃與證書標準相結合,內容相銜接,形成“三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局面。

  3.構建金融特色專業人才的訂單培養模式。與證券公司、銀行、保險等企業特別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簽訂金融專業學生的訂單培養協議,定向培養金融機構所需要的高階專業人才。

  六加強實踐教學

  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應該以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基於基礎寬厚、交叉複合、注重實踐的人才培養要求,堅持整體優化,完善體系,凸顯特色,整合創新,全面加強對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不斷提升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確保金融學專業學生畢業時,擁有金融學專業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和相對比較熟練的專業技能,能夠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不會再因為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而成為障礙。在教學內容上要實現多層次教學。

  1.加強金融專業基礎培養,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金融學的一些最新方法,掌握現代資訊科技、社會人際交往、語言溝通等基本技能。

  2.加強金融學專業技能培養,提升學生運用金融學專業理論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對學生金融專業綜合能力培養,使學生主動參加一些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提升其綜合能力。

  4.加強金融學專業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培養,專業人才培養應該結合教師主持和參與的科研課題來進行,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科研專案的申報、專案實施和專案研究的整體過程,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用專業化語言,專業化思維和視角設計、編寫科研報告。

  七組建應用型、創新型教師隊伍

  要發揮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需要組建適合於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團隊,選聘一批在業界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作為金融學專任教師或者兼職教師,這些業界專業人才一般應該包括銀行部門的負責人、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或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分析師,特別是應該聘請一些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來學校開展農村金融的實踐教育。通過吸收業界專業人士的加入,組建一支多元化的教師隊伍。對校內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進行合理分工,校內教師主要負責專業理論講授,兼職教師參與應用型專業課程建設,為學生開展實務教學和案例教學,舉辦各種專業講座,使學生把握最新的金融發展動態與趨勢。

  範文二:貨幣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

  摘要:《貨幣金融學》是高校經濟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是開啟學生金融學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以河南科技大學為例,以任課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從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銜接和時代性要求,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進行闡述,並對課程改革的效果給以總結。

  關鍵詞:《貨幣金融學》;教學改革;河南科技大學

  《貨幣金融學》是研究金融領域各要素及其基本關係與執行規律的基礎理論課程。通過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該門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學生可初步認識金融領域的基本問題,把握整體金融運作的內在聯絡和規律,探討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經濟和金融現象。因此,該課程成為全國高校經濟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更是金融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貨幣金融學》課程在河南科技大學開設已十年有餘,目前該門課程在我校經濟學院下設的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三個專業以及管理學院的會計學專業開設。經過多年的建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完善、教學方法的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近年來金融業的迅速發展和網路資源的廣泛應用,在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手段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滯後。因此,改革和建設《貨幣金融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必要性。本文結合河南科技大學任課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心得,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貨幣金融學》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是學生掌握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保障,一門課程經過長期的建設,會形成較為完整的內容體系。這種固化的內容體系形式上很完美,但不能很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金融現實要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既要保持內容的完整性,又要與時俱進,體現教學內容的時代性。

  一既保持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又考慮學時限制和體現時代性要求

  長期以來,河南科技大學《貨幣金融學》採用的是上海財經大學戴國強教授主編的《貨幣金融學》教材,該教材內容體系完整,由五大塊構成:第一篇導論,主要包括四章內容:金融與經濟、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利息與利息率、金融體系與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五章內容: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體系;第三篇金融市場,主要包括三章內容: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金融創新與金融改革、金融市場理論的發展;第四篇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主要包括六章內容:貨幣需求、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貨幣政策及傳導機制等;第五篇國際金融與經濟均衡,主要包括四章內容: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制度、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金融危機、開放經濟中的內外均衡與政策選擇。全書共有二十二章內容。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金融形勢,在河南科技大學的教學實踐中,在有限學時的約束下,不僅要保證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同時需要根據金融發展的現實情況,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內容。河南科技大學經過幾次的教學培養方案的調整,該課程的學時不斷壓縮,目前各專業該門課程均為40學時,如何保持教學內容完整性和時代性,是課程內容設定時需要認真研討的問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戴國強教授編著的教材為基礎,重點講授九章內容: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利息、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體系、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通貨膨脹、貨幣政策。通過上述章節的講授,在有限學時內向學生傳授貨幣金融學最基本的理論和知識,形成完整的內容體系。同時,針對每章內容,在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視金融實踐在其發展中的動態性,補充該領域最新的金融發展動向。例如,在貨幣形態部分中增加對“電子貨幣“和其他新型貨幣形態的介紹,引導學生了解和正確認識Q幣、比特幣等貨幣形態;在利率部分,除了講授基本的利率理論外,還增加我國利率體制改革的最新動態;在金融市場部分,除了介紹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基礎知識外,還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最新動向進行講授,例如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中的二板市場、三板市場、新三板市場等;在金融機構部分,除了介紹傳統的金融機構外,對近年來我國發展起來的新型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社群銀行、民營銀行、資金互助社等給以補充;在講授商業銀行一章時,增加對巴塞爾協議Ⅲ的介紹,讓學生初步瞭解巴塞爾協議最新調整的背景、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二根據不同專業先修後續課程的設定,靈活調整講課內容

  《貨幣金融學》的內容與其他經管類課程有一定的交叉性,但由於不同專業先修後續課程設定的不同,針對不同專業,《貨幣金融學》講授內容的安排側重點也不同。例如,在貨幣與貨幣制度一章中,關於貨幣的職能,幾個專業在先修課程《政治經濟學》中已學,為了避免教學內容的重複,也為了節省有限的課內學時,此部分內容不講,讓學生自學複習;通貨膨脹一章,金融、國貿、經濟學三個專業在先修課程《巨集觀經濟學》中已學,因此本章安排的學時很少,而會計學專業沒有開設《巨集觀經濟學》課程,本章學時安排就要適當增多;對於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兩章內容,金融學專業將在後續課程中分別作為兩門專業主幹課學習,因此在本門課程講授時就要簡略,使學生能初步形成框架性的知識架構即可,而對於國貿、經濟學、會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講,由於後續不再開設相關課程,此部分內容的講授就會相對豐富;對於大部分《貨幣金融學》教科書都會涉及的“國際金融”部分,由於四個專業在後續課程中會專門開設《國際金融》課程,因此此部分內容在《貨幣金融學》教學安排時就完全不講,待後續課程再學。通過對不同專業先修後續課程的把握,對於內容交叉部分,在不同的課程上進行合理配置,既可以體現課程的先修後續關係,更會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也體現教學態度的嚴謹性。當然,要做到不同專業根據先修後續課程情況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使得任課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要對不同專業的培養方案非常熟悉,同時與先修後續課程的任課教師之間要不斷加強溝通,協調教學內容,避免簡單的內容大家重複講,複雜的內容大家都掠過的現象發生,做到真正為教學和學生負責。因此,通過教學改革,使得《貨幣金融學》教學內容既做到體系完整,又做到重點突出和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同時實現理論和實際的高度融合。充分發揮該門課程在學科體系中專業基礎課程的引領作用,拓寬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形成學生的金融學素養,為後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二、《貨幣金融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教學方法多樣化

  1.課前金融知識分享,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探知慾望。《貨幣金融學》無論對於金融學專業還是非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大學以來首次系統接觸金融知識的專業基礎課。由於學生金融專業知識缺乏,而課堂學習時間有限,不可能做到教學內容面面俱到。為了拓展學生知識面,調動自我學習的積極性,要求學生課下蒐集金融相關知識,最好能與上課進度保持一致,每次上課時安排兩名學生在上課的前10分鐘將其準備的拓展性知識跟同學分享。分享內容可以多樣,如近期國內外金融時事、各國最新金融政策、金融機構及經濟金融人物介紹等;內容形式也可以多種,如口頭描述、PPT演示等。學生在課下準備即將與同學們分享的知識的同時,也會涉獵相關其他內容,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鍛鍊了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凝練知識的能力和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及語言表達能力。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充分展示自己,學生之間會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探知的慾望。

  2運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習熱情,更好掌握基礎理論。《貨幣金融學》是經濟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是為學生開啟金融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課堂理論傳授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可以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濃縮課程精華,突出重點難點,是完成教學計劃的重要環節。但在講授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案例教學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法是河南科技大學《貨幣金融學》任課教師常常採用的方法,每一章內容都會採取講前案例引導、講中案例解釋、講後案例分析的教學模式,不斷增大案例教學比例,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理論知識。

  3增加互動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選擇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自評的內容,例如,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網上銀行業務等。任課老師常常提前兩到三週佈置自學自講的內容,並把學生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對自學內容進行討論,製作講課課件,並推選出小組代表在課堂上講解,小組成員以外的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提問,小組成員回答問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學生開始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弘揚團隊精神。

  2.教學手段現代化

  。1改進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是多種媒體的結合,而不單單是教學課件的製作。單純的課件教學方式在資訊量大、視覺效果好、易於更新等優點的基礎上,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劣勢。因此多媒體教學應該是多種媒體的充分利用,做到板書、課件、網路視訊等多種形式的相輔相成和相得益彰。

  2充分運用教學網路平臺。多年來,《貨幣金融學》的教學主要採取課堂教學、課前課後答疑和電子郵箱答疑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教學資源也難以做到很好的共享。通過課程改革和建設,利用學校校園網平臺和教育線上的課程教學資源,初步建立了《貨幣金融學》教學網路平臺。通過教學網路平臺,一方面,任課教師可以隨時進行教學資訊的釋出,教學資料如教案、大綱、PPT課件、教學進度表、習題等的上傳,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資料和拓展資料,也通過網路平臺進行作業的佈置、批改和答疑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學生可以和老師進行隨時溝通。另一方面,學生通過網路平臺,可在課外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內容,提高運用網路開展個性化自學的能力,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隨時溝通,也使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好地瞭解和把握。3利用QQ群溝通教學。目前網路技術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可以把網路溝通手段應用於現代教學中來。通過建立《貨幣金融學》課程QQ群,以聊天這種輕鬆的方式,能更快更好更近地與學生溝通;而且通過QQ群溝通,一人發言,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可以各抒己見,成為課堂講授形式的有益補充。

  3.考核方法的完善。多年來,為了考核評分的易於操作,《貨幣金融學》一直採用平時成績佔20%、期末成績佔80%的考核模式。甚至平時成績往往流於形式,期末考試成績成為檢測學生學習狀況的最重要途徑。這種考核方式形成了學生輕過程、重結果的思想,往往在期末考試到來之際疲於應付,死記硬背,一旦考試結束,很多內容都忘得一乾二淨,這種考核方法不利於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知識的把握也不夠牢固。通過近年的教學改革,不斷完善考核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平時成績的給定。以前的平時成績由兩部分構成:平時作業和考勤情況。近年的改革,考勤不再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而是學生獲得考試資格的必備條件。平時成績僅以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情況以及向老師質疑的表現等綜合考量,定量和非定量地給出平時成績。

  2強調過程化管理。將考核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結合啟發式、案例式、自學自講等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全面考核。除期末考試外,經過教學過程中佈置的作業、討論、寫論文、調研等方式,既督促每個學生通過完整的學習過程全面掌握貨幣金融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又給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狀況、心得體會和思考探討的機會,避免一次考試定成績的弊端,增強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實性。

  3增加期末考試題型的多樣化。在期末閉卷考試部分,試題題型多樣化。既有反映學生對基本知識把握情況的單選、多選、判斷等客觀題型,更是增大了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題型的分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貨幣金融學》課程改革的效果

  一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幾年來《貨幣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開展,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體系進行改進,建設網路教學輔助平臺。一方面,使該門課程的教學更加規範,通過各種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關於本學科的教學資源,增加老師與學生交流的途徑,不斷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專業學習興趣、增強專業學習信心。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尤其是調動學生課前和課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後續課程的學習和將來的社會實踐及就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二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尤其是在當前競爭激勵的社會環境中,獨立精神和能力是一個人立足社會並得到很好發展的基礎。社會科學本無標準答案,只要能夠自圓其說,論據能充分支援論點,就有其存在的意義。通過幾年來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上不斷使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等方法,使更大範圍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之中,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晶.《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2〕崔曉蕾,何婧.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J].科教文匯,2014,10.

  〔3〕全愛華.應用性本科院校貨幣銀行學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4,6

  〔4〕康立.《貨幣金融學》課程考試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

  〔5〕康立.《貨幣金融學》課程考試方法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