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等院校教師稅法教學改革

  一、稅法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開設的《稅法》課程,是管理系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核心課程。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是稅務會計方向,《稅法》課程是學生學習《稅務會計》、《稅收籌劃》等課程的基礎。《稅法》課程既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也不是純技能訓練,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學習《稅法》課程能夠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國家的稅收方針和政策,掌握相關稅收法律制度,強化學生在未來會計工作中依法處理稅務事務的意識,使其具有較強的工作崗位適應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應用稅法知識幫助單位或個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並依法維護單位或個人的權益。

  二、稅法教學改革現狀及問題

  一稅法教學改革現狀

  第一步,精選教材,建立教材庫:我們選用了曹穎編著,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規劃教材《稅法》,該教材結構合理、內容充實,充分利用上海為稅法改革試點的優勢展示前沿的稅收理論知識。同時,我們積極蒐集整理了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輔導書、財會類核心期刊,作為擴充性資料陳列供師生借閱,擴大教師的教學素材,開闊師生的視野。

  第二步,改革教學內容:稅法課程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多。會計教研室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了精心的編排,理論部分講得少而精,實務部分則多講精練,教學內容按模組整合後主要包括五個部分:1流轉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及流轉稅納稅申報表的填制;2資源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及資源稅納稅申報表的填制;3所得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及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的填制;4特定目的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及特定目的稅納稅申報表的填制;5財產和行為稅應納稅額的核算及財產和行為稅納稅申報表的填制。其中流轉稅與所得稅模組是重點教學內容。

  第三步,改革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會計教研室以課堂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為依託,以模擬實訓和崗位實習為平臺,淡化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記憶、儲存,強化實踐實訓,形成了一整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體系。

  第四步,改革考核方式:嚴格課堂管理,加強教學考核。採用過程考核和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過程考核分為考勤、平時作業、筆記、課堂提問分組演示、課堂實訓、隨堂測驗等部分,考試為閉卷考試,以靈活多樣的選擇題、實務計算題和綜合分析題為主,題型設計上避免死記硬背的知識題型,基本題佔到60%,綜合題佔到35%,提高題佔到5%。

  二稅法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稅法複雜且變動頻繁,教材更新滯後。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巨集觀政策不斷變化、稅源狀況千差萬別、納稅人的實際情況各具特色,導致了中國稅收政策一直處於調整與改革之中,造成稅法教材的更新滯後,給教材的選用和教學過程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雖然會計教研室在每個學期末儘量選用出版日期較新的教材,但由於教材編撰與出版的時差問題導致教材內容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即使是實用性很強的註冊會計師和註冊稅務師等考試教材也明顯滯後。

  2.教學內容存在重疊,缺乏充分的實踐教學。由於我院會計電算化學生以稅務會計方向為培養目標,會計教研室除了設定稅法課程,還設定了稅務會計與稅收籌劃兩門課程。稅法課程結束後在下一學期即開設稅務會計課程,該課程既包括稅收法律、法規、規章的介紹和稅額計算,又涉及到涉稅業務的會計處理。前者已在稅法課程中作為重點講授,但由於學生分學期學習,知識遺忘嚴重,教師不得不在稅務會計課程中重複講授稅法的有關規定與計算,造成課程特點模糊,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厭學等現象。

  雖然我們在稅法教學內容上進行了精心的編排,理論部分講得少而精,實務部分則多講精練,但實踐教學內容仍然停留在教學生填制各種紙質納稅申報表上,知識模組相互獨立,對整個辦稅流程並未作出全面展示。同時,在稅務綜合模擬實訓中,雖然我們探索了以一家企業的綜合涉稅業務為背景,引導學生分析稅種、計算稅額、填制納稅申報表,但由於學生社會閱歷較淺,稅法與其生活經驗基本沒有相交匯的部分,實訓效果不夠明顯。

  3.教學方法、手段較單一。稅法教學多以講授為主,教學方法手段單一,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雖然我們使用了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但對於這樣一門遍佈法律、法規、規章,需要學生大量記憶的課程,學生仍然沒有清晰的概念。一些學生自我約束力能力較差,基礎比較薄弱,在啟發式教學中基本不與教師互動,把案例教學當作聽故事,喜歡教學課件中的圖片與視訊,自動忽略掉枯燥的法律條文。

  4.教學考核方式有待創新。針對我院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我們已經採用了過程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教學管理,更加註重過程考核,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期末考試內容基本是書上的例題或實訓題的改版,學生只要背一背寫一寫就能得高分,很難考察學生分析處理涉稅事項的實際動手能力。

  從目前的教學效果來看,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學習稅法課程後,基本瞭解了中國現行的稅收法律體系,對單個稅種的涉稅業務處理掌握較好,能填制簡單的納稅申報表,但綜合運用能力不強,比如不能正確處理混合銷售業務、兼營業務、視同銷售業務,難以理解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區別,難以正確調整企業會計利潤為應納稅所得額,只要稍微變換考核點,一些學生就不能隨機應變。

  三、稅法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教師應時刻關注最新稅收法律變化

  在教材選擇上,要儘量選擇更新及時案例較多的教材,即使教材的更新滯後,教師也應注重講解現行稅法的規定,在課件上及時補充最新政策,使學生掌握稅法的前沿知識。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庫閱讀稅法有關的考試教材,甚至嘗試參加註冊會計師、註冊稅務師的考試,為將來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融合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

  筆者認為我院應有效整合稅法與稅務會計兩門課程,甚至可以考慮直接用稅務會計課程取代稅法,同時,要嚴格區分這兩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重點,準確定位,把握課程特點,力求避免重複或把重複內容縮減到最小。

  針對實踐教學內容不足的侷限,應做好理論教學內容的取捨,對稅收實體法採用“專題講授+案例分析”模式,採取分行業分經營業務大類的方式,將稅法課程中涉及的各個稅種,按工作過程的不同任務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整合。同時,應以寢室為單位組織學生到周邊調研各單位的應納稅稅種、徵稅物件、稅率、納稅時間地點、稅收優惠等作為實踐教學素材,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與稅法的交叉性。在理論模組完成後除了及時引導學生編制納稅申報表外,還應利用視訊或情景模擬教學補充納稅申報流程等基本知識,讓學生掌握全面的涉稅業務流程。

  三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1.上好第一堂課,分析稅法課程結構。在第一堂課上闡述課程設定的目的與意義、課程性質、學習方法、學習要求、課時安排、課外參考資料等,對後續教學提綱挈領,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應採用結構教學法,提醒學生注重稅法學科的整體性,不要將各章節的知識割裂開來,而是要相互聯絡,相互結合,既要注意把握各稅種的共性,又要注意把握每一大類中的具體稅種的個性。

  2.督促學生整理預習筆記。在下次課前提前安排預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外蒐集資料整理預習筆記,瞭解稅法前沿知識,較好地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3.創新案例教學法,採用判例教學法。應大量組織實施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找出案例中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並運用稅法原理進行分析,由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案例涉及的主要、核心問題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同時,還可採用判例教學法,改變目前稅法教學案例“假大空”的缺點,採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相關政策時所依據的真實案例,既增加案例的說服力又讓學生對稅法出臺的背景和條件有所瞭解。

  4.探索角色互換和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案例分析時,要求同寢室學生組成小組上臺演示一個經典案例或者調研案例,模擬教師授課;在納稅申報學習中,讓學生扮演徵納雙方的不同角色,模擬上門申報與網路電子申報流程,同時總結出申報過程應遵守的稅法規定,從而將稅收實體法和程式法融合到一起學習。

  5.將課堂理論教學與校外實習實訓結合。利用網中網、金蝶、用友財務軟體中的稅務會計模組授課,講練結合。同時應為教師和學生創造到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稅務局實習的機會。授課教師與校外實習基地進行校企合作,可以獲得第一手的教學資料,共同開發一批具有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的案例。學生則通過親身體驗,可以迅速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

  四創新教學考核方式

  應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查,將學生所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生在單位調研、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頂崗實習的表現融入平時成績考核範圍,對基礎理論部分可實行傳統的閉卷考試,對計稅報稅稅務會計處理等基礎技能實行操作考核,並要求學生撰寫實訓報告。綜合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理論考試與實踐操作三個部分共同構成。通過考核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既有學習壓力又有學習動力。

  稅法課程有著更新快、規定多、關聯性強、難度大等特點,教師應牢牢把握稅法課程特點,精選教材,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教學方法,做好學生的全面考核,努力培養出合格的稅務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