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摘要:近幾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中已佔據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事實表明,隨著世界範圍內國際貿易方式的日益變化,加工貿易越來越成為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貿易方式,我國應牢牢抓住這一契機,針對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從指導思想、管理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進一步鼓勵、規範和促進加工貿易的全面發展,以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關鍵詞:國際分工;加工貿易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主要奠基人亞當.斯密曾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第一篇第一章《論分工》中舉過一個經典的例子,即一個粗工每天最多隻能製造20枚針,甚至連一個針也製造不出來,而經過分工後,10個人每天可以製造48000枚針。他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國家財富,只要能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參與分工,就可以獲得利益。在國際貿易迅猛發展的今天,斯密的論斷在一個國家如何參與國際分工以提升自身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方面依然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比較優勢依然是世界範圍內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發展的結果,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首先提出了比較優勢的概念,H-O理論進一步鞏固了比較優勢學說的地位。似乎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實踐對該學說提出了挑戰,但事實證明比較優勢學說依然是國際分工的基礎和原則。例如戰後的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規模經濟可以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一國應尋求差異性產品的規模擴張以參與國際分工,但產品差異性的最終形成歸根結底要以比較優勢作為基礎。再例如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學說中提出,一國競爭優勢的形成離不開基本要素的擁有和可獲得性要素的形成,但無論是先天基本要素的優勢,還是後天獲得的要素優勢,依然是以比較優勢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依然是一國的比較優勢。
  二、加工貿易是國際分工的產物
  加工貿易,即指一國企業開展對外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從事的加工貿易業務的總稱,是指企業全部或部分進口境外原材料、零部件(包括深加工結轉上游企業的成品或半成品)經加工增值後再出口境外的一種貿易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世界相對來說處在和平與發展的環境之中,這為大多數國家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各國生產力不斷髮展,科學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國際分工加劇,加工貿易正是在這一國際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發展。
  根據國際分工的相關理論,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是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基本準則。以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在相當一段時期,應集中發展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避免將資源用於不具比較優勢、效率較低的行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通過加工貿易方式,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有效地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促進本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三、中國目前的加工貿易現狀
  20多年來,我國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加快了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增強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1995年,加工貿易在全國的外貿比重已急劇上升至47%,特別自1996年以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佔據半壁江山,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1844.6億美元,佔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606.5億美元的51.1%,2001年和2002年,這一比值分別為47%和48.7%,2003年上半年為46.2%。
  加工貿易的產生和發展對促進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我國商品在國際市場缺乏高質量、高信譽度品牌等弱點,加速融入世界國際分工體系的步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有利於外資的吸引,改革開放以來至2000年,我國實際吸引外資約3400多億美元,其中港、澳、臺三地投資約佔60%,而三地在內地投資的90%集中在加工貿易領域;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港、澳、臺三地集中在加工貿易方面的投資已分別佔我國吸引外資的75.7%和78.2%。二是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裝置和先進管理方法,近年來,機電產品,如飛機、船舶等,尤其是IT行業的加工貿易發展很快,以機電產品為例,2002年,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1169.9億美元,與 2001年同期相比增長32.5%,佔機電產品出口的74.5%;進口671.4億美元,同比增長49.5%,佔機電產品進口的43.1%。三是有利於擴大就業,據統計,我國現有加工貿易企業約10萬家,吸納的就業人口大大緩解了我國勞動力市場過剩的矛盾,同時充分發揮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四是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工貿易發展帶來的上下游關聯度的加強及追求原材料本土化以降低加工成本等,無疑給國內相關產業的廠商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江蘇省崑山地區加工貿易的發展與周邊上下游廠家共同形成的“雁行”模式效應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五是有利於地區經濟的繁榮,根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前10位地區依次是廣東、江蘇、上海、山東、遼寧、福建、天津、浙江、北京和河北,而這些地區又基本上是我國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

加工貿易是一把“雙刃劍”,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期以來,我國加工貿易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出口導向部門與國內大部分產業間存在阻隔現象,發揮加工貿易“溢位效應”帶動國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還不夠;二是加工貿易的總體附加值不高,賴以發揮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極易被東南亞、非洲等一些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所取代;三是長期以來加工貿易“遍地開花”和“漫山遍野”的經營格局給海關等部門的監管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加工貿易監管尚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貿易渠道走私,不僅造成國家鉅額稅款流失,還直接影響了國內市場的供求平衡,衝擊了國內一些支柱行業和民族工業;四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與海關現行監管模式不相匹配,據統計,全國海關從事加工貿易業務管理的人員只有 3000人左右,而加工貿易企業有10萬家左右,且70%的加工貿易海關監管人員僅從事室內單證作業,而實際監管實物的人力嚴重不足,極易給不法企業“鑽空子”。
  因此,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及海關加工貿易管理的現狀迫切要求從指導思想、管理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面進一步鼓勵、規範和促進加工貿易的全面發展,並藉此良好勢頭,更好地提升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四、中國在促進加工貿易良性發展過程中應做的努力
  1.應積極鼓勵加工貿易朝良性方向發展。國務院副吳儀同志1999年12月在蘇州的一次全國性加工貿易會議上,針對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優化存量、控制總量、規範經營、提高水平”的十六字方針,並強調要進一步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好加工貿易業務。從長遠看,我國必須不斷創新加工貿易業務開展的形式,加大規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的力度,從而確保加工貿易趨於良性方向發展。
  2.應不斷提升加工貿易的層次。現狀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形式仍然主要以簡單、初級加工為主,加工的總體附加價值不高,巴比娃娃在中國的加工附加值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學說中把生產要素分為基本要素和獲得性要素,其中後者系需要通過長期投資和後天開發創造出的因素,對於一國比較優勢乃至競爭優勢的形成更為重要。因此,中國在發展加工貿易過程中,應注重形式的轉向和層次的提高,主動和積極地參與高新技術、資訊科技等專案和產品的加工和國際分工,通過OEM、ODM、分包等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零部件生產與組裝能力,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商品生產創造條件。可以說從長期看,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檔次與附加值,扶持和鼓勵發展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產業,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方向。
  3. 應有選擇的發展加工貿易專案。因加工貿易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已變得日益明顯,從國家長遠規劃出發,應積極鼓勵健康、低汙染的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限制生產落後、資源浪費、高汙染的加工貿易合同的審批,引導加工貿易走上“綠色”之路,這同時也符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目標。
  從出口角度看,入世以來,我國部分口岸出口的農產品屢遭歐盟、日本等國家的退運,主要問題就是“綠色壁壘”。因此,我國應加強對WTO規則、環保立法和貿易措施的研究,幫助企業把握出口產品國際環境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專案,以促進加工貿易健康有效地發展。
  4. 應進一步規範加工貿易企業的管理。“漫山放羊”的格局嚴重製約了加工貿易的長足發展,也給管理帶來了困難。要想使加工貿易走得好、走得遠,就應當積極研究國際慣例做法,學習新加坡等國家將加工貿易由“漫山放羊”向“圈養”集中規範管理轉變,劃出一定的區域,做到內外有別,從事和不從事加工貿易有所不一樣。自2000年4月27 日全國已批准設立38個出口加工區,加工區設立在當地開發區內,區內只設置出口加工型企業、倉儲企業和物流等企業,由海關實行封閉、集中和高效監管。
  5. 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加工貿易管理效率。我國應加快海關等加工貿易監管部門計算機應用和網路的建設,充分發揮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作用,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防止騙取出口退稅和逃匯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正常的外經貿經營秩序。例如,藉助部分大型加工貿易企業內部完善的企業管理系統,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為手段,對企業實行聯網監控,實現加工貿易的電子管理,提高加工貿易的監管效率。


  參考文獻:
  1.(英)斯密(Smith.A.)著,楊敬年譯.國富論.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1997.
  3.張二震,馬野青.國際貿易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