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貿易關係的結構性思考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商品構成發現,雙方總貿易額的增長伴隨著半成品在總貿易中比重的不斷上升和製成品比重的不斷下降。其次,本文分析了雙方貿易在世界整體、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競爭商品種類,發現雙方的競爭商品結構與相互貿易結構及產業內貿易指數比較高的商品的結構非常類似。這說明雙方間的競爭仍然處於比較低的層次,而這種低層次的競爭導致了雙方貿易條件的惡化。

  關鍵詞:中國;東盟;半成品比重;競爭商品種類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合作越來越富有成效。目前,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2001年協定的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也於2002年11月正式啟動。在今年10月舉行的中國東盟第七次會議上,中國正式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些都是雙方關係不斷深化的表現。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競爭關係二十幾年來一直是影響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障礙,也一直是政治家和學者們爭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從“中國貿易出口的擴大是否會減少東盟國家的出口”到“中國是否在搶東盟 的外國直接投資”,從“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否源於中國1994年的匯率調整”直到現在十分熱門的“人民幣升值論”,都涉及兩者之間的競爭問題。這些是經濟問題,但同時也是政治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對雙方在21世紀的政治經濟交往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在學者們的研究中,競爭與互補是兩個熱點問題。在研究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了中國與東盟間貿易合作與競爭的有關問題。因此,該研究不但在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及政策制定也很有價值。
  二、雙方相互貿易的特點
  1. 相互貿易的高增長性。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增長速度很快,自20世紀80年代起雙邊貿易年均增長20%,自1995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年增長速度均超過 15%。2000年,在金融危機結束不久後,中國—東盟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395.2億美元,比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夥伴國時翻了一番。現在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2. 商品結構中製成品比重在下降,而半成品的比重在上升。
  這裡所指的商品結構是指在總出口商品中半成品與製成品的比重。這種分類有助於更好分析雙方貿易內容,還可以分析雙方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
  總起來說,由於都是經濟增長迅速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同時有先進與落後兩種特徵,即商品種類高階化與實質的低層次並存。所謂商品種類高階化是指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商品種類中自然資源及原料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在不斷上升。而所謂的實質上的低層次是指雙方的貿易商品中半成品的比重較高。
  從1995年~1999年,中國到東盟的總出口商品中,製成品的比重從43.40%下降到32.97%,而半成品的比重從50上升到 67.19%,在東盟到中國的總出口商品中,製成品的比重也在下降,從40.53%變成37.16%,半成品比重從59.47%進一步增加到 62.84%。從中可以看出,在雙方的貿易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成品,而且半成品的比重還在進一步增加。
  再從各具體產業看,在1995 年,中國只有纖維產業及裝置型產業出口商品的半成品比重超過50%,但到了1999年,初級產品產業、纖維產業、裝置型產業、耐用消費品產業及生產資料產業的出口產品半成品比重均超過了50%。東盟在1995年的除耐用消費品產業外,其他產業的半成品比重均超過了50%,有的還相當突出,如纖維產業的半成品比重竟然高達91.67%。儘管基數很高但到了1999年大多數產業的半成品比重還是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這一現象可從雙方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來加以解釋,雙方都是所謂的東亞“雁型模式”中最後的一環,在雙方的經濟發展中都大量接受了日本及其“四小龍”的投資,成為受這些國家支配的國際產業生產組裝業務中的一環。因此更多的為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生產中間品,最後將這些中間品在跨國公司的調配下來出口到其他國家。這樣表現在雙方的貿易出口中就是半成品的比重很高。
  三、中國東盟貿易競爭的低水平性
  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上,二者是競爭也是一個熱門話題。許多學者用不同的方法對雙方的競爭關係進行了分析。本文則從雙方在主要出口市場上的產品重疊來進行分析的。
  中國與東盟的競爭之所以如此激烈,內在原因在於雙方有著相似的資源稟賦、相似的歷史背景,從而導致雙方競相採用相似的以外貿出口為特徵的工業化策略,在發展過程中有均吸收了許多外國直接投資。直接原因在於雙方出口的產品種類很相似, 同時主要出口市場重合,二者都以美、日、歐等為主,出口區域都較窄。


  表1考察了雙方在整個世界市場及美國市場、日本市場、歐洲市場上出口居前十位的產品種類。從表中可以發現,85類電機、電器裝置、機器零件及84類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機器零件都是雙方的最主要出口產品,在各自出口中佔有很高的比例,不論從整個世界看,還是從美國、日本、歐洲市場看均是如此。其他產品的競爭相對於上兩類則輕一些,如62類非針織或非鉤編的服裝、61類針織或鉤編的服裝、27類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蒸餾產品等。主要出口商品的高度重疊,使得雙方的競爭十分激烈。
  但這些機電產品並不能被簡單認為是高技術含量產品,如前所述,由於加工貿易的存在,這些產品真正的技術含量並不高,因此仍應該被認為是低技術含量的產品。
  因此可以說,雙方之間的激烈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種低技術含量產品的價格競爭,是一種低水平的競爭。這種低水平競爭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會對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價格競爭首先導致出口產品價格下降,進而使得貿易條件惡化。這又使得國內企業的效益下降,可用於科研、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的資金減少。從而產品技術含量得不到提高,缺乏特色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最後為了擴大出口,不得不仍舊採用價格競爭的方式。從而二者在國外市場的低水平競爭更加激烈,雙方貿易條件都發生惡化。不僅如此,如果一味採用價格競爭的手段,還會面臨國外反傾銷制裁的危險。同時,在發達國家越來越高的“綠色壁壘”面前,如果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即使不被反傾銷制裁,也很難打入國外市場。低水平的競爭只會使雙方都遭受很大的損失,而不會對本國福利和競爭力產生促進作用。競爭的越激烈,對雙方的損害也就越大。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國東盟間半成品的在總貿易中比重的不斷上升和製成品比重的不斷下降。這反映出雙方比較高的產業內貿易不是基於產品差異化而是源於雙方在國際分工中處於同一層次,在國際產業轉移處於同一階段。其次,雙方貿易在世界整體、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競爭商品種類,發現雙方的競爭商品結構與相互貿易結構及產業內貿易指數比較高的商品的結構非常類似。這說明雙方間的競爭仍然處於比較低的層次,而這種低層次的競爭導致了雙方貿易條件的惡化。
  從東亞發展模式看,傳統的雁型模式——一種垂直分工體制已不再適合各國的國情,逐漸被各國擯棄,逐步走向瓦解。歐盟各國一體化市場的表明,建立在高水平橫向分工基礎上的市場擴充套件,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面對和國際分工新潮流,東亞區內分工模式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轉變。這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有許多的困難。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經濟因素,也取決於各國的政治態度以及美國等外來勢力的政策。


  參考文獻:
  1.高增傑主編.日本與東亞經濟合作.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許心鵬,宋立剛.出口相似性與東亞發展模式.世界經濟文匯,2002,(5).
  3.賈根良,樑正等.東亞模式的新格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