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推動新農村文化的全面發展

摘要: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實現農村小康的重要內容。如何發展新農村文化,才能適應農村小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呢?本文認為應堅持五抓並重,農村文化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實現創新,實現繁榮與發展。即抓專案訂單建設,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抓村文化戶培育,打造一支農民自己的文化隊伍;抓活動品牌建立,實現農村文化活動一村一品制;抓農民素質提升,開創農村大文化建設的大格局;抓文化市場淨化,營造農民健康生活的文化環境。 
關鍵詞:新農村 文化 發展 
        當前,在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席捲農村的現代化浪潮和小城鎮建設,打亂了農村文化系統的平衡與穩定,農村文化發展不僅成為困擾佔全國人口80%的農民文化生活的問題,也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農村政治穩定的問題。溫家寶在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後答記者問時,曾深情地說:“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深知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那麼作為農村小康重要內容的農村文化應該如何發展,才能適應農村小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呢?我們應堅持五抓並重,推動農村文化的全面發展。 


        一、抓專案訂單建設,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長期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都是採取政府包辦統攬。這在計劃體制下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進入新時期,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農村經濟主體發生了轉移,農村個體經濟蓬勃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普遍退化,農村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村委會大多是經濟空殼,無力投入農村文化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後,隨著國家實行國地兩級財稅政策,地方實行多種形式的財政分級包乾體制。由於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政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不少地區缺乏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基本能力。特別是一些被稱為“吃飯財政”的縣鄉,對農村文化建設更是愛莫能助。雖然“九五”、“十五”規劃國家一再強調鄉鄉有文化站,大多數鄉鎮文化站建設不盡人意,有的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有的僅存在於各級文化部門的統計數字中。有關部門實施的“萬村書庫”、“文化大院”等工程,由於投入主體不明確,實施措施多具臨時性,村級文化建設普遍成為應付上級的文字遊戲。從各級各類媒體的報道及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呼籲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文化沙漠化狀態令人堪憂。“事異則備變”,“備適於事”。面對新形勢,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創新思維,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法和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農村經濟建設中,各地探索的“訂單農業”,在投資方和農民中架起了一座服務的橋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不妨借鑑和探索,採取以農村文化建設專案訂單為抓手的方法,實行農村文化專案建設訂單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訂單制,以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文化專案訂單制,就是政府出資為農民買文化,讓有權享受文化的農民享受到優秀的文化服務。這不是一句空話,口號式的號召無濟與事,他需要各種配套的法規政策作保障。訂單制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強化政府責任。一是要確保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是公共品,是市場及企業無法自發提供的,且對農民的素質和社會穩定影響突出,必須確保。二是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要強化政府在籌資和分配方面的功能,不能把農民享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費用過分的由農民承擔;三是要全面干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要形成合理的、確保可及性的佈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目標也必須突出公益性。因此,政府應通過法制的形式,將國家對農村文化發展的主要目標,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實行文化訂單後投資方及廣大農民享受文化的權力及其利益等,通過強制性的法律預期確定下來,以推動國家、縣鄉政府、個體及其它經濟組織等多主體投資農村文化建設局面的形成與發展。200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指出:“加大農村重大文化建設專案實施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運用我們的智慧,通過實施農村文化專案訂單制這個抓手,把中央的這一政策,變成可據操作的責權利明晰的實施方法,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也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二、抓村文化戶培育,打造一支農民自己的文化隊伍 
        農村文化的重點在村,可目前我們工作的視點多停留在鄉鎮。如隨著我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政策的實施,國家對農村文化的扶持加強,但文化、圖書、戲劇、電影、科技、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紛紛下鄉的文化,入村的很少。就是文化建設較好的鄉鎮,由於文化站工作縱不能到底,橫不能到邊,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發展緩慢和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需要我們冷靜思考,按照農村社會發展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規律。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正從傳統的專制家族社會向現代民主的個體社會轉型。但受土地、職業、人口的社會流動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社會始終保持著以血緣宗法、家庭群體為主的結構形式,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農村文化,由於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個體農業,仍帶有強烈的家庭印跡。其社群關係也是家庭之間、家族之內,或村內交往為特徵的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關係網路。因此農村文化具有以農耕為經濟基礎,以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為紐帶,靠人際交往、代際傳遞相互作用進行傳播,受距離最近的城市文化的影響大,農村文化能人的價值和作用突顯等特點。發展農村文化就要充分把握這一特點,利用城市文化的影響,以培育村文化戶為抓手,打造一支屬於農民自己的文化骨幹隊伍,帶動和推進農村文化的發展。村文化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熟悉農村,瞭解農村,活動在農村。他們的藝術修養直接來自於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性,容易為農民所接受。村文化戶不同與農民文化戶,農民文化戶是身份的界定的,農民文化戶可以把文化做的很大,可以把根紮在城裡。村文化戶是地域界定,村文化戶把文化辦在農家民宅,辦在農村人口較為稠密的片區,彌補了鄉鎮文化中心覆蓋橫不到邊、縱不到底的不足。培育農村文化戶,一要注重讓他們得利益。如雲南曲靖市有近900個農村文化戶,在2004年共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近3萬場次,戶均收入1.5萬元。他們當中,有的已發展成文化大戶,固定資產接近20萬元,演出市場擴大到外縣,年經營收入超過10萬元,成為“精神上解悶,經濟上解困”的農村文化帶頭人。二要注重發揮特色。如在福建農村一些致富能手或農村文化人在政府幫助下,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籌資金、自找場所、自我消費,辦起了家庭書屋、家庭文化活動中心、家庭劇團、家庭文藝演出隊等。這些文化戶如散落在農村的“文化細胞”,卓有成效地為農民提供文化娛樂,大大豐富和活躍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撐起農村文化的新天地。 
        三、抓活動品牌建立,實現農村文化活動一村一品制 
        品牌效應,在產業經濟中被髮揮的淋漓盡致。品牌在文化的發展中也創下了可喜的效益。縱觀中外農村文化發展,品牌優勢對推動農村文化及其政治、經濟建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德國勃蘭登堡州的泰烏羅鎮,是一個不大的小鎮,以節日活動品牌而聞名歐洲。在這個小鎮裡,常規性節日數不勝數,每年不下50次,幾乎週週有一個節日。除了國家節日和宗教節日,如國慶節、萬聖節等,還有民俗節日、小鎮特色節,如豐收節、健身節、啤酒節等。他們創辦的“讀書節”,一年一度,目前已經有827年的歷史。讀書節設在他們稱為“文化糧倉”前的廣場上,分為演講區、表演區、閱讀區和交易區等。演講區時常請在德國有影響的作家等人,與當地讀者交流,交易區裡既有書店設攤銷售新書,也有農戶們自設的“二手書市”。節日活動成為小鎮的文化品牌,使他們在2004年奪得在歐洲農民心中佔有很高的位置的,由歐盟勞動協會評選的“農村新專案獎”最高獎——農村文化生活特別獎。節日文化品牌,使他們從歐洲32個國家的100多萬個鄉鎮中脫穎而出,成為歐洲的名鎮。我國的農民運動會,成為彰顯中國農村文化的品牌。其比賽專案的設定,如男女5分鐘抗旱提水保秧苗賽跑、60米插秧賽、原地拋擲秧苗賽、60米5人抗洪搬沙包賽、集體奔小康接力賽。這些專案不僅有鮮明的“農味”,也反映了農村的現實,而且融入了農村的進步和農民對未來的期盼,對農民很有吸引力。有的專案如舞龍舞獅、龍舟等,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其設定的表演專案如內蒙古的刁羊、新疆的歌舞,甚至南方葫蘆絲的旋律等,更是展示各地區、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繽紛舞臺,從1988年創辦以來,有效的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發展。發展農村文化,就應借鑑這些有益的經驗,把建立文化品牌當作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撐,下大氣力,下真功夫,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一般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動專案,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一批普遍的、大眾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能帶動整個農村文化活動的專案,為其尋找符合鄉情、民情、村情的活動載體,如利用傳統民俗節日或設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文化節等,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體現特色、富有牽動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以啟用、帶動村村文化專案的發展,實現農村文化活動一村一品,使農民能享受到“五分鐘距離文化活動”。

  四、抓農民素質提升,開創農村大文化建設的大格局 
        現在每當提起農村文化建設,人們強調的更多的是組織開展農民娛樂活動,對農民進行啟智性的技術教育活動等。當然這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但如果僅僅注重發展這些就是片面的。農村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或根本性目的是提升農民的素質。鄧小平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素質直接決定著我國現代化建設質量,決定著全面小康建設的程序。人的素質是人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具備的品格,是知識、能力、體質、心理質量、後天社會文化素養的合金。因此發展農村文化,要以提升農民素質為抓手,要積極開創農村大文化建設的大格局,把農村文化建設的重心由單一的娛樂功能或政治教育功能或農技培訓功能向培養全面適應現代化社會要求的方向轉移。發展農村文化,提升農民素質,要把握三個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農民。當前廣大農民多是把打工經濟作為脫貧致富的“短、平、快”專案,青壯年都奔向了城市。農村留守的普遍是被稱為“三八六一七八部隊”即婦女、兒童和七八十歲的老人。這幾個群體既是弱勢群體,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質的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因此一個也不能忽視。但是也要把服務的視野瞄向己熟悉城市文化環境的打工一族。第二是要德智體能全面發展,不能僅僅是或知識、或能力、或體質、或娛樂某個方面的發展和提高。具體的說,以下幾方面應協調發展:一是文化素質教育。包括科學素質教育、品德素質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二是心理素質教育。包括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三是生理素質的教育。包括體育運動、自然鍛鍊、健康意識和衛生習慣等。第三是讓農民主動發展。不能是我們認為農民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樣的文化環境。而是我們提供一個全面的文化環境,讓農民群眾根據自己面對的挑戰,或從事的創造性的勞動,或獨立安排生活的需求等,主動的進行。 
        發展農村文化,提升農民素質僅靠文化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僅靠蜻蜓點水式的一年一度的幾支隊伍下鄉是絕對不行的。這要文化、教育、科技、農業、廣電、體育、衛生等形成合力才能構架大格局。大格局才能大作為。政府要有具體規劃、要有實施的措施。沒有規劃的各行其是,沒有措施的空喊大叫,大文化的大格局很難形成,提升農民素質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五、抓文化市場淨化,營造農民健康生活的文化環境 
        隨著中央減稅、補貼等富民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文化消費水平提高。文化消費由城市向農村轉移,農村文化市場由萌芽走向發展。文化部提供的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共有文化經營單位29.2萬家,比2002年增加近4萬家,增長15.6%;其中縣及縣以下文化經營單位16萬家,比2002年增加2萬多家,增長16.1%。2003年農村文化經營單位主營業務利潤增幅達40%。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在逐年高漲,農村文化經營主體數量規模和利潤率均超過了城市。農村文化市場在為農村經濟創造利潤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城市的“不良網咖”等開進農村這塊市場。受利益驅動,這些 “不良網咖”的經營者,?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僅在涉及內容上不加限制,在經營時間上也不按規定進行,大部分都24小時全天候營業。二是書刊、音像市場逐步成為不良資訊的傳播途徑。一些在城市很難公開上市的帶色情、政治煽動色彩的非法、盜版、黃色、迷信的書刊、影碟等,從城市市場轉移到農村文化市場,充斥集市和學校門前的小攤點。對農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造成農村社會的不穩定。今天的農村,接受昨日的城市,不能泥沙俱受,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政府和文化等有關職能部門要以淨化農村文化市場為抓手,及時採取有力措施,規範農村文化市場,促進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繁榮發展,不要待其氾濫成災時再去查禁,要防止農民特別是農村青少年受“電子海洛因”和“黃”“非”書刊的汙染,要從源頭抓起,堅決堵死“文化垃圾”從城市逃到農村“避難”、汙染的後路,使農村文化市場“美加淨”,切實為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為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進而使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真正得到提高,提供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五個方面“相扶以行,孤行則躓”,我們應堅持五抓並重,通過這樣的工作努力,農村文化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實現創新,實現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