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區域發展論文

  農村區域發展是時代前進、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加強新型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村區域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和質量,而且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村區域發展現狀及農業推廣對策

  1當前農村區域發展現狀

  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推廣,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相關的配套政策不夠完善。現階段我國雖然有很多農業服務機構,但存在結構零散、綜合業務水平不高、推廣效率較低等弊端。很多機構都是承擔公共管理的職能,真正對接農業生產、專門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普遍不足,且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個農技推廣人員服務708名農業人口[2]。發達國家的農業推廣經費約佔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約佔0.5%左右,而我國不足0.2%。國家近年對農業推廣方面的投資逐年增加,但受到一些制度的影響,真正落實到農業推廣方面的資金非常短缺,嚴重製約農業推廣活動的開展。

  2新形勢下加快農村區域發展和農業推廣的對策

  2.1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快農村道路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修建農村道路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的農資採購、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產品運輸等問題。偏遠的村莊應修建便民道路,對老化的道路進行修繕。二是加快農村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生產離不開水,各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重視,修復一些老化受損的農田水利設施,並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的水利設施,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2.2加強教育培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過程主要包括農業技術研究、教育和推廣3個方面,其中一個環節薄弱就會影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因此“科、教、推”三結合有利於促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推廣機構可以和科研機構或者高等院校進行合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基層的農技人員參與技術試驗過程,以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如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的“西農模式”,是在當地蘋果產業的中心地帶建立農業試驗站,組建多學科、多層次的專家團隊,實現學科交叉、優勢互補,以實驗站為橋樑,實現了高校和地方科技人員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結合的農業推廣新模式,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主導產業的發展,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6]。興建田間農民學校,加強農民生產技能培訓。在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實現增產增收唯有依靠科技。派出農技推廣員在農民學校舉辦專門的農業知識講座,可以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提高推廣效率。這種以點帶面的推廣模式能解決當前推廣人員不足的困難,具有良好的推廣效果。

  2.3完善農業推廣制度,探索農業推廣新思路

  2.3.1加大農業推廣的政策扶持。鼓勵民間資本建立農業合作社,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對資金有困難的農業合作社適當給予貼息貸款,派出農技員擔當技術顧問指導農業生產。對生產資料可以集中採購,不僅可以防止假農資坑農,還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針對農戶對新事物接受較慢的情況,可以對率先採用新技術的農戶進行補貼等措施,鼓勵他們採用最新的生產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2.3.2探索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農村廣大地區農業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很多農民缺乏實用的農業知識,在農業生產中採用的是傳統的農業技術。雖然傳統技術成熟、操作熟練,但不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在我國人多地少、有效種植面積在逐步減少的情況下,傳統農業技術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此,必須積極探索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專業細分。將農技推廣機構的工作人員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專門從事涉農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另外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這種專業細分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專業化水平。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示範。對那些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要加強溝通,積極宣傳,讓更多的農戶汲取他們的成功經驗,起到示範帶動作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舉行農業科技產品的展銷活動,一方面能推廣農業新品種,另一方面能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技術,起到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果。三是優化農技推廣組織建設。積極組建類似於企業管理模式的農技推廣體系,比如由當地農技推廣中心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擔任農技督導員,再由農技督導員在村一級組織中選聘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農業技術推廣員承擔最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農技督導員指導和監督農技推廣員的工作,對農技推廣員實行考核,表現優秀的適當給予精神獎勵或者物質獎勵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四是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農業推廣人員很多都是從其他非涉農組織抽調的,他們當中有些既沒有專業的農業推廣方面的知識,又沒有經過專業化的農技推廣訓練,在農業推廣實踐中存在專業知識欠缺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廣大農技推廣工作者應該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了更好的服務“三農”,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應該創新工作評價體系,建立起新的選人和用人制度。對積極進修農業知識的農業推廣人員要給予適當的補助,鼓勵以前沒有專業農業方面技能的農業推廣人員積極學習升造。五是對在農業推廣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農業推廣人員要適時給予獎勵,激發他們的活力。

  範文二:區域發展文化產業論文

  一、視角的選擇

  首先,比較優勢理論一般是從靜態角度來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以及資本、技術等存量狀況,進行比較優勢分析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區域在某些範圍內所具有的差異性及有利因素,有利於區域挖掘和利用本地區優勢,增強區域文化產業的競爭力[2]。其次,文化產業以文化資源為依託進行,文化資源是一種動態的、非獨佔的、可再生的精神財富。一方山水,一方人文,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都遵循市場執行規律,所以比較優勢理論可以作為區域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理論依據。第三,文化產業大部分集中於知識型和技術型產業。傳統文化技術和現代科學技術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載體和動力,文化創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因此比較優勢理論能夠對區域發展文化產業進行科學指導。第四,文化需求是文化產品生產的原動力。各個區域的經濟水平和發展方向不同,所以產生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樣。利用比較優勢理論分析各地需求狀況,瞭解本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可以避免目前各地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同質化現象。

  二、池州市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池州市擁有156萬人口,佔地面積約8272平方公里,地處長江經濟帶,是安徽“兩山一湖”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池州市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與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相比,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1.資源優勢

  1豐富的自然資源。池州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蕪湖市、黃山市、安慶市相接壤,是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同時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池州市主要以山區、丘陵為主,河湖交錯,堪稱華東沃土、江南奇葩。池州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7%,建立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和升金湖。池州市是安徽重點保護林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有罕見的植被物種,例如紅豆杉,香榧、黃山木蘭、蝟實、銀鵲樹等,全市境內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9種,佔全省的77%。池州市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其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深厚的文化資源。池州市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積澱,其設州置府始於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池州歷史文化豐富多樣,個性鮮明。一是詩文化,池州有“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李白、蘇軾、杜牧等眾多文人雅士都曾駐足尋芳,留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等膾炙人口的詩篇。二是宗教文化。九華山是全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它不僅風光秀麗,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擁有僧尼千人,寺廟百座,是著名的國際性佛教道場。三是多彩的戲曲文化。青陽腔、羅城民歌、貴池儺戲、石臺目連戲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尤其是貴池儺戲,始於母系社會,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具有濃厚的區域文化特色。另外還有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其中以九華山佛茶、石臺天方茶葉最為有名。

  3人力資源是文化產業能夠順利執行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所在,只有人力資源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雖然池州市具有良好的文化資源,但是人力資本明顯不足,尤其是高層次人才資本。池州市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偏低,人才結構不均衡。黨政人才學歷結構本科大約佔27%,大專佔51%,尤其在企業單位,本科學歷的人才只有10%左右。另外,高校畢業生也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留在外地工作,導致池州的人才大量流失。從以上可以看出,池州市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創意、管理類高階專門人才比較缺乏,這也是制約池州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技術條件

  邁入社會資訊化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技術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目前,池州市工業化水平低於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文化產業區別於其他產業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化的傳承。雖然池州市現代技術水平不高,但是在傳統技術以及表現上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池州市是歷史名城,傳統的技術水平相當高,區域性的民族特色也非常明顯,例如青陽農民畫,以其獨特的構圖與選題,秉承了中國畫藝術基本特徵,具有豐富的欣賞價值。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池州的文化產業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還必須與創意、技術結合起來。因此,在技術方面,池州市要揚長避短,取長補短,以此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3.消費需求結構

  池州市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2011年實現GDP417.45億元,人均29471元,人民生活已達到小康。尤其是近幾年,池州市居民消費的熱點不再是生活必需消費,文化消費的比重逐漸增加。2012年,池州市農村人均收入8753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5元,年均增長13%。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是拉動消費的基礎,也是決定消費能力的根本因素。另外,池州是一個生態城市,環境優美,旅遊消費需求旺盛。2012年池州市國內旅遊收入達261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8%;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104.2萬,增長34%;2012年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24768萬美元,增長57%,接待入境旅遊人數約43萬,比上年增長23%。池州市巨大的消費潛能,為池州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通過上述對池州市文化產業比較優勢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池州市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是池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所在,但同時人力資源的短缺、技術條件薄弱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文化產業的開發利用程度,關鍵就在於創新、管理能力的強弱。因此,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就必須要結合本地區特色,優先發展優勢產業,重點提高人才素質,發展本地區經濟,從而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

  三、池州市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舉措

  1.揚長避短,優先發展優勢產業

  池州市是歷史名城,擁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地域特色濃厚,但是文化產業處於起步階段,基礎比較薄弱,資源整合力度需要加強。首先,池州市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方優勢,以旅遊業為文化產業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旅遊業對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依賴度比較高,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人文自然資源是吸引消費的主導力量,例如池州市燦爛的“詩文化”“戲曲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都為其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也提供了保障。其次,池州市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是現代人們休閒度假的聖地。池州市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城市,而且還具有強力的政策支援,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最後,文化旅遊產業能夠有效地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聚,可以有效帶動池州的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池州經濟還不發達,只有通過文化、生態的獨特性來凸顯區域城市優勢,避開池州比較劣勢和短板,拓展池州文化、生態優勢,使池州優勢最大化,進而實現池州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

  2.樹立文化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

  文化品牌具有明顯的馬太效應,通過有力的製作和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建立屬於池州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體現池州的文化精神,擴大池州文化的影響力,推動池州文化產業的大力發展。紀錄片《大黃山》,展現了黃山奇特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了黃山的品牌影響力;電影《阿詩瑪》則通過撒尼族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與優美自然景觀的交相輝映使雲南石林家喻戶曉。歷史和大自然賦予了池州厚重的自然文化資源,經過多年開發與經營,目前,池州擁有三大文化品牌:一是因佛教聖地而蜚聲中外的“九華文化”;二是因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的池州“杏花村”;三是以優美的自然生態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為代表的“生態旅遊業”。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池州市將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品優勢,重點開發特色文化產品,並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傳播,樹立池州的文化品牌。例如,正在籌備的大型山水實景表演“印象•九華”,將旅遊與文化完美結合,會大大提升池州的文化品牌,擴大池州的影響力。

  3.積極引導消費,擴大文化市場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民在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一個地區的需求層次結構同這個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等發展水平以及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文化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愉悅的需要。池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幾年來呈現比較穩定的增長趨勢,生活基本消費已趨於飽和,文化消費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池州市政府應積極引導消費者進行文化消費,一要充分利用池州豐富的旅遊資源,加快旅遊消費向個性化服務方向發展,拓展旅遊者在池州消費的時間與空間;二要加大在文教娛樂和醫療保健、交通通訊等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配套服務,拓展本地區居民的消費領域。

  4.整合資源,合理規劃文化產業

  池州的文化資源,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的經營狀態,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另外,由於缺少資金投入,資金和資源沒有形成合力,許多藝術還處在璞玉混沌階段,也沒有形成支柱型和旗艦型的文化產業。池州市在區位、資源、交通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首先要充分發揮池州市優勢條件,重點發展池州市旅遊文化產業,以旅遊業為核心,構建旅遊文化產業鏈,輻射和帶動池州市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其次,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市場需求大,產品增值價值高,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增長點。第三,池州市應積極打造民俗文化產業鏈和創意文化產業鏈,結合資源條件和人文實際,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創新模式,探索科學合適的文化產業開發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時,文化產業化也是樹立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加大投資力度,致力於池州以文化名市的戰略實施。

  5.培育高素質人才,提高人力資源優勢

  雖然池州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自然資源,但是簡單地依靠資源的比較優勢,可能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不利於文化產業的長期發展。另外,文化產業越來越與高新技術聯絡起來,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尤其是高素質人力資本。文化產業以文化為內涵,在市場中進行運作,面對日益劇烈的競爭壓力,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池州市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現狀不容樂觀,總體看來,總量偏少,缺乏高素質人才,結構失衡,人才吸引力不足。池州市應重點關注人才的培育與引進。首先,利用高校資源,開設文化產業相關學科,有目的地培育學生創新能力,還要加強文化企業的在崗學習強度;其次,建立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環境和管理模式,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專業化服務,創新激勵模式,引進高素質人才。人力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資源,決定著其他資源的發揮效力,池州市文化產業若想在市場中具有競爭力,就必須提高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