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可持續發展論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化分析

  農業可持續的發展,與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本質上來講是一樣的,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保證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統一,確保人們在享用自然資源的同時,還能使子孫後代也能夠享用自然資源。與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相比,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所有資源的重中之重。對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觀測:保持環境的自身處理能力、土壤的自我恢復能力和植物的品質。要想做到以上3個方面,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與轉變方式,轉變我國自然的農業經濟狀態向新型的工業化經濟狀態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實際要求下,對於工業農業大機械化時代的發展就是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目標,所以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是我國農業轉型的根本要求與途徑,能夠實現農業經濟的機械化,必然能夠打破我國以往的傳統自然經濟形式,將分散式、個體式農村經濟主編轉換成大規模、集體化的新型生產關係,保證高效的、快速的、節約的新農村經濟。

  1農業機械化對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

  根據國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可以總結如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僅能夠迅速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還能夠大量減少勞動力需求,不斷推動農業朝著大規模整合方向發展。在我國北方地區,因為地廣人稀,所以對於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例如,北大倉地區,通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提高,這樣就能夠大量解放農村的勞動力,這樣一來,大量剩餘勞動力會逐步轉移到城市,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生活問題。尤其是現階段,我國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城市中許多市政工程、基礎設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樣就可以廣泛吸收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進而擴大種植規模,形成專業化、產業化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在呈現穩步提高的發展態勢,其中農業的生產總值對於國民生產中的穩步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是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推廣所帶來的收益。例如,農業機械化的提高能夠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等。農業的總產值不斷提高,總體的附加值也不斷提高,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2農業機械化對於農村環境的影響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業產量的高低。隨著社會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資源消耗的日漸突出,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在我國以前的農業發展階段,只注重提高農業產量而忽視了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質變壞等問題,加上大量的農藥、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環境汙染等問題。國外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已經意識到環境汙染所帶來的主要問題,於是發達國家利用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水平對農業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同時,進一步強化高效低能耗的發展方向,對於土地的無限制開發轉換成為保護性開發。加上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技術,把農藥的使用、化肥的釋放做到精益求精、適度適量的特點,這樣既能減輕土地的負擔,又能保護自然環境,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首先要做到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儘量減少過量的濫砍濫伐,對於土地耕種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耕作制度,對於適合水田的土地儘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節約型耕作體系,如對於水資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開採等方面要遵循節約的原則,要重點保護土壤、水資源,保證對於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費,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對於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大型機械化農業對於化肥的利用率能夠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作用,這是因為機械化的精確性所控制的。為保護耕地的自然肥力,確保不會造成環境汙染,應大力推進機械化農業的發展,保證化肥釋放的科學化、機械化,避免因為化肥農藥的過量施放而產生環境汙染。

  3結語

  農業機械化對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是利大於弊。農業可持續發展,與其他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樣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保證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相互統一,確保人們在享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不危害子孫後代的生存。農村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農村機械化程度的高低,而農業機械化的程度可以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由此可見,我國應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成熟與完善。

  範文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下文簡稱為新農合制度的參與主體和認知主體都是農民,同時農民也是受益和監督主體。但從實踐中可以發現,農民的主體作用並沒有得到體現,這對新農合制度的持續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必須對其進行解決。

  【關鍵詞】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 持續發展

  治病難治病貴長期以來都困擾著農民,農民家庭一旦出現重大疾病患者,將會使農民家庭揹負沉重的負擔,容易引發多種問題。為了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了推廣和發展,但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對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促進其持續發展。

  一、新農合實施遇到的問題

  一籌資問題

  1.原則問題。衛生組織在籌資上應當遵守以下兩個原則:第一,垂直公平,收入不同人群需要支付的衛生費用不同。第二,水平原則,收入相同的人群繳納的衛生費用相同。當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兩項原則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2.籌資渠道問題。雖然我國加大了在醫療事業上的財政支援,但是同快速增長的醫療費用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而且農民自願參合意願較低,缺乏信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瞭解程度不夠。

  二補償機制問題

  1.補償效果有限。新農合的報銷主要以大病為主,慢性病有一定比例的門診報銷,普通病和慢性病住院則不予報銷。對於大病的報銷設定的封頂線偏低,因此農民在看病過程中的多數費用仍需要自行承擔,這對於一些貧困家庭來說,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2.報銷手續過於繁瑣。隨著大力的宣傳以及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援,新農合參合率逐漸提高,但是在報銷上仍然遭受許多因素的限制,過於繁瑣的手續降低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進行報銷時不僅會有時間限制,而且需要準備大量的報銷材料。一些地區還對農民在生病的就醫需要到定點醫療機構看病才可以報銷。這些限制,都降低了農民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

  三定點醫療機構監督機制問題

  參與新農合的農民,在就醫過程中需要在定點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因此,在新農合補償下,定點醫療機構是核心。但是,醫療行業同一般行業不同,其對技術的要求較高,醫生和患者的資訊天平並不平衡,醫生清楚地知道採取何種的治療方式能夠使患者在治好病的同時獲取最大的實惠。資訊的不平衡加大了對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的困難性,醫療機構服務價格上漲超出了農民的承受範圍,同時在患者就診過程中,可能會對患者進行誘導,使其過度消費,更有一些醫院的人員為了私利,對患者的病例進行篡改和虛擬住院的違法現象。

  二、解決新農合問題的措施

  一完善籌資機制

  1.優化籌資原則。努力使籌資變得更加公平,新農合籌資過程中,在垂直和水平上都應使公平性得到體現。對於經濟能力較低的人群,政府可應當通過社會籌資或財政轉移的方式給其一定的幫助。此外,還應當依據人們的需求不同,提供相應的健康服務。

  2.增加籌資渠道。首先,應當提高政府的對新農合的支援,政府應當為大額籌資的主體,並且開展專項資金制度。其次,通過合理的宣傳,提高農民對新農合的認知。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民對新農合認知的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將會有所提高。再次,集體組織應當增加投入,經濟收入較高的農村可以給農民提供一定的幫助。最後,可以努力爭取社會資金,利用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對新農合進行宣傳,鼓勵社會各種形式對新農合的支援與幫助。

  二完善補償機制

  1.補償目標要合理。在新農合推廣過程中,需要想法設法提高農民參合率,使新農合的覆蓋面積能夠得到不斷擴大,從而使更多農民在看病過程中可以享受到新農合給他們的保障。同時,在新農合推廣過程中,要提高擴大籌資主體,將根基打牢,儘量實現對大病、小病、慢性病都能夠有所補充的巨集偉目標。此外,針對資金結餘方面遇到的問題,應當對二次補償機制進行不斷的完善。例如,將結餘資金能作為農民健康體檢費用,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2.提高保險上限度,降低報銷起限度。住院治療費用報銷的上限和起限長期以來都是農民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例如旬陽縣對尿毒症三期腎透析、惡性腫瘤放、化療等病的報銷比例為70%,其報銷封頂為2萬元;對於重性精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型別的疾病報銷比例為60%,對於患一種該型別疾病的患者報銷封頂線為0.15萬元,患兩種以上病的患者,報銷封頂限為0.23萬元。住院統籌補助限額。參合患者新農合補助封頂限每人每年30萬元其中,門診統籌和門診慢性病2萬元,一般疾病住院報銷封頂線13萬元,重大疾病二次報銷封頂線15萬元,報銷封頂線的調整,提高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

  3.簡化報銷手續。在新農合醫療制度下,應當簡化報銷手續,降低醫療報銷過程中的時間限制,同時應當取消在報銷過程中對一些不必要資料的需求。

  三加強定點機構的監督

  定點機構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因此,各地在監督上需要從制度上加強,定期對定點醫療結構進行考核,如果發現問題,必須要進行嚴肅處理。對定點醫院中醫生的收入進行規範,其收入不能與處方、藥品等費用產生關聯。

  三、結束語

  新農合的持續發展需要解決新農合應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籌資、補償、定點醫療監督幾個方面的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提高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程度,促進新農合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武,寧滿秀.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政策效果研究綜述[J].華東經濟管理,2012,01:135-138.

  [2]任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制度變遷與需求管理[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09:17-19.

  [3]許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可持續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2,34:251-252.

  [4]李小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研究:制約瓶頸與路徑選擇[J].華東經濟管理,2014,04: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