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本科論文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僅對於物質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人們也更加註重精神層面的交流,旅遊非常恰當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作為一種高階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相結合的休閒方式,旅遊正在逐步呈現壯大的趨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職業教育旅遊管理課程增強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旅遊業的蓬勃興起,高等職業教育旅遊管理專業成為一個新型學科,在我國已有二十年的時間。作為一門應用型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現代社會企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本文以旅遊專業課程有效教學為切入點,提出一些參考建議,希望對本專業教學設計提供借鑑。

  關鍵詞:課程有效性;教學設計;旅遊管理

  0引言

  國外旅遊教育始於上世紀50年代,專業設定始於60年代末,80年代為大發展時期,僅美國目前綜合性大學設定該專業的院校就有200餘所。而我國旅遊管理專業與國外相比發展較晚,自1981年南開大學、西北大學開辦旅遊管理教育以來已有30餘年,據2013年高校資訊查詢系統統計,目前開設旅遊管理專業的相關院校已有500多所。旅遊專業蓬勃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但教育規模的快速發展與教育萎縮現象共存,許多專業畢業生畢業後無法滿足企業用人單位的需求,缺少實踐操作經驗、應變能力低、組織策劃能力,學生就業率低,知識與技能無法勝任崗位的需求,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學生在校學習時重理論輕實踐,教師課堂教學缺少新穎性,效果不理想。特別是職業教育,以培養具有崗位操作技能人才為目的,強化課程有效性,理論與實踐保質保量,增加學生應用操作能力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重點。

  1增強課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於旅遊管理專業剛剛興起30年,許多高校開設的課程多互相借鑑參考,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定不合理,開課前缺少對社會企業用人單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調查,導致各高校旅遊管理專業開設的科目繁多,針對性不強,很多時候出現教學內容重複學習現象,這雖然可加強學生的知識鞏固但更多時候一些可以自學的課程卻佔據了學生的課堂時間,專業教學體系設定的不合理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因此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應先保證開設課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會規律,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崗位需要,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學生的職業能力影響就業率的趨勢,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是目前高職院校的基本原則。所以在開設專業課前應先做前期社會調查,走訪並瞭解目前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後期掌握提高的,這種在經過調查後的課程規劃有助於學生掌握更實用的基礎知識,課程更具目的性。以學以致用提高院校就業率為出發點,將傳統的重文化理論轉向重就業技能,以就業能力為導向開發課程、設計課程。

  2增強課程有效性需瞭解學情

  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要注意切記虛假、空洞。通常教師採用訪談、調查、觀察、測驗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研究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真正立足於學生,不可空洞泛化,並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師由於缺乏洞察本質的能力使調查分析浮於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來的學情也無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強課程有效性需深入瞭解學情,這需要教師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與實踐研究能力和具體方法。教師以學生角度為出發點,通過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研究,正確有效地進行分析。

  3增強課程有效性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絡,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提高旅遊管理專業課程有效性還應明確各個教學目標。高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與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和目標密不可分,設計並制定行之有效的階段目標,從最基本的課程目標到學期目標到人才培養方案目標都應一一明確。教師瞭解各單元各階段目標後進行課程設計,在講授課程時注重人才目標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強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與榮譽感。

  4增強課程有效性需優化教學策略

  職業教育以能力為導向,是高等教育的補充形式,與社會的經濟聯絡更為緊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務化加速發展,旅遊管理專業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歷史、地理、英語、計算機、服務禮儀、餐飲管理、市場營銷等學科內容,綜合性素質性較強。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採用多種方法,改革教學模式。

  4.1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採用多維教學資源

  把握經典內容與新知識的關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匯入新方法、新技術、新知識、新材料和職業標準,引經據典基礎上鞏固經典內容,擴充套件新理念、新動向、新知識。旅遊管理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利用多媒體資訊以專案教學為載體,以崗位工程為導向將教學內容模組化,分單元、分任務、分模組,使課程內容貼近前沿、符合崗位需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4.2創新教學方法,情景模擬中應用知識

  旅遊管理專業崗位主要為旅遊企事業單位、酒店培養從事酒店管理、導遊工作、旅遊管理工作的高階專門人才,需要具有較強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工作的基礎。情景教學模式恰好有利於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特別是組織、領導、協調能力,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連線的“橋樑”。情景模擬課程可以啟用課堂,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增強課程的有效性,但對教師的要求較高。

  5結語

  促進課堂有效性,保證教學效果,質量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教師要以“關注學生”為出發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資源啟用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講究語言藝術是提高課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多學習、多觀察、多思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使所教內容符合社會主流、符合崗位需要、符合學生興趣。

  參考文獻:

  [1]葉秀榮.情景教學在日語閱讀中的運用[J].文學界理論版,201107.

  [2]王瑩.旅遊服務專業課案例分析教學模式初探[J].職業技術,201106.

  [3]劉貴朝.中職旅遊課堂中案例教學的意義與案例選擇[J].青年文學家,201119.

  [4]朱曉慧.旅遊管理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D].遼寧大學,2011.

  範文二:高職類旅遊管理品牌式建設路徑

  摘要:隨著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專案的推進,省內高職院校針對本校的熱門專業亦進行了如火如荼的專業品牌化建設。文章以旅遊行業的發展導向為基礎,分析國內外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建設現狀,探索旅遊管理專業品牌化建設路徑和具體方案,並得出品牌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應該是一個分階段、分步驟的程式,專業建設規劃書是旅遊管理專業品牌化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市場驅動;江蘇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品牌專業

  一、背景分析

  實施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是目前江蘇省高等教育領域啟動的一大重點工程。高職院校緊盯“品牌”這一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強化實踐實訓教學,突出教學團隊建設。通過“扶需”提升高職院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通過“扶特”培育和強化高職院校特色優勢,通過“扶強”增強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使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蘇省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旅遊業呈現出了許多新的發展趨勢,例如,入境和出境旅遊人數的逐年上升,促使國際化旅遊需求的驟增;科技在旅遊產業中的廣泛運用,促生了智慧旅遊的方興未艾;大眾化的旅遊發展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個性化旅遊的發展也促使江蘇省旅遊業呈現出與以往迥然相異的特徵。而旅遊行業的新發展勢必會對旅遊管理專業品牌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業發展的需要,才能夠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終通過專業人才的培養反哺行業的發展。

  二、高職類旅遊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和必要性

  從旅遊管理國內外辦學特點來看,專業的“立地性”已經成為一大特色,通過和地方旅遊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相結合,突出專業的社會貢獻度;對接“國際化”要求,把實訓和行業標準引入到課程體系和內容,實現完成課堂教學和實習就業的無縫對接。校企合作上,從頂崗實習管理到實訓基地建設,從教學內容深化到實踐環節細究,均體現了旅遊管理“學做行知”一體的辦學模式,學生的旅遊認知度和崗位勝任度在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斷加強。“資訊化、智慧化、國際化”的旅遊管理專業建設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然而,旅遊管理專業在管理體制上有待進一步創新,以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為例,專業品牌化建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有待明確和完善

  比如出臺《關於加強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的意見》來指導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開展,出臺《緊密型合作標誌型企業管理辦法》和《企業制學院管理辦法》以保障企業在經費籌措、技術應用、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吸納學生就業方面提供優惠。

  二教師培養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標準化

  在教師培養方面,缺少《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兼職教師崗位津貼制度》等制度性檔案,無法有效推動“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缺少《頂崗實習基地考核獎勵辦法》《頂崗實習企業指導教師補償辦法》等,不能有效激勵和推動企業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

  三課程設定對區域經濟新業態跟進不夠

  只有依據本國或本地區的巨集觀經濟需求來設定專業,才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經濟發展所需人才、推動經濟發展的社會功能。旅遊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業態也在不斷湧現,如智慧旅遊、國際商務會展旅遊、文化創意旅遊等。相比行業發展,課程設定相對滯後。

  四專業的國際化視域有待拓展

  目前專業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主要以“實習專案”為主,缺少在師資、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辦學主要以安排學生赴海外實習、研修為主,缺少和辦學點之間在學生上的互換雙向交流。

  五社會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有待提升

  專業教師參與的橫向課題多停留在本省範圍內,且課題延展性較弱。國內外專業標杆學校通過讓學生參與到課題中來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這方面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三、高職類旅遊管理專業品牌化建設的途徑

  一設定品牌化建設的目標

  通過努力,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旅遊管理專業力爭建設成為教育理念上“三化鮮明”國際化、本土化、科技化,師資隊伍上“三百完備”100%雙師、碩士以上學歷、旅遊行業管理及國內外研修經歷,人才培養上“三型凸顯”培養技能型、複合型、創新型旅遊管理類人才,課程改革上“三層遞進”構建通識課程、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培養路徑上“三元並立”中高職銜接,高職教育,高職本科銜接三元培養路徑科學,校企合作上“三共一體”共同開發人才培訓方案、共同教學、共同評價,實訓實習基地“三點齊全”三個重點:一個校園,一個實習基地,一個專業聯盟行業特點鮮明,標杆作用顯著的省內傑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優秀品牌專業。

  二探索專業品牌化建設的路徑

  具體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鮮明”指國際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工作,實現專業教育國際視野,專業建設能夠契合和引領地域性旅遊產業發展,專業教育教學中網路科技手段綜合運用。師資隊伍上的“三百完備”指本專業教師100%為高水平雙師型教師,100%具有碩士以上學歷,100%具有旅遊行業管理及國內外研修經歷,從教學能力、行業實踐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上的“三型凸顯”是指本專業培養出的學生是具有高超的旅遊管理類工作技能,且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複合型人才。課程改革上的“三層遞進”是指體現人文素質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通識課程,注重培養學生旅遊行業通用技能的平臺課程和以職業特定技能習得為重點的專業核心課程,層層遞進,多維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路徑上的“三元並立”是指標對中高職銜接學生如對口單招、中高職3+3入學、普通高職旅遊管理類專業學生及高職、本科銜接學生如3+2入學採用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路徑,達成共性和個性並存的培養目標。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體”是指與行業共同開發人才培訓方案、共同教學、共同開展課程評價,使得“教”“學”“做”“評”“用”全面與旅遊行業需求接軌。實訓實習基地的“三點齊全”是指打造三個重點:其一,將校園建設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點,營造整體旅遊實習、實訓氛圍;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遊管理類實訓基地;其三,與旅遊企業和旅遊院校合作,建成專業聯盟,共同建設實習、實訓點,實現資源共享。

  三創新專業品牌化建設的方案措施

  1.明確教育理念目標:國際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工作。拓寬專業教師國際化視野,開展社會培訓服務,增加學院與國際院校間的合作。深入開展本專業網路課程和教學資料庫建設,建設成果覆蓋本專業所有核心課程,實現“教”“學”資訊化管理平臺。開創學生展示平臺,構建多渠道教學平臺。投入建立智慧應用系統,完善數字化校園管理平臺。

  2.優化師資隊伍目標:實現本專業教師100%為高水平雙師型教師,100%具有碩士以上學歷,100%具有旅遊行業管理及國內外研修經歷。實行校企“雙帶頭人”制“雙骨幹教師”制和“雙兼職”制,培養“局長型教師”“經理型教師”,實現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比例100%。提升教師入職門檻,鼓勵教師報考行業證書。秉承“科研服務於教學”的工作態度,完善教學人才“梯級培養機制”,增加人才儲備量。

  3.提升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技術技能型、複合型、創新型旅遊管理類人才。完成“課證融合”的建設方案。實施差異化學訓交替式的教學方案,即班級之間進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習”學期交替的教學模式。

  4.創新課程改革目標:構建通識課程、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層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完成核心課程改革,核心課程服務行業企業,確立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職教師的管理制度,鼓勵兼職教師參與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和課程評價。舉行“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開展“兼職教師教學示範課”活動,評選學院“十佳兼職教師”。

  5.革新培養路徑目標:開闢中高職銜接、高職教育、高職本科銜接的培養路徑。構建“2+0.5+0.5”的學程分段、“就業、升學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旅遊應用研發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會服務能力,為省內外、中西部地區中高等職業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提供培訓機會,並免費提供省內外專業教師來校作訪問學者的機會。

  6.堅持校企合作目標:校企共同開發人才培訓方案、共同教學、共同評價。定期召開“校企專家專業指導會議”,成立“旅遊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同編撰課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課堂授課模式。課程成績評定時實施第三方評價主體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標準,把行業要求結合學生實際,融入平時的校內考核。

  7.更新實訓實習目標:組建一個校園,一個實習基地,一個專業聯盟。依託4A級景區的規劃標準,完善校園基礎建設並優化配套設施。規劃完善旅遊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聯合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建“校企共同體”實習基地。切實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的學生就業質量評價系統。成立旅遊管理專業聯盟,形成聯盟資源共享,聯盟內資源共享平臺,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聯盟院校間的校際合作範圍。

  總之,高職院校旅遊管理專業的品牌化建設需要巨集觀的規劃。品牌專業建設應該是一個長久的、科學的、動態的、系統的過程。品牌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應該是一個分階段、分步驟的程式。專業建設規劃是專業建設方向和目標的根本行動準則。因此,專業建設規劃書也是旅遊管理專業品牌化建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趙瑩雪.基於4H培養目標的高職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11:120-122.

  [2]苗耀華,李男.高職旅遊管理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73-77.

  [3]葛麗芳.談旅遊管理專業建設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鴻,李芸羅,朝霞.江蘇高職重點專業群建設的四維分析[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14,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