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行政管理論文相關範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物件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思路

  摘要:自建國後,我國農業行政管理體系經過數次變革,形成了當前涉及眾多部門的農業行政管理體系。但是因當前農業行政管理體系是在原有計劃體制的基礎上變革而來的,在結構設定、職能定位以及運作等方面不符合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並且因農業基層管理部門力量微弱,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的現狀。因此,本文以創新為視角,對農業行政管理體系創新的思路和途徑提出些許建議,以促進我國農業行政管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的要求。

  關鍵詞: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

  2016年是我國實行“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如何準確把握“十三五”規劃精神,加快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業建設成為關鍵。“十三五”規劃成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轉型時期。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事態良好形成“十二連增”及“十二連快”的趨勢,但是我國仍有7000多萬的農村人口尚未脫貧,這些地區農業生產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公共服務相對滯後,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最難啃的骨頭。同時,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農業行政具有較大的約束力,迫使我國政府做出改變。入世之後,我國農業生產與其他國家進行激烈的市場競爭。出於國內農業生產和國際農業產品競爭的需要,改變我國原有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此,本文以創新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為出發點,研究農業行政管理體制革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思路分析

  我國農業創新涉及管理部門政策調整、職能調整以及機構調整三個層面。在這個過程中管理部門政策調整已經取巨大成效,促進我國農業不斷髮展。而職能調整和機構調整相對落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農業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進行職能調整和機構調整成為我國農業行政管理的工作的重點。

  一創新目標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背景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是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首要任務。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總目標應當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主要指導思想,以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構建適合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具體分來來講就是首先進行組織結構調整,遵循統一、精簡、效能的原則,打造具有一定管理寬度的涉農組織。其次,進行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職能創新,當前我國正向市場經濟過渡,政府管理部門應適當肩負起市場替代職能,逐步完善制度建設、法律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最後是加強管理方式創新,採取多元化的管理方法管理政治、經濟、法律、行政等方面,提高行政管理部門的綜合執法水平。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適應的原則。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協調,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適應,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農業行政管理創新是為了使上層建築和農業經濟基礎相適應,所以農業行政管理體系創新應當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使上層建築符合我國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二是堅持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相協調的原則。“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我國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農業問題不能避開農村和農民的發展需要來解決。政府解決農業問題必須將農村問題和農民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政府管理農業發展應當和農村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指導我國農村和農業共同發展。三是堅持促進協調農業各環節發展的原則。根據功能劃分可以將農業產業分為生產、加工、流通以及消費四個環節。各個環節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構成統一的產業鏈條。實現農業效益應當將農業作為整體進行考慮,不能將農業產業各個環節分割開。所以,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前提應當是實現農業產業整體利益最大化。

  三創新方向

  市場化是當前農業行政管理創新改革的方向,同時也是我國改革三十多年來的基本方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過程中,我國取得了豐厚的改革成果。但是,因人們對市場化認識不足,甚至存在混淆的現象,導致醫療、住房等領域改革效果並不理想,一些人將這些負面結果強加於市場化發展方向上,使得市場化發展方向遭到非議。市場化發展方向,在西方發達國家行政改革中佔據重要地位,是當今西方國家進行行政改革的中心環節。堅持市場化發展方向,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部門,能夠有效減少公共服務成本支出,強化企業和人民對公共服務的責任感。因此西方國家進行行政改革時普遍堅持市場化發展方向。雖然市場化也遭受西方國家的批評和評論,但是市場化改革仍舊是西方國家進行行政改革的主流。當前,在我國行政管理市場化改革中也面臨巨大非議。一些人將醫療、住房等領域出現的負面結果歸罪於市場化,一些人將我國國情和西方國家國情進行比較,認為我國政府對社會經濟具有干預作用,因此不能進行市場化改造。實際上,行政方式市場化改革是政府在保障基本服務前提下,以市場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務。如政府購買、特許經營、服務外包等。公共服務市場化創新各個將公共服務分成三個部分,即是生產者、安排者和消費者。

  生產者負責組織生產,安排者負責指派生產者消費者服務。消費者負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消費。堅持市場化創新改革,能夠將私營組織的效率和經濟優勢有效發揮出來,以節約政府行政管理經費。而當前我國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出現的問題,不是因為實行市場化改革造成的,這跟我國政府職能錯位甚至缺失有巨大關係,不能一概否決市場化發展方向。因此,當前我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改革的過程中,還需繼續堅持以市場化作為改革創新的方向,使市場發揮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通過採集農業產業市場資訊,可以明確農業生產的種類和數量,以實現自我利益來提高整體社會福利。從我國農業改革過程中,可以得知農業生產大幅度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干預較為嚴重。而當農業生產者擁有較大自主權時,農業生產就會大幅提升。在農業市場化建設過程中,我國從糧食短缺時代轉變為糧食富足時代。但是,當前我國農業市場化建設才開始不久,農業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濃厚,因此,農業市場化改革仍是我國農業行政管理創新的發展方向。

  二、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徑探析

  本文主要從政府職能定位、管理手段、制度改革以及建設電子政務的角度出發,提出我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相關建議,以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建設。

  一明確政府職能定位,科學規劃權力配置

  一是明確政府基本職能,嚴格履行其替代職能。政府基本職能有公共服務職能、市場調節職能、市場監管職能。其中因公共服務產品可以分為無形產品和有形產品,因此公共服務可以分為有形公共產品服務和無形公共產品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彙總道路、市場、供水、排水等專案屬於有形公共產品的範疇,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行政管理部門重要的職能之一。而無形公共產品方面,需要加強技術培訓、給予農業發展相關的技術支援等。市場調節是指以補貼、補助、國家儲備等方式是農產品供給市場保持平衡。市場監管則是指政府通過調控價格、實施優惠政策等措施引導農業生產,使其滿足市場需求,符合巨集觀調控的目標。而嚴格履行替代職能,是指部分政府替代一部分不健全的市場機制,代替市場形勢部分資源配置的職能,使農業生產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二是科學規劃行政權力配置。行政職能確定行政工作的目標和方向,行政權力則是為政府完成工作提供了途徑。行政權力配置應當和其職能聯絡在一起。就我國現階段來講,應當增加基層組織的權力。隨著社會發展,基層組織人員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在權力配置上需要賦予基層人員一定的權力,使他們能夠迅速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權力配置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財權與事權進行科學劃分。既保證能夠調動地方政府工作積極性,又能夠保障中央政府巨集觀調控能力,做到財力和事權相匹配。

  二政府行政管理趨於法制化和多元化

  一是加強政府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設。首先,明確規定政府法定職責。在我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中,應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要求農民群眾履行超出其法定範圍的政策、政令。其次,明確政府權力。這是指政府行政機關行使的權力受到法律約束,即行政機關的權力受法律制約,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執行行政政令,對公民負責,承擔相應的行政、政治、法律和道德責任。再次,要求行政機關工作程式正當。使行政機關在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符合規定的步驟和方法。這就要求對政府行政機關行使權利的空間、過程、方式進行法律規定。最後是要求政府行政機關決策透明化。在新時代,傳統封閉的執行環境不符合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因此在農業行政管理中應當加強政府行政機關決策的透明化。涉及與農業有關的各種政策出臺前需經過充分研究,並聽取各團體尤其是農民的意見,保證政府決策的公正、公開性。且及時公開有關農業管理的資訊,使農業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瞭解最新農業發展動態。二是促進我國政府農業行政管理手段多元化發展。政府在履行其職能的過程中,會運用到多種手段支援農業發展,比如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等。法律手段在整個農業行政管理中佔據基礎地位。進行農業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設,能夠有效規避行政管理部門隨意性管理行為,減少部門間膜材,同時也有利於對農業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監督。經濟手段則是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中最重要的手段,涉及財政、稅收、保險等許多方面。在農業行政管理工作中,必須靈活運用各種手段,以提高政府行政機關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三成立大農業管理機構,實行大部制改革

  一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整合行政資源。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政府主要的經濟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實行巨集觀調控、社會服務以及市場監管。農業大部制改革應當符合這一趨勢,減少對市場主體的干預,強化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巨集觀調控職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二是營造良好的行政文化氛圍,改變原有陳舊、束縛的觀念。從我國國情出發構建帶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文化以豐富行政人員的認知。構建“以人為本”的行政觀念,表明實行大部制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人民,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不是為了實現某些人的個人利益而改革的。樹立“以人為本”的行政理念要求加強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明確政府是人民的服務機構,行政人員是人民的公僕。並強調政府義務和公民權利具有平等的地位。三是進行適時的利益補償,協調好部門內部關係。在消除大部制改革阻力的同時必須給予相關人員利益補償。比如在雙方達成貨幣補償協議後使分流人員離開原崗位。另外,大部制改革是將若干個職能相似的部門合併在一起。新成立的大農業管理機構成員可能還帶有原部門的行事作風特點,造成部門內部不和諧。不利於大部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加強行政文化創新外,還需加強部門內部的溝通和交流,以消除問題和矛盾。四是健全對大農業管理部門的監督機制。大部制改革將若干個部門合併在一起,其組建成的大農業管理機構擁有的權力變得更大,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保證其能夠合理合法的履行其職責。本文根據決策、執行、監督分離的原則,構建監督機制。在整體上,應由立法部門擔負對大農業管理部門的監督工作,就像美國農業部受國會中農業委員會監管一樣。另外,在大農業管理部門的內部建立決策、執行以及監督相分離的組織構架,並專門成立單獨的監督部門,對其進行實時監督管理。

  四加速農業電子政務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一是創新觀念,增強資訊網路意識。政府公務員尤其是管理者,應在認識上消除對電子商務的認識誤區。實行電子政務不是簡單的將政府政策變成電子格式上傳至網上,電子政務是實現政府業務流程整合,促進政府和公民互動的重要途徑。實行電子政務不僅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還能夠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是減輕政府壓力的一種方式。

  二是積極拓展電子政務融資渠道。建設電子政務需要大量資金,僅有政府提供資金是不夠的,政府農業電子政務部門應當積極探索資金來源。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尋找投資主體,拓寬投資渠道,引入市場機制,以緩解電子政務建設的壓力,保證電子政務能夠長遠發展。

  三是由政府統一進行規劃,加強資訊資源的整合。建設電子政務應當遵守總體統籌,分工協作的原則,強化政府指導、監督等工作,並由政府制定指導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建設規劃,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規範,重視資訊資源的真個好,消除各級政府間的資訊壟斷現象,將一些擬定開工建設的電子政務專案納入全國性電子政務規劃之中,將已經投入建設或者使用的電子政務逐漸過渡到相對統一的制度規範下,並建立統一的公共資訊分享平臺。四是政府部門工作應當兼顧政府效率和社會服務。在實行電子政務模式下,網路資訊科技等現代科技不僅能夠提高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水平,提高政府內部效率,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還能夠使社會公眾獲益。將辦公自動化技術、節餘成本用於社會服務,能夠有效降低社會公眾辦事成本,方便社會公眾快捷地獲得政府服務。如果政府部門只注重部門自身效率,沒有兼顧社會服務,社會公眾享受不到眾多益處,就會使電子政務變得沒有現實意義。因此,政府在進行電子政務建設的過程中,一定將注意將社會服務和工作效率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於民,使電子政務具有現實意義,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總而言之,為增強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應當既滿足農業發展方向,又符合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因此,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必須符合市場化發展方向的要求,進行政府機構調整、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權力配置改變,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使創新後的政府變成服務型政府,且政府和社會、市場間的關係極為明確。要加強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建設,依法對農業進行管理,明確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職能。並且,為順應農業的發展,要開展大部制改革,統籌管理農業發展的相關事務。另外,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利用網路資訊科技,開展電子政務,逐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節省行政管理經費支出,同時有利於民主化建設以及法制化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彥傑.美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分析與借鑑[J].世界農業,2015,10.

  [2]劉英傑,張凱.德國農業行政管理體系、調控手段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5,02.

  [3]王傳剛,來麗鋒.國外大部制改革對我國的啟示[J].人民論壇,2015,21.

  [4]劉景景.行政管理視角下的我國“三農”政策執行阻滯因素分析——基於山東省G縣調研[J].經濟研究參考,2015,37.

  [5]高國皇.中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歷程和發展戰略[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5.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