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論文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德育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影響,為應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德育應採取一系列的對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

  摘要: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產著生巨大的影響和衝擊,這就要求高校建立適合於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市場經濟對大學生德育產生了諸多負面的影響,為應對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德育應採取一系列的對策。

  關鍵詞:市場經濟;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影響;對策

  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使社會成員在感受物質文明提高的同時,原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又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市場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是普遍的,自然也會對學校產生影響。大學作為一個青年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特殊的過渡階段,其間大學生開始獨立地生活並嘗試接觸社會,這一階段對其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思想日漸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市場經濟最大的衝擊就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所產生的巨大影響,這就要求高校建立適合於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因此,在市場經濟這個思想價值多元化的體系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就成為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我國對於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應該說是很重視的,不僅有統一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還同時開設了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與素質,著力將學生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則主要體現為課程知識點的統一傳授模式,即教學模式和手段一體化。這一類似於專業課教學的模式實際上沿襲了傳統的德育模式,不僅不符合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大學德育帶來的新要求。作為主觀意識形態的範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形成往往具有個體性和自我選擇性的發展色彩。而這種要求全體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教育方法,在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許多缺憾和偏差:教師不問教學物件是否接受,脫離學生思想實際情況,掩蓋了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參差不齊,教學的刻板規定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1]如果繼續堅持理論知識的灌輸教育模式,並無法消除大學生在商品經濟大發展下的迷茫與困惑,反而導致了大學生對德育課程的漠視和反感,最終使高校德育流於形式而缺少實效。因此,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改進,特別是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力求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2]

  二、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衝擊和影響

  1.市場經濟帶來的消極價值觀

  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產生的直接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由於大學生的年齡和社會閱歷有限,使得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即青年學生的道德價值取向處於不穩定狀態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導致青年學生對成才的設計和期望是多視角、多方位的,使得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這個時候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往往對涉世不深、心理普遍不成熟的大學生具有更大的影響。其負面的消極影響不容忽視,比如,市場經濟的自發性特點和利益原則、等價交換原則的消極方面,使不少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出現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傾向和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利益、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鬥的“四重四輕”的消極價值觀。[3]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不少學生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日益滋長,很多不良的社會風氣在學校中蔓延。比如許多大學生在處理學習和勤工儉學問題時,往往形成掙錢第一、學習第二的錯誤認識,熱衷於兼職打工、做小生意賺錢,更有甚者從事一些非法的經營活動。如充當“槍手”、出售“考試答案”等行為。此外,經濟水平不等的學生之間相互攀比,往往使學生只重金錢而忘記內涵的重要,只重吃穿放鬆和忽視自身的修養。這些不良風氣都容易使青年學生忽視了大學是理論學習和自我完善的全面發展階段,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2.市場經濟造成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滯後性

  在市場經濟執行中,社會觀念的變化、知識的更新和資訊的接受,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來說幾乎是同步的。就大學生而言,由於受眾群體廣大,他們的社會接觸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遠比在校門內的教師要廣、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化,當大學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問題時,教師才被動地去進行教育。這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教師的說教顯得軟弱無力、針對性不強,更談不上“及時”甚至“超前”了,造成對在校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滯後的局面。

  3.市場經濟造成大學生忽視或輕視思想道德修養

  市場經濟下大學生的就業危機與競爭意識增強,成才意識驅使大學生開始按照社會的要求去塑造自己。當代大學生學習慾望強烈,學習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多樣化,顯現出較為濃厚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在此影響下學生更偏重專業課的學習,往往忽視道德素質修養,對於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應付考試合格和拿到學分。同時,大學生個人主體意識增強,不少青年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注重個人奮鬥,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學生普遍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僅取決於個人的學識、才能、機遇和人際關係,社會評價人的標準是財富的多少,因此與人的品德無關,出現了忽視或輕視思想道德修養的傾向。

  三、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應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所採取的對策

  第一,完善思想道德修養的課程建設。首先,思想道德課程教育要理論聯絡實際,要使教學內容緊扣時代。德育教師應關注社會時事,與時俱進,及時將社會熱點問題、重大社會思潮引入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深刻的理論剖析。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以便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理念,使得德育具有時效性。其次,應當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內容儘量結合學生專業實際,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4]實現德育的專業滲透,是為了強化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解決德育的實效性。而堅持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的結合,適當提供個別心理諮詢服務,解決學生在心理、社會、人生方面的障礙,則可以作為德育課程的補充。最後,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最重要和決定性的途徑還是社會實踐,因此學校應提供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接觸社會,現實的問題不斷促使他們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自覺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高度。

  第二,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德育理念。在市場經濟大趨勢下,大學生往往形成了學好專業知識、找個好工作的功利化思想,輕視甚至不屑於思想道德修養。並且許多高校不經意間也附和了這種意識,認為德育課只是可有可無的“豆芽科”。基於此種觀點,必須要糾正大學生的德育理念和高校重專業教學輕道德素質培養的痼疾。高校的教育雖然緊扣就業,但就業和培養專業技術人員並非高校的終極目的,大學最根本目的還在於培養有益於社會的人才,其本質是素質教育。並且在大學生年年擴招的國情下,就更不能以功利的思想看待大學的教育。大學教育作為專業知識學習和道德修養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個體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的素質培養階段。讓大學生認識到就業不僅是專業技能的競爭,更是主體人格品德和全面素質的一個長期競爭,德育對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長期發展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構建一個有利於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良好校園環境。高校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組織結構形態,其既受到外環境即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一個與外環境有較大差異的內環境。高校作為一個文化建設和素質培養的基地,應當構建一個有良好風氣的和諧校園,創造一個有利於大學生道德復興的外部環境。構建有利於大學生德育的良好校園環境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清理和截斷不良校園資訊的入侵途徑。其具體措施可為:採用網路技術遮蔽不良資訊網站;清理整頓校內出租書屋,禁止不良書刊進入校園;嚴厲打擊“槍手”、“考試答案”、“假文憑”等垃圾廣告;聯合有關部門清理整頓校園周邊的一些不良場所;等等。其次,構建校內正面資訊的宣傳體系,建立符合現實又切實可行的校內道德和行為規範體系,對不好的行為和現象形成道德上的壓力和制度上的強制力,對好的行為和現象進行宣傳和引導,使之能成為一種校內的道德和行為認同。再次,建立統一的社會實踐部門,統一指導學生外出兼職、經商活動,規範和管理校內的各種促銷、商演等各種商業活動。由專門的部門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規範化、有序化,這樣既能形成學生正確的社會實踐觀,又有利於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提高,還能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最後,強化高校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水準,規範教職員工的工作行為。高校作為青年學生走向職業生活的最後一站,大學教職員工的職業道德水準無疑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5]因此,對大學教職員工道德和行為的規範和提高,是建設良好校園環境的重要一環。

  作者單位:重慶醫科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關新.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中的個體教育研究[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42:197.

  [2]李生敏,席端平.淺談新時期高校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的創新[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3:94-95.

  [3]朱嘉浩.影響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的因素及對策[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108-110.

  [4]程凌.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9:40-41.

  [5]錢矛銳.市場競爭大趨勢下強化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市場,20073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