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研究論文

  在我國旅遊產業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旅遊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基於影響旅遊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關聯要素,對區域旅遊業與農業融合水平進行定量化測度是指導旅遊業與農業融合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指出了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北京市延慶縣作為首都五大生態涵養區之一,應堅持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的融合,堅持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並行。分析了延慶農業與生態旅遊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對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農業;生態旅遊;融合

  1 引言

  延慶縣作為首都五大生態涵養區之一,經濟與其他四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加快發展延慶經濟,應根據延慶經濟基礎,良好的生態旅遊資源及豐富的農業基礎,逐步縮小與其他生態涵養區的發展差距,謀劃發展特色經濟。

  2 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發展必要性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人口集聚增加,環境汙染問題逐漸嚴重起來,環境質量問題的下降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環境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生態建設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按照國務院最新批覆關於調整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北京市將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5區縣定位為“生態涵養髮展區”,山區是大自然給予北京的生態屏障,延慶縣在充分發揮農業與旅遊資源優勢情況下,在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要求下,調整農業種養結構,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傳統農業向景觀農業、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方向發展,實現一、三產業有機融合[1~3],延慶縣利用農村當地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通過當地農村生產、經營活動、農村節慶文化活動、當地風俗的體驗,為人們旅遊、休閒、娛樂、體驗提供場所,集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於一體,將農業與生態旅遊融合,給忙碌於城市中的人們一個親近自然的機會,一個休閒、體驗、放鬆的機會。這不但提高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而且對於新農村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可更快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

  3 延慶縣農業與生態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3.1良好的農業基礎條件

  延慶是京郊農業大縣,大面積耕地依然為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現代設施農業面積發展小,玉米是主要栽培作物,佔全縣耕地的74%,從而保持了大面積的田園風光。傳統作物名目繁多,除玉米外,還有穀子、黍子、糜子、高粱、甘薯、大豆、小豆等雜糧及蔬菜、花卉、藥材、油料等作物,這些作物自古以來就有種植,一直保持著傳統的種植模式和方式,具有悠遠的種植歷史和豐富的農業文化內涵。相比其他區縣,延慶縣豐富的農業資源為農業生態旅遊的融合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條件。延慶縣近年來對生態建設十分重視,利用農藥、化肥等加大控制農業面源汙染,使得全縣90%以上的耕地是一級土地,使得延慶縣可以大面積發展有機農業,既能夠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又能夠很好地滿足農業生態旅遊遊客在食用高階天然農產品上面的需求。

  3.2旅遊資源豐富

  在延慶約2000km2的土地上,6大景區30多個景點星羅棋佈。眾多的自然名勝和人文古蹟,為遊客休閒觀光度假提供了豐富的旅遊產品。

  3.3發展空間充裕

  縣域面積約佔全市面積的12.2%。農用地達1795km2,且型別多樣,其中,耕地面積近44萬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2.5畝,居各郊區縣之首,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倍,為一、二產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充裕的發展空間。

  3.4生態環境優良

  延慶縣生態系統多樣性非常豐富,近年來,通過綠色通道建設、農田林網建設及環村環城林網建設等,川區平原的綠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十五”時期相繼建成的夏都公園、媯水公園、三里河溼地公園、江水泉公園,使縣城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延慶縣所有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保護得非常好,基本保持了原始自然的基質,且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縣域內有百花山、喇叭溝門、霧靈山等12個國家和市縣級自然保護區,有150餘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豐富的林木及水域資源,近10年來全縣已經達到了72.5%的林木綠化率,以及超過85%的山區林木綠化率,形成了青山綠水、河流蜿蜒、景觀獨特、氣候宜人的環境。與此同時,延慶因平均海拔比北京市區高約500m,夏季的平均氣溫相對北京市區低3℃左右,被譽為“夏都”,是北京及周邊城市人避暑納涼的理想之地。空氣質量相對都市也優良不少,全年二級以上的天氣超過300d,多年來保持全市一流水平。

  4 延慶縣融合發展建議

  4.1拓展農業生活生態教育功能

  農業的生活功能是以其農村獨特的景觀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娛樂、休閒、購物等一種親近大自然體驗農家生活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延慶縣可利用景觀與農田接壤的地段建設各類生態公園、森林公園等,展示其良好的生活功能。農業生態功能即保護功能。農業作為綠色產業,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保育生態系統,涵養水源,減少環境汙染,調節氣候,增加生存環境舒適性等起大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自然旅遊資源豐富的景區,可將其中農田設計為景區的一部分,種植兼具景觀和經濟效益的農作物,既可起到大地景觀作用,又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收入,同時更好地發揮其生態功能。與此同時,延慶縣可利用農園中所種植的蔬菜、水果、特色花草,飼養的動物和與其配備的一系列設施,如農耕設施栽培、傳統農具展示等,進行櫥窗展示及農業科技示範、生態農業示範,傳授農業生態旅遊遊客農業知識,讓遊客在休閒享受的過程中既受到科普教育,又參與到採摘等體驗活動。為都市市民接觸農業、獲取農業知識提供場所和機會,還可在無形中保持和繼承農業和農村的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4.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品牌

  延慶縣可與報社、電視臺、網路等媒體合作,加大其宣傳力度,對延慶當地特色產業、綠色餐飲、農事體驗、採摘、節慶舉辦的活動等特色農業生態旅遊專案進行宣傳營銷,以提高其在北京及全國的知名度。

  4.3整合資源,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優化區域佈局

  農業生態旅遊資源的整合對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旅遊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特色農業景觀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第二,可以整合當地生產要素,形成生產及銷售於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既對生產成本有降低的作用,又對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第三,可以促進比較有優勢的農業生態旅遊產品向優勢產區匯攏,避免各地區間旅遊產品雷同度高及競爭過度。在整合資源的同時,延慶縣需再深度挖掘當地特色,特別突出其農村的綠色、天然、健康的環境,特色農業資源與生態旅遊相結合,把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相融合,促進工業加工企業對農副產品加工,把農業生產、建設,與觀光、休閒、度假、娛樂融為一體,策劃包裝旅遊節慶,打造精品農業休閒觀光園區,讓遊客充分體驗其農村生態旅遊的魅力,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農業生態旅遊產品,建立有競爭力的農業生態旅遊品牌形象。

  4.4加強培訓,互動互學,提升整體素質

  延慶縣應對當地農民、從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調動積極性,以加強其農業生態旅遊及食品衛生、服務禮儀、安全等各方面知識,農民與從業人員之間可相互學習,經常交流,引進外地優秀人才,提高整體素質。針對領導可進行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管理水平,並可通過考察、交流向較好的地方學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