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不僅能體現教師有效組織課堂教與學的活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為取得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以及全面關照每一個學生成長與學習發展的樂園,讓學生在一種自由氛圍之中接受文化。總之,有效的資訊科技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它是培養鮮活的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一、把握教材,精心備課,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還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資訊科技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二、仔細研究學生,搞好學情分析
        研究學生、瞭解學生是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是基於對學生的瞭解,好的構思和創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瞭解。因此,要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作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本人備課及實施所用。比如學生在資訊科技操作方面的基礎,有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礎,但有部分學生在之前很少接觸資訊科技課程,連基本的漢字輸入都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下來,都應該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做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對學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程序,就能適時進行質疑、追問,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深入領會資訊科技課堂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是促進學生髮展,也就是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幾個方面有機整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操作、學習方式單一、缺乏學生主動參與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呈現出興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給學生廣闊的參與空間,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問題,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四、大膽放手,激發創造,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程度
        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喜歡把每一個內容講得細細的,這種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四:1、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容易被動學習;2、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課堂氣氛不活躍,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難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書法中有飛白,那是意境;在繪畫中有虛有實,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在教學中也應該留有讓學生想象的空間,老師應大膽放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種手段鞏固知識,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資訊科技是一門必修課,所以我們必須高效利用課堂的45鍾。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提高資訊科技的課堂效率:
        1、少講多練。資訊科技課是一門集動手與動腦為一體的課程。在教學中也發現,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塗,講了一節課不如操作10分鐘。所以本人認為,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通過精心匯入,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後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後鞏固練習。其中,匯入和新授的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左右,留2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上機練習,最後5分鐘進行總結、評價,以達到熟練、提高、鞏固知識的目的。 
        2、運用多媒體課件鞏固知識。這種手段主要是針對一些知識性課程,這一類課程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微機的基礎理論知識,比如《資訊的應用與發展趨勢》、《計算機的工作原理》等,理論性較強。這些課程中知識的鞏固,如果採取一般的方法,是單調的,但可以做成課件,如隨堂測試、填空等練習形式,還有圖片進行匹配,既生動活潑又鞏固了知識,培養了學習興趣。 
        3、充分利用評價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在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我一般每個知識點都會設計成一個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小的任務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大的任務可以分小組協作完成。然後將學生們每個人的表現在班級學習網上給予肯定,對作品進行釋出,有優秀作品、進步作品、特色作品等。恰當地應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學生多方面主動學習的產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資訊科技,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