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備課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備課,是教師在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充分的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備課的好壞,直間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準備之課,這是科學而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準備充分越是能夠預設好,也越是能夠生成好。反之,越是倉促、草率、過於自信或不負責任,越是不能很好地預設和生成。因此,預設和生成都要從備課開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下充分備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充分解讀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是眾多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結晶,是服務於教學的靜止的文字。教師用教材教學時,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這靜止文字的服務功能呢?教師可以分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備課前首先認真解讀教材的意圖,瞭解教材編排了哪些知識點,弄清教材的知識結構,並理解前後知識點之間的關係,研究各知識點的呈現方式,然後開始備課時,給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以學為主,適當整合教材中的資源,與現實生活聯絡,努力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趣味性與價值性。
         第二步,備課時要深入鑽研教材,要將教材中的每個例題讀“透”,注重: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讓學生解答,結論讓學生歸納,儘量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
         讀例題,不只是要讀懂例題所承載的知識層面,更要讀出例題所承載的方法層面,讀“透”例題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的價值。

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知識形成的關鍵處,設計教案時才會明白:要在何處預留空白、讓學生自主探究,哪些問題應該讓學生提出,哪些疑難應該讓學生解答,哪些結論應該讓學生歸納,怎樣為學生的學習預留出想像、驗證、探究、討論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品質。
         第三步,備課時教師要認真解讀教材中的習題,努力將習題讀“活”,注意立足知識基礎,推陳出新,充分挖掘習題的發展功能,使練習的過程不再是機械演練的過程,而是智慧發展的過程。
         二、關注學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備課的根本是備學生,這在於學生是教師“教”的學習者。備課是教師為了協助和促進學生憑藉教材進行學習活動而展開的。對學生不瞭解就沒有備課權。備課前教師必須熟悉學生,並深入地瞭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分析文字,制定多維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思路,竟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到,為課堂生成奠定基礎。
         三、三維目標預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每堂課備課的時候我們都要制定教學目標。一節課,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沒有目標的教學是低效和不可思議的。因此,所謂預設,首先就是對教學目標的預設。
         我們對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預設的時候,往往只注重知識目標。知識目標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但不是唯一目標。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實現課程和教學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和教學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我們預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確定了一節課的三維目標後,在下面制定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三維目標的落實。
         給學生一滴水,教師不只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泉活水。在科學日益發達資訊化的今天,教師要不斷補充知識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東西。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交流合作,增加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用集體的智慧有效備課,使備課更好的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