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新的課程改革已進行了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裡,小學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課堂離學生越來越近了,離生活越來越近了,課堂越來越有生氣了。

  然而,在欣喜之餘,老師們也存在著許多的困惑,即有對教學的困惑,也有對改革的困惑。如何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保障課堂教學改革順利前行呢?概括起來說,即是保障有效、抓實基礎、注重運用、綜合發展。

  之抓實基礎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一直在迴避傳統教學中的“雙基”問題,好像只要一談到“雙基”就不是新課改了,把傳統教學中的“雙基”訓練與新課改對立起來。可以說這是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曲解,正是由於當前存在著不同層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誤讀,形成了一種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漂浮現象,不少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基本技能沒有形成。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不是對原有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它應是在保持傳統教學中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只有這樣,進行的改革才會有根,才會基礎,才能腳踏實地。

  因而,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不應忘記合作、探究的基礎,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那時的合作、探究只能成為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形式而已,更何況,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無法實現的。

  為此,今後的教學中,應把“雙基”訓練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有機的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雙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之注重運用

  加強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絡,是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係,應成為我們教學中關注的一個重點。

  原有的教材與生活實際也有聯絡,但相對來說,那種聯絡是間接,或很牽強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時,原有教材在知識運用時,大量出現的都是封閉式的練習內容,模式化的思維方式。這時的運用,與其說是運用,還不如說是在進行簡單化的訓練,它只單純地考慮到了如何達成數學學科學習的需要,沒有考慮到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絡,讓數學學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枯燥的運用,時間一長,不僅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也割裂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更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為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處理好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係。當前的很多學習內容都是從生活中尋找來的素材,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眼光,使他們從紛繁的生活現象中把握住數學內容。

  二是處理好封閉性與開放性的關係。通過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培養學生學會篩選、甄別、比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多樣化與最優化的關係。學生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多樣化與最優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組問題,我們應在鼓勵學生多樣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走上最優化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螺旋式的上升。

  之保障有效

  這裡所說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的有效性與學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容,應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簡單地說,就是你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要有教學效益,不能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諸如當前的情境教學、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應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採用,而不是為了追求這一形式而運用。

  因而,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2、學的有效性。

  我在黑板上帶領大家歸納、總結用小數表示的單、複名數之間的轉換特點,隨著總結的不斷深入,一些原本還有些模糊的學生,思維逐漸地清晰起來了,慢慢地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抓手。此時,我一眼掃去,發現“M”也很認真地在聽,在寫,還時不時地皺皺眉,從他的學習情勢上來看,他學的很認真,心想今天“M”或許掌握了一直沒有掌握的名數互化的內容了。

  可等到全班學生進行練習時,發現“M”的作業幾乎還都是錯的,並且,錯的內容就是剛剛大家討論過的錯例。

  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學習,不講話,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學習搞好呢?通過M這個例子,最起碼可以看出,所謂的專心聽講、不講話、守紀律,不一定能達到真正的有效學習。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學習是否有效,並不與這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現相關聯。只有當這種外面學習的表現是因為內在學習的動機的自然流露時,外在的表現才能顯現出學習狀態的某些特徵。那什麼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呢?

  一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裡所說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流露出來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作出來的,做作出來的積極性是被動的、應付式的,他不是學習者真實學習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發自於學習者內心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有效學習。

  二是實實在在地體驗學習過程。學習任何知識都需要學習者有一個全面、深入的體驗過程,學習者只有在實實在在地體驗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識形成的過程與脈絡,才能體味到學習的三味,才能把知識一點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點水式地學習的人,是很難把握所要學習知識的核心。

  三是掌握學習方法是學習的首要。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只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點對點的學習,而是藉助對某一個有代表性的學習內容的學習,以期達到對點所在面上所有內容的全面把握,這就是要求學習者不僅僅把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習重點,更要把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學習才能真正到學習的目的。

  之綜合發展

  從一些學生學習反饋情況來看,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如何關注學生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

  當前的教學中,更多的教師關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發展目標。可能很多人會說,我這沒有錯呀,但如果你站在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未免過於偏頗了。數學教學不應只關注到學生眼前一點發展,更要關注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需要。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教幾個知識點,讓學生會做題,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也就是要授“漁”,而不是授“魚”。

  因而,關注學生的發展,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學習方法,這不僅能提升現有的學習效果,也能為他將來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把關注學生短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確保學生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