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學針對性增強教學有效性

     很多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不關注學情,“目中無人”,缺乏教學針對性的表現,這使得他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制訂教學目標,進行課堂設計、課堂教學。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目標要針對學生狀態制訂和改變。
        新課程為了避免對初中歷史的簡單重複,採用專題體例編寫,編寫者預設學生已經掌握了初中的基本知識,實際上,很多學生並沒掌握。這一點,教學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十分注意。學生的學習特徵也不能只是簡單進行一般性的分析,應在平時的教學中留心觀察、訪談,注重反饋矯正。反饋矯正必須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讓反饋和矯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反饋切實成為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教學目標的設定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是動態的,因為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共同創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肯定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穫、新的思想超出、偏離或達不到教師預先設計的要求。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應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如果僅限於預設的目標,那教學勢必異化為演一出“教案劇”,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也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因此,必須充分重視生成性目標,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及時根據教學實際調整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的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的有機結合。
        第二,教學設計要針對學生實際粗線條、細琢磨。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上課前,一堂教學設計看起來很完美,但上起來卻大打折扣,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導致無法按原有的步驟進行,有時還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或者即使完成任務了,也是十分緊張,沒有給學生留下餘地去主動思考和自由探討,出現重點不突出、時間分配不合理等等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忽略了教學結構設計,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在靜態而且是按線性的順序進行的,而由於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我們的教學過程又是動態、立體地執行的,特別是在專題體例下,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多,時間跨度大,本來就不好把握,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重視教學結構的設計,如考慮教學過程的結構如何、各個要素能不能進行整合、如何合理地分配時間、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結構如何、如何科學分配學生的注意力、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有幾類、分別應怎樣處理以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解決主要問題等等,以便從總體上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控制。 
所以,教學設計時應強調教學思路上的整體把握,更多地考慮課堂實際,留有師生靈活的課堂操作和活動的空間,留有調整的空間。
      第三,課堂教學要針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有所教、有所不教。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就教學與發展問題提出:對於一節課,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學內容是屬於現有發展區的問題、是學生可以通過獨立學習掌握的,哪些教學內容是屬於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師幫助才能掌握的。教師所要教的是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部分。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也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他強調的也是教師要關注教學的“起點”,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處於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階段),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教師決不能自作多情、越俎代庖。當然,這時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教師的教學必須堅持“先學後教”的原則。而且,教師的教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的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當要求掌握的內容屬於“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教師的教學必須堅持“先教後學”的原則。但是教的著眼點是為了不教,學的著力點在於自主、獨立學習,因此,教師要致力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從而使學生慢慢地擺脫對教師教的依賴。許多優秀教師總結出了這樣的教學過程:教——扶——放。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學一定要鎖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但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學環節的安排等都影響著的生成。教師要想使師生之間的互動順暢,不僅在課前要認真分析學生知識層面上、解決問題水平上的“最近發展區”,更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學生思想的能力,積極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的“最近發展區”,要用心捕捉和篩選學生學習活動中反饋出來的、有利於學習者進一步學習建構的生動情境和鮮活的課程資源,及時調整教學行為、教學環節。特別是要堅持在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上,組織學生進行“再創造”式的探究性學習,教師要正確把握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巧點妙引,給足時間,讓學生深入探究,讓“最近發展區”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興奮點。
        綜上所述,現今如果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單位時間內切實發生變化、獲得進步和取得成績,並伴隨積極的學習體驗,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必須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制訂教學目標,進行課堂設計、課堂教學。只有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的放矢,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