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與創新素質的培養

     為了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如何創設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寬鬆舒暢的心境中自覺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形成技能,培養創新素質,我慎重選擇了“自主學習”這一教改實驗專案,實驗以來確有不少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荷蘭著名學者費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說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由學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覺探索,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即“自主學習”。它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成長,學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學生在學習中快捷高效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是一次學習上的革命!傳統教育教師教的活動掩蓋了學生學的活動,其典型表現是: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進行“死灌硬塞”,學生學習發展被牽著走,學生的學習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是被動的,不是學習主體的自主活動。即使將主動回答問題視為課堂上參與積極性的標誌,這種積極性相當程度上只是更多地體現在少數學生身上,這樣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個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積極心態調動原有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構建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自己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
        “自主學習”要讓學生多交流,教師也要參與學生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知範圍不斷擴大,從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交流可分為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這是全員參與的最好形式。當今是知識資訊經濟時代,特別需要人的自主探究創造開拓精神,獨立思考直接影響著學生今後能否成才的大事,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性活動的嚴重缺乏及學生在校自主性活動量的不足,遠遠滿足不了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誰學會了自主學習,誰就贏得了自主發展,就會獲得成功!
        二、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之一。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束縛了學生思維及個性的發展,自主創新教育主張發展寬容的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權威的維護者,應讓學生在平等的氣氛中發表和交流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想象,教師要成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激發者,培養者和欣賞者。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學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有極大的可塑性,隱藏著極大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消除偏見,創造適合學生參與和諧的課堂氣氛,同時必須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以平等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把學生看成共同探討問題的夥伴,允許學生思維“越軌”,給學生以思維發散時間,肯定學生的創造思維。
        其次要教導學生相互尊重,不以成績論優差。教師要積極避免有損學生自尊心的諷刺和挖苦,要理解和關心學生,注意運用激勵機制,想方設法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覺得“我能行”!要使學生堅信:學生間只有差異,沒有差生。 及時為學生提供智慧“火花”和“靈感”迸發的機會,使他們敢於表現自己,開動腦筋,積極發言,善於捕捉學生閃光點,揚長避短,激勵其發展成材;尊重學生個性,因勢利導,調動學生內在動力,觸動震撼學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變化。同時應注意感情的投入,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許,為學生營造有情、有趣、嚴肅、活潑的最佳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知識,在情感互動中接受教育,在關愛和鼓勵中大膽嘗試,在激勵中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在教師面前無拘無束,坦露心聲,進而逐漸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質,把“獨裁”的教學方法請出課堂,讓它不再有一席之地。 
      三、提高教學效益,重新確立“效率觀”。教育效果=教育質量×效率。《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質量是針對全體學生的教育質量。我國基礎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在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素質,“一花獨放不是春”,平等地接受基礎教育是我國法律賦於每個兒童、少年的權利。在評價教學質量時,往往只強調升學率或優秀率的高低,這是非常片面的,因為這種評價關注的只是一部分學生,導致有的教師為了保證自己班裡有幾個能夠升入重點學校,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數有希望的學生身上,對其他大部分學生則放任不管,教育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同時教育的理想目標在於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在於為社會培養各式各樣的人才,我們不應該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特點不同的學生髮展水平的高低,同樣也不應該離開對不同學生的具體影響籠統去談教育活動質量,只有適應了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才是高質量的教育。
        四、教師應由“劃一性”教學轉變為“個性發展”教學。沒有個性的教育必然是一個悲劇性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以共性至上,“劃一性”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扼殺了人的個性,100年前龔自珍就大聲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對標準化、程式化和非個性化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嚴厲批判。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明確要求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有識之士針對拘於“一格”,墨守“成法”,追求“劃一”來培養和選拔人才的狀況,不斷呼喚個性解放,但個性發展的觀念一直未能普遍確立起來,共性有餘而個性不足的狀況始終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劃一性”教學只強調共性,忽視了個性,用同一標準培養學生,用同一的目標、統一的速度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教育學生,用同一的試卷操作檢測學生,這是削足適履的教學方式,它使千差萬別的個體難以到自主發展,失去活力,所造就的是“千人一面”的群體。隨著學生心理水平的提高,教師要逐漸提高教學的開放度,不能“一刀切”,“鬍子眉毛一把抓”,常言道為:“十個手指有長短”“湖中花朵開不齊”,萊布尼茨也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擴大學生的自主權,學生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教師應避免干涉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新世紀需要的就是創造型人才,如果學生的自主選擇與參與能力上不去,其創造性就無從談起。自主性是創造性發揮的前提和基礎,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素質,激發學生自身的創造欲,促進創造力的開發,形成全民創新的氛圍,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學習社會化的需要,真正實現“人人需要創造,人人可以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