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走進每個孩子的世界

  清晨,巡視校園時,遇見一位家長,正站在教室外等老師。他說,孩子出了點狀況,約好了要和班主任、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並問我有沒有時間,待會也想和我談一談,我欣然允諾。
  上課鈴響後,這位家長來到校長室。他反映了最近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女兒琪,是一位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在班級擔任英語課代表,最近一段時間,英語作業經常不寫,或者很馬虎。這麼優秀的孩子,為什麼也會出現這種低階的問題行為?老師感到很吃驚,但也沒有問出什麼原因,便及時把情況反映給家長,希望家長與孩子溝通。家長與孩子進行了長時間的正式交流,孩子也說不出所以然。
  和這位家長聊了聊平時的家庭教育,瞭解到這是一位比較有主張的孩子,經常會有一些超出同年孩子的想法,平時各方面都很優秀,最近只是英語作業不做,其他學科以及各方面都很好。家長也告訴我,孩子有次在遊戲聊天時,不經意間與小夥伴談到:雖然,學習認真,成績很好,但苦惱的是,自己愛好的事情沒有時間去做。
  原來,她的英語很好,英語教師很喜歡她,她也很喜歡英語教師,其實她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英語。當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學習任務發生衝突時,她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於是就有了行為上的“變形”。很多孩子的學習,實際上是對成人、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一種被動的服從,一種被動的優秀。當孩子內心自我發展的需要與外在要求之間發生衝突時,就會有一種來自內心潛在的反抗,這種反抗會在無意之間流露,顯示出來的,往往是一種被掩蓋的難以理解的行為。
  真的很欣賞這個孩子,她長大了,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這是一種可貴的覺醒。作為教師、家長,我們覺察這種變化了嗎?我們怎麼去對待孩子的這種覺醒與矛盾?簡單的思想教育與灌輸顯然是無效的。還有眾多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他們只會一味的服從,以學業的優秀泯滅掩蓋了自己的天性;抑或,當這種覺醒與反抗偏離方向時,就會成為家長、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對這位睿智的家長,更是從心底由衷地敬佩,他並沒有拘泥於事情本身,他從孩子的表面行為,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理性的探尋並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也感謝這位睿智的家長,他很有策略的表達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提醒著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怎樣去看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孩子。
  這個事情,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逼著我再一次冷靜審視和思考我們的教育。孩子接受教育失敗或者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當。一個駕駛員,車開得東倒西歪,一不小心就撞了牆;同樣的車,有人卻能駕馭嫻熟,遊刃有餘。家長、教師就是駕駛員,學生就是車,撞牆並不是車的錯,學生出了問題,並不完全是學生的責任,更何況,車是機械,孩子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這位家長還講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國王,擁有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黃金打製的床,自己非常非常的喜歡,每次睡在這個床上,國王就非常的快樂、幸福。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國王找來許多不快樂的人,希望他們在這個床上躺一躺,也能變得快樂起來。為了使找來的人與金床匹配,個子高的,國王就把他的腿鋸斷,個子矮的,國王就讓人把他拉長。我們就是這個國王,這張金床就如我們理想中的教育,學生就是家長與老師眼中試圖改變的人,我們根據教育的理想讓孩子來適應教育,而不是讓教育來適應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教育,忽視或者說是壓抑了孩子自主發展的需求,而這種需要是潛在的。盆景是藝術,很好看,但並不是盆景自己願意這樣長,它經過人為的雕琢、捆綁、扭曲,才達到了藝術家眼光中期待的美。這是一種病態的美,遠不如山林中自然舒展的樹木那麼自由而多姿。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是教育的目標,個性發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才會五彩斑斕。
  我們的教育,忽視或者說是壓抑了孩子自主成長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巨大的。從教多年,我們是否真正懂得孩子,我們的教育,是否真正走進了孩子的世界?當我們給孩子規劃得越細時,孩子成長的空間就越小。教育,需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教育,需要敢於放手,讓孩子開他願開的花,結他願結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