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論文

  經典是人文精神的寶庫,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遺產,只有繼承傳統文化寶藏,才有可能發展民族文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初中階段國學經典教育

  摘要:國學能夠躋身於教育內容之中並形成國學熱的局面,積極有效推進國學教育的探索和實踐都不同程度地顯示出了積極效果,呈現出喜人局面,使更多人看到希望,增強了信心。

  關鍵詞:初中國學教育

  在大力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儘快將國學教育這種教育理念真正轉變為有效的實踐,是教育亟待研究解決的關鍵問題。

  由於功利主義的影響,人們對任何事情都習慣以"有用沒用"決定取捨,甚至有人發問:國學可以解決就業嗎?可以改變"世風日下"嗎?可以復興傳統文化嗎?對國學和國學教育產生疑慮。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利益誘發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重利輕義、奢侈浪費、爾虞我詐等應運而生,嚴重腐蝕著人們的思想和靈魂,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西方文化"熱"持續不斷,"拿來主義"盛行,國人尤其是青少年秉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日漸淡化,加上各方面誤導,他們隨波逐流,逐漸形成畸形學風,呈現為被外來文化"同化"的趨勢。青少年時期是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生活態度形成的關鍵時期,教育對他們的精神和人格塑造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但要有效推進國學教育改變當前現狀,依然問題多多,任重道遠。現在不少電影、電視劇傳播著一些被篡改和歪曲的歷史,如流行"帝王情結",禮讚"明君清官",傳播"權謀主義",與現代民主社會的理念完全相悖,甚至抑制了民族的理性精神、誠信觀念、科學態度和法制意識,對國人心理及人格塑造負面影響極大。目前,國學教育沒有相應的考試機制,國學教育亦面臨著沒有實用性的問題,社會上的各種考試幾乎都不用考國學,尤其是考高中、考大學用不上,因此有人認為佔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國學得不償失,出現學國學"無用論"。

  但是,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依據與合理性。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國學之所以能夠躋身於教育內容之中並形成國學熱的局面,其可行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需要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激勵教育人的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對人們倫理修養、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人格薰陶、習慣養成等各方面的培養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兒養性,蒙童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都要以人為鏡,以史為鑑。因此,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應當以國學為載體推進。我國傳統文化對人類生存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備受世界各國矚目,影響力越來越大。據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三字經》選入道德叢書,向世界推廣,目前在國外已經建立了40餘所孔子學院,把推廣漢語與傳播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世界範圍內的漢語學習熱潮就是一個明證,一些國家學漢語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中國文化形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展現在世介面前,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繼承和弘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2 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當今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即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了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重視綜合素質培養。素質教育與國學教育說到底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即做人的教育,二者具有一致性,是不可割裂的整體。實施素質教育不能脫離國學教育單獨存在,否則其內容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素質教育就會出現畸形甚至導致失敗。同樣,國學教育也不能脫離素質教育單獨存在,否則其方向會無所適從,內容也將無所取捨。

  3 加強道德建設的需求

  實施國學教育,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目的是更好地貫徹以德治國方略,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服務。實施國學教育適應了當下社會廣大民眾解決種種現實困惑的願望和渴求,為改變當今社會現狀提供了一劑良方。當今我們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嚴重失調,責任感淡薄,誠信度下降,道德滑坡,利己自私盛行,可以說,我國社會正處於一種新文化新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此,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用傳統倫理道德醫治社會弊端的主張。廣大民眾在困惑和焦灼之餘深切感受到一個樸素而深刻道理,即一個社會中,規範人的思想行為不能只用法律,更多還需要用"禮制"、用道德去規範。通過禮制確定個人對家庭、社會的責任與義務,維護家庭、社會和諧有序。在對當今教育的反思中,人們自然把提高國民素質的希望寄託在國學教育的傳承上,希望將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儘快改變目前社會的道德狀況。

  4 加快與世界接軌的需要

  我國加入"WT0",不但是中國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標誌,而且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全方位融合的轉折點。如何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時代和歷史大背景下,既共享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又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在教育上真正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的雙向建構,既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更是基礎教育的迫切任務。

  地區要和諧、地區要宜居需要硬體保障,也需要軟體支撐,軟體就是市民道德水平、文化底蘊、社會風氣、人文環境,這要靠地區人文精神的培育,教育不僅要培養青少年"物化"上的素質和能力,更要培養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精神和品質。"國學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源動力",我們要把國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家長和社會轉變教育觀念,影響社會風氣。

  書聲朗朗,開卷有益;文以載道,繼往開來。培育"四有新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光榮使命,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開展國學教育,是恢復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讓國學教育成為我區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成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成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要的助推器,使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使每一位孩子在千古美文的薰陶下,切實豐富人文素養,為幸福人生奠基。

  悠久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華夏先民的情感特徵,涵蓋了道德、倫理、哲學、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實踐經驗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文化基石。"背一部國學經典、讀一本國學參考書、聽一次國學講壇、參加一項國學實踐活動、寫一篇接受國學教育的心得",這"五個一"該成為國學教育的基本要求。還有靈活的課程教學方式,高水平的師資保障,完善的課程質量監控,才能讓古老的國學鮮活起來,讓經典豐富與精緻我們的生活。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人生幸福的根本。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植根於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使我們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

  參考文獻

  [1] 《中學教育心理學》

  [2] 《中國古典文學百部》54

  [3] 《唐詩三百首》

  [4] 《宋詞三百首》

  [5] 《論語》

  [6] 《道德經》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