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信用教育的誤區分析及解決措施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信用教育 信用管理體系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信用教育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之一。本文對大學生信用教育存在的誤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大學生的信用教育要加速個人信用立法建設、轉變觀念和提高全員信用意識、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引進專門信用管理教師,開設信用管理課程等措施。 
   
  當今社會,“懷疑一切”正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感正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去市場買肉買菜,我們會懷疑肉有沒有注水,菜有沒有抹過藥催熟,乾菜如蘑菇、木耳等有沒有被化學藥水泡過等等。生活中,大家之間互相扮演著害人者和被害人之間的雙重角色,因為缺少信用,人們都戴著面具生活,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生活可謂很累。 
  一、大學生信用教育的誤區 
  大學不是世外桃源,經濟生活中的不信任也會傳到校園,大學生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如助學貸款到期不還,信用卡透支卻不按時補齊,考試作弊,就業違約現象等等舉不勝舉。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就是由於在現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信用約束機制,而學生中也缺乏信用教育。在學生的信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誤區: 
  一在學校教育中,完全沒有信用管理方面的教育 
  自2000年以來,由於每年召開的“兩會”都有許多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的提案或提議,因而關心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有識之士曾多次呼籲開設信用管理專業,培養專業人士,2002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同意在中國的大學開始開設信用管理專業,上海財經大學首先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成為中國開辦信用管理專業的第一所大學。由於我國信用管理教育的滯後,國家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培養信用管理人才是大勢所趨。所以高校要提早著手,逐步建設,使學生接受信用管理方面的教育並且要逐步走向正規化,不能因為沒有得到批准而不去建設。 
  二信用教育只停留在道德層面 
  提及大學生的信用問題,我們自然與人的道德素質水平聯絡在一起,靠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形成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從而促進信用機制的建立,這無疑是正確的,但這只是停留在信用的道德層面,經濟層面的信用觀念同樣也不能忽視,法律層面也不能不重視。我們既要重視“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也要重視信用的法律觀、經濟觀的教育,使學生形成完整的信用觀。 
  三信用教育只由學生管理部門負責 
  信用教育是學校的大事,學校上下要一盤棋,而不要形成教務部門只負責組織教師上課,只注重教學的質量和與教學有關的事情,而學生的教育管理則是學生管理部門的事,與我無關。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出現兩層皮的現象,學生也容易出現錯覺,對學校的不同部門的教育職責出現不同的理解。我們要形成全員信用教育的觀念,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為培養人才這一目標共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