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文化論文範文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順應時代要求下做出的正確決策,是滿足公民文化需求,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的必然選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

  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普及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理念、為提高全民文化素質與實現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相應保障、滿足社會先進文化發展需求等作用[1]。但一直以來擁有眾多優勢的高校圖書館在構建社群文化體系過程中並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1高校圖書館的優勢

  1.1高校圖書館擁有其他圖書館無法比擬的文獻資訊資源優勢

  通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如今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數量巨大、種類齊全的紙質圖書與資料,還擁有光碟、各類資料庫等豐富的電子資料。這些文獻資料不僅專業性與權威性強,而且準確度與情報價值高,是其他圖書館遠無法比的。近年來,許多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訊資源遠遠超過了公共館,館藏文獻範圍廣泛、專業特色明顯、學術價值大。利用這些資源,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在社會服務上有所作為。

  1.2高校圖書館專業人才輩出

  高校圖書館擁有一批文化水平高、專業結構合理、學科能力強、素質好且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他們熟練掌握各種資訊的獲取方式,能夠對資訊進行高效的分析與處理。一些資深館員還具有超前的服務理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他們作為知識的導航員和資訊諮詢專家為向社會開展資訊資源服務與人員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1.3高校圖書館在技術裝置與基礎設施方面優勢明顯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僅許多高校新建了規模大、裝置與功能齊全的新圖書館,而且高校圖書館的自動化與網路化建設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推動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條件好的高校圖書館甚至還實現了跨區域、跨部門的資訊資源共享。

  1.4高校圖書館具有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和服務功能,科技優勢明顯

  在資訊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大多都擁有了強大的紙質、電子、網上資源以及現代化、功能全面的服務手段。高校圖書館已形成相對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在滿足本校師生需求的前提下,向基層民眾提供文獻外借、參考諮詢、定題查新、資訊檢索、文獻傳遞、教育培訓、館際互借、資訊推送、個人圖書館等多種形式的服務。

  2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式及其長效機制的建立

  2.1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式

  2.1.1努力構建新型圖書館聯盟。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合作與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社群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建立館際聯盟,這樣就可以將高校圖書館的資源、人才、技術等優勢,公共圖書館的行業領導、完善的服務網路等優勢,以及基層圖書館的地方特色文獻豐富、場地面積充裕等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既可以提高圖書館的綜合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又可以使圖書館能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文獻保障,同時共建共享文獻資訊資源還彌補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不足。當然,這種多方合作模式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的主導及協調作用,通過體制改革和立法保障讓各級各類圖書館能協調發展、資源共享、合作雙贏。

  2.1.2開展形式多樣的社群文化教育活動。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教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活動。如組建社群學習中心,對下崗工人進行再就業指導,同時為在崗人員提供繼續學習與培訓的場所;舉辦各種展覽、專題講座和專業培訓班;組織家庭文化主題活動,積極協助社群策劃、組織各種文化藝術比賽活動等。這樣既可以陶冶基層居民的藝術情操,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為基層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2.1.3轉變觀念,強化並提升高校圖書館服務基層的意識與能力。高校圖書館要以開放性的辦館新思維取代傳統的封閉式辦館思想,要樹立主動服務和大膽進取的觀念,要積極擴充套件服務內容、轉變服務方式。高校圖書館的館藏結構應根據區域內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讀者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同時,高校圖書館在自身資源建設中要特別關注當前區域經濟建設中的熱點、重點問題,補充一些基層需求迫切的圖書,如農業科技資訊、市場營銷、醫療衛生、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圖書,及時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在服務方式上,高校圖書館要加大創新力度,採取網路資源線上共享、異地借還、代借代查、送服務上門、志願者服務、專家諮詢、地方特色文獻資料庫開發等多種服務方式,更好地為基層民眾服務。

  2.1.4發揮各自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特色服務。各個高校圖書館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要緊密結合地方特色與自身條件,力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館藏文獻體系和各種資料庫;要以滿足多層次使用者的個體化需求為導向,開發具備多樣化載體形式與有效檢索功能的資料庫和文獻資料;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積極主動為資訊找使用者,做到凡基層居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高校圖書館都能在自身能力範圍內提供高效的資訊服務。

  2.1.5提升網路化水平,積極開展社群個性化服務。網路化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開展基礎圖書館服務必然要面對的課題。現如今,先進的網路、通訊、計算機技術為圖書館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不受時空限制性以及以使用者為中心開展個性化服務創造了條件。高校圖書館具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可以幫助城市社群和農村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高速資源共享網路,這樣廣大基層使用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豐富的圖書館資源。通過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網路的溝通互聯,可以打造真正的區域圖書館事業服務網,同時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電視、廣播等打造智慧快捷的服務終端,這樣就可以既挖掘基層潛藏著的豐富的特色資源,又將圖書館服務的觸角伸入到基層的各個方面與角落,形成高效便捷的基層圖書館服務網路體系。

  2.2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的建立

  2.2.1建立規範合作與資源共享的長效機制。我們要積極利用高校圖書館的豐富資源優勢來加強與社群圖書館、農家書屋等機構的互動,實現資源共享。社群圖書館、農家書屋作為直接面向廣大基層群眾的圖書借閱場所,具有便利的場地優勢,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將其作為自身的一個服務平臺,通過文獻、網路資訊服務、技術指導等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資訊,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基層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高校圖書館應該長期與當地農業主管部門、文化部門及教育部門合作,積極爭取與各級公共圖書館及相關文化部門構建服務聯盟,積極創新服務方式,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建立規範的長效合作機制來保障支援基層活動持續地開展下去。

  2.2.2建立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作為我國的最基層圖書館,社群圖書館、農家書屋的管理與性質同高校圖書館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我們可以借鑑高校圖書館相關的管理制度以及資源組織對它們進行管理與建設。高校圖書館也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圖書管理的相關優勢幫助它們建立正規的圖書館管理模式。①利用自己的人才隊伍優勢。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以派遣專業對口、素質高的管理人才到基層對社群圖書館、農家書屋的管理員開展專業的業務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其還可以定期組織人員到對口幫扶點對基層圖書館管理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以及專業化、規範化的管理能力[2]。②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自己的管理和制度優勢,聯合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基層政府組織、基層圖書館工作人員,共同建立起定期的全方位評估和監督機制,這種常態的評估監督機制對確保基層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2.2.3建立志願者服務的長效機制。志願者服務是當今各高校服務地方與社會的最常見方式之一。通過這一機制不僅可以加強高校與基層社會的聯絡與溝通,提高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深入社會促進高校自身的發展。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技術優勢,通過與地方公共圖書館及其他文化機構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積極深入社群和基層,以多種形式為廣大基層民眾提供連續而持久的志願者服務。高校圖書館可以組織本校專家、學者、大學生為基層民眾開展免費的資訊利用專題講座以及其他專業性、科普性、文化性的講座;可以組織讀書會、藝術展覽、科普展覽、歌舞表演、詩歌朗誦會等各種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以更好地滿足基層民眾的文化需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3]。

  2.2.4建立資源投入的長效機制。高校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理應在為本校教學與科研服務的基礎上,努力延伸服務範圍、創新服務方式,積極發揮社會服務職能。高校圖書館在工作中要堅持主動性、針對性、公益性原則,通過服務向基層延伸、與公共圖書館整合、與各型別文化機構聯合等方式,努力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相關研究論證對政府做出正確決策提供建議。如:呼籲政府建立投資保障機制,將社群與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加大對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文化活動的投入。

  2.2.5建立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多位一體、動態調整與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基層圖書館等文化機構都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充分發揮它們的優勢與特色,就可以達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效果。高校圖書館支援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採取文化科技下鄉、專家諮詢、現場指導培訓、幹部到基層掛職鍛鍊、中醫藥進基層、大學志願者“三下鄉”活動、網路遠端服務等方式對基層開展全方位服務,依託現已存在的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黨員遠端教育中心、縣級流動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影視“村村通”等資源構建基層綜合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並根據時勢和發展環境的變遷適時調整相關措施,讓廣大基層民眾可以就近、免費、便捷、無障礙、均等地享受知識資訊服務,將促進基層文化發展與提升基層經濟實力結合起來,使基層“兩個文明”建設協調可持續發展。

  3高校圖書館參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在認清高校圖書館服務現狀和能力的基礎上建立切實可行的研究體系,從多學科角度積極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科學規劃高校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式與途徑,力爭做到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從而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應[4]。同時,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應按公民知識層次水平、行業、居住地點的不同,以多種方式分別開展相應的服務,加快融入公共服務領域步伐。其次,必須始終將“以人為本”、發揮自身優勢的理念貫穿於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始終將如何更好地為高校師生和廣大民眾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只有這樣工作才會真正變得有意義。一方面,積極參與建立以市縣圖書館、鄉鎮圖書館、農家書屋、社群圖書館以及圖書館流動車為縱線,以企業、學校、部門等其他系統圖書館為橫線的有形圖書館網路;另一方面,要與相關部門合作利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雲端計算以及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立以現代通訊技術為手段,以網際網路、有線電視網為依託的覆蓋城鄉高效的文化資訊資源共建共享的無形網。[5]依託這種有形和無形網路的建設,實現圖書館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將圖書館的資源和文化服務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再次,要處理好為本校師生服務和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關係。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教輔部門,它的首要任務是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保證學校教學和科研的正常執行是它的工作重點。高校圖書館人在參與社群、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有清醒的認識,絕對不能捨本逐末。當然,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參與基層文化建設,也是它的重要任務。另外,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必然會在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常規工作之外增加工作量,在經費投入、人員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產生新的矛盾,這就要求圖書館分清主次矛盾和輕重緩急,權衡利弊,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達到內外雙贏。最後,要在為基層民眾提供資訊資源時做到發展基層特色文化、加強文化創新與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統一。高校圖書館提供給基層民眾使用的一些電子資料存在版權問題,如光碟資料的複製、電子資源閱讀和下載等就需要遵守相關智慧財產權法律與協議。高校圖書館參與開發基層的特色文化資源時也要特別注意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6]。

  4結語

  今天的高校圖書館已不僅僅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傳統圖書館,而是一個多功能的知識傳播與文化交流中心、社會教育中心、資訊儲存和利用中心。高校圖書館作為國家教育機構的重要部門,理應發揮自身的各種優勢,走進基層、走進社群,為基層民眾服務,以服務基層為己任,在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推進科技進步、構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既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圖書館增強自身發展能力、履行自身社會使命的要求。

  篇二

  《 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培育機制探究 》

  一、檔案館正規化變遷

  檔案館正規化體現的是一種價值理念,是包含檔案館自身屬性定義、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整體。自新中國成立國家檔案館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變化,從屬性定位、管理模式到功能定位等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遷。隨著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開展,在國家各類巨集觀政策檔案的表述中,已經將檔案館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並列為公共文化機構,肯定了其公共服務的屬性;檔案館自身的管理模式則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型,即由主要為國家黨政機關提供利用服務的國家檔案館轉變為更加“開放”、“親民”的公共檔案館;檔案館的社會功能也由行政保管服務佔主體轉向為文化服務佔主體,從檔案館的選址、檔案建築的設計到檔案館的結構佈局、活動設定都體現了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主導理念。從檔案館的屬性定位、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上都體現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理念,公共文化服務成為當前檔案館管理主流正規化。

  二、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的培育

  1.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的政府培育———基於政府責任的視角。

  政府責任理念主張,公共行政官員即便是在涉及複雜價值判斷和重疊規範的情況下,也能夠並且應該為了公共利益而為公民服務,將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為引導者、服務員和使者。也就是說,政府部門不僅要充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角色,還要充當公共服務和產品提供過程中的協調者、調解者甚至是仲裁者的角色。政府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培育一個有利於檔案館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空間。

  1適時進行檔案館體制改革。隨著2005年以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切切實實地走進了百姓生活,成為公眾文化休閒的重要活動場所,而檔案館自身雖然也做了諸多努力,但其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依然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局館合一”的管理體制的弊端。因此,變革檔案管理體制,正確劃分檔案局、檔案館的隸屬關係,使其在各自上級部門的領導下,有效發揮檔案局的行政管理監督職能,充分實現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是政府在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培育中首當其衝的責任。

  2合理進行檔案館網規劃。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保障檔案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全民共享,就必須在檔案館網層級設計、檔案館選址、檔案建築風格、檔案服務等方面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引導。政府在進行規劃引導時,既要力爭檔案館網層級合理,保證檔案文化服務實現全民普惠和共享,又要確保檔案部門結構平衡,使綜合檔案館與專門檔案館比例協調,實體檔案館與數字檔案館均衡發展,公共檔案館與其他公共文化機構齊頭並進。

  3適當進行相關政策傾斜。公共文化服務這一檔案工作的宗旨不僅要體現在政府工作的報告規劃、方針路線中,更應該體現在檔案部門的法律法規條文中,使公共文化服務在法律的框架內有序開展。同時,檔案文獻的有效保護、館藏檔案的數字化利用、新型檔案館的建設等,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資金投入,只有爭取到更多的財政支援,才能保證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順利開展。檔案部門可以藉助各級財政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契機,為檔案館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援。

  4穩步建立服務競爭機制。檔案館因其保管的文獻資源的原始性和證據性,導致其所創造加工的文化產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務具有壟斷性特徵,因此缺少了通過改善館藏和服務而爭取目標群體的競爭意識,這一點是其與其他文化機構的本質區別。要想抑制這種資訊資源壟斷性所帶來的弊端,政府應該逐步建立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競爭機制。第一,通過私人檔案館建設提升資源競爭意識。國家應當鼓勵私人收藏檔案資料,鼓勵有條件的個人建立私人檔案館。第二,通過專門檔案館建設提升服務競爭意識。很多時候,檔案館缺乏的不是館藏資源,而是針對使用者需求的服務。檔案館需要這種主動服務、定題服務的競爭意識。第三,以相關文化服務場館為參照,營造部門競爭機制。國家應當通過授予榮譽稱號和加大投入的方法扶持和獎勵社會效益發揮良好的文化服務機構,形成同類部門之間的橫向競爭甚至不同部門之間的交叉競爭。

  2.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的組織培育———基於機構責任的視角。

  機構責任即指檔案館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培育中應當承擔的義務,它是正規化培育的主體和核心。對組織的發展和進步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組織文化,因為它涉及組織的價值觀、行為方式以及發展方向。檔案館自身可以通過培育先進理念來塑造組織文化,實現組織層面的文化自覺。

  1培育公共服務理念。美國國家檔案館前任館長溫斯坦這樣說:公共服務是我們的核心使命;為每一位公民、為所有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為總統、國會以及法院提供檔案服務,是我們的工作重心。我國檔案館也應該由國家模式、政府模式逐漸過渡到社會模式,將提供服務的物件擴大到全體公民,以保障全體公民文化權利作為基點,提供滿足公眾需求的文化服務。公共服務理念要求檔案館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因時因事因地制宜,開發公眾亟需的檔案產品和服務;要求檔案館以使用者參與為目標,擴大其公眾影響力,實現檔案文化成果的社會共享和創造;要求檔案館以使用者滿意為追求,重視對服務效果的追蹤和反饋,及時調整服務手段。

  2培育拓延理念。早在2006年,我國就有學者提出“拓延服務”[1]229的概念,英文對應詞為“outreach”,它包含了外展、推廣、外聯、延伸服務等含義,內涵要比我國常用的“檔案宣傳”豐富得多。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檔案館制訂相應的公共政策和計劃,專門設定公共關係部門或官員,採取多種措施和手段,以幫助公民瞭解檔案與自身的關係,實現檔案拓延。[2]15首先,檔案拓延服務要關注基層。基層檔案工作基礎設施薄弱,服務手段相對落後,檔案意識亟待提高,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之際,檔案服務應該向縣鄉、社群、家庭深入拓展。其次,檔案拓延要針對目標群體。對於政府部門,重在展示檔案對於民主執政、順利決策的重大意義;對於公共機構和組織,重在宣傳檔案對於記錄社會生活、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對於學者和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保?卦誄?嫉蛋付雜詒4?a href='//' target='_blank'>歷史、研究創新的價值;對於教育部門,重在表明檔案對於愛國主義、傳統文化的普及意義;對於普通公眾,重在引導檔案對於民生權益、行政監督的保護作用。最後,檔案拓延要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在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的今天,檔案館要追隨時代發展,抓住電子政務建設的大好時機,充分利用傳統媒體之外的網路、微博、移動終端等推送資訊,提供服務。

  3培育協同合作理念。檔案館同其他機構協同合作能夠促進部門資源的共享,發揮不同部門的服務優勢,取長補短,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首先,開展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專業檔案館的合作。可以彌補館藏資源不足,充實服務內容;可以提供異地檔案證明,節約使用者的時間經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可以學習經驗,增進交流,促進我國檔案事業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其次,開展與不同文化機構的跨部門合作。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保管著類似的館藏資料,作為公共文化機構,都承擔著儲存歷史記憶、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都能夠為來館者提供教育、體驗和休閒服務,而三者的服務方式和手段也有諸多相同之處,在館藏資源大量數字化的現實下,三者的協同合作愈發必要和可能。最後,開展同不同性質組織的跨行業合作,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檔案館同企業合作可以根據企業業務特點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檔案服務,推動企業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經濟收益;同高校合作可以挖掘檔案資訊資源,實現科研創新,拓展教育功能;同傳媒合作,既可以積累媒體檔案資源,又可以借力媒體實現檔案服務宣傳,實現雙贏。

  4培育均等理念。新公共服務理念倡導的是共享式治理,公共文化成果由全體公民共享和使用,也就是不論身份地位年齡職業,文化機構都應該提供無差別的服務。沒有任何人可以享受特權,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遭到歧視。在這個方面,圖書館可以作為檔案館的典範。圖書館最大限度地關注到讀者當中的弱勢群體,設定視障閱覽室、兒童閱覽室,開展農家書屋,照顧低學歷群體的需求,體現出了文化機構的人文關懷和普惠均等。

  3.檔案館公共文化服務正規化的社會培育———基於公民責任的視角。

  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公民資格,公民的社會身份,強調社會責任,倡導以公民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對於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檔案館來說,全體公民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來維護公共利益。社會力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構築有利於檔案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生態。

  1發展檔案中介機構。美國著名檔案專家邁克爾•庫克曾言:“並不是每一個產生檔案的組織都能夠為檔案的管理提供恰當的服務;因此,如果有檔案館存在並且能利用的話,那就必須從外面獲得檔案工作者的服務。以後也將一直會這樣,對非國家檔案館來說,如果確立公開提供檔案服務的形式,願意並且能夠為那些不能或不願自行管理的個人或機構管理檔案,那就尤其是一種貢獻。”在我國檔案中介機構主要是指依靠社會力量興辦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為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全方位檔案服務的機構。隨著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選擇檔案中介機構服務,其服務品質和效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檔案部門的整體服務形象。規範、公正、守信的檔案中介機構可以成為檔案館服務的有益補充,成為檔案事業發展的“助推器”。將實力雄厚、資質優良的檔案中介機構進行整合,實現規範化管理,將能夠提升檔案業務外包服務的規模化經營力度。

  2推動行業協會自律。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程序的深入,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再簡單地管理檔案工作了,將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務逐步轉移和委託給行業協會這樣的組織是大勢所趨。檔案行業協會通常由社會力量發起,能夠團結廣大會員,推動行業自律,能夠促進溝通、維護權益,最終提升檔案服務的品質。

  3壯大檔案志願者隊伍。志願者服務是一項立足社會,關心國家,關注公民的公益事業。作為公益文化事業機構的檔案館,要更多吸納社會公眾的力量,建設志願服務群體,充實檔案服務。而社會公眾在享受社會文化成果的同時,也有義務通過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對於檔案部門來說,大學生群體、社群工作人員、退休人員可以積極參與志願服務,進行檔案服務的宣傳、檔案法規的科普、檔案利用的指導、家庭檔案的交流等。

  篇三

  《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 》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以政府組織、引導、投入為主,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輔,以非營利性為目的,提高農村社會文明、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廣大農村人口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障農村人口充分享受社會進步發展的權力。建立並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維護社會和諧、健康、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實現中國夢、強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脫離資金的支援將無法發展。近年來,國家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但仍無法滿足農村文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鄉鎮財政底子薄、收入少,難以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使本來就遠遠落後於城市的農村文化事業更加顯現出明顯的滯後現狀。導致農民生產生活之餘無所事事,滋生了一些不良現象,如黃、賭、毒及封建迷信活動,不僅嚴重危害著參與者的身心健康,更極大地威脅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阻礙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

  2.2基礎設施的滯後。

  發展資金的不足,造成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缺乏與滯後,而且對於現有的一些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也因時間久遠、缺少管護與維修,難以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務。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地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發展,但仍存在著基礎設施不足、裝置老化、設施陳舊等現象。有的地區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活動室、文化站,不僅沒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有線聯網、數字衛星接收等現代網路技術仍未完全普及,缺少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場所,圖書室缺少書籍來源,存在著“有室無書”現象,有的地區放映室形同虛設,缺少有組織有意義的文體活動,不僅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業餘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嚴重阻礙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

  2.3人員素質偏低,隊伍不穩定。

  因多種因素造成了農村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年齡偏大、觀念保守、文化水平較低,對農村公共文化工作重視不夠。同時,有的鄉鎮因缺少編制,多由外招人員來負責文化站工作,但因工資待遇不高,難以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導致其流動性很大,存在著工作不盡心、不努力,應付了事等現象,使農村公共文化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另外,多數學歷較高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文化由於缺乏認識及重視,面臨著後繼無人,失傳、消失的危險。

  3應對措施

  3.1要加大投入力度。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援,還需要各級相關部門的支援,更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吸納社會各界資金,鼓勵各界有識之士投入到該體系的建設中,為農村社會的發展出力獻策。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人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使人們真正意識到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作支撐,必須要有文明作基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農民群眾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的認識與積極性,降低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成本,使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融入到農民群眾的業餘生活中,融入到農村社會的發展中,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健康、良好的發展。

  3.2要加強農村社會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要有計劃、有步驟的進一步加強各村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對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點、地方特色、獨特民族氣息的文化活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及特點,因地制宜,改建和擴充套件各文化站的功能,形成融宣傳教育、科學普及、文化娛樂、資訊服務、體育活動等綜合性的文化活動綜合服務中心。定期舉辦一些積極向上、健康文明、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文化活動,使農民群眾遠離黃、賭、毒、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行為,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良好的發展。

  3.3要不斷提高人員素質。

  要合理扭轉農村地區缺少專職、專業的文化工作人員,切實提高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吸引具有高素質的專職人才。農村地區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多是退休的文藝工作者,多數不具備公共文化活動組織能力、策劃能力、管理能力,導致一些地方無法有效開展、舉辦公共文化活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並阻礙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並安排好基層人員結構,提高工資待遇,吸引有文化、有素質、甘願服務於農村社會發展的年輕人,充分調動農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定期定時、有計劃的組織村鎮公共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學習,逐步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成效,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滿足農民生活、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建立並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使城鄉居民共享社會進步發展的成果,促進全社會共同繁榮、文明發展。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以政府組織、引導、投入為主,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輔,以非營利性為目的,提高農村社會文明、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廣大農村人口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保障農村人口充分享受社會進步發展的權力。建立並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維護社會和諧、健康、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對實現中國夢、強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脫離資金的支援將無法發展。近年來,國家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但仍無法滿足農村文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鄉鎮財政底子薄、收入少,難以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使本來就遠遠落後於城市的農村文化事業更加顯現出明顯的滯後現狀。導致農民生產生活之餘無所事事,滋生了一些不良現象,如黃、賭、毒及封建迷信活動,不僅嚴重危害著參與者的身心健康,更極大地威脅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阻礙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

  2.2基礎設施的滯後。

  發展資金的不足,造成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缺乏與滯後,而且對於現有的一些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也因時間久遠、缺少管護與維修,難以為農民群眾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務。隨著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地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發展,但仍存在著基礎設施不足、裝置老化、設施陳舊等現象。有的地區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活動室、文化站,不僅沒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有線聯網、數字衛星接收等現代網路技術仍未完全普及,缺少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場所,圖書室缺少書籍來源,存在著“有室無書”現象,有的地區放映室形同虛設,缺少有組織有意義的文體活動,不僅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業餘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嚴重阻礙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

  2.3人員素質偏低,隊伍不穩定。

  因多種因素造成了農村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年齡偏大、觀念保守、文化水平較低,對農村公共文化工作重視不夠。同時,有的鄉鎮因缺少編制,多由外招人員來負責文化站工作,但因工資待遇不高,難以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導致其流動性很大,存在著工作不盡心、不努力,應付了事等現象,使農村公共文化活動難以有效開展。另外,多數學歷較高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點的文化由於缺乏認識及重視,面臨著後繼無人,失傳、消失的危險。

  3應對措施

  3.1要加大投入力度。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援,還需要各級相關部門的支援,更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吸納社會各界資金,鼓勵各界有識之士投入到該體系的建設中,為農村社會的發展出力獻策。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人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使人們真正意識到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要有文化作支撐,必須要有文明作基礎。提高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高農民群眾參加各類文化活動的認識與積極性,降低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成本,使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融入到農民群眾的業餘生活中,融入到農村社會的發展中,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健康、良好的發展。

  3.2要加強農村社會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要有計劃、有步驟的進一步加強各村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對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點、地方特色、獨特民族氣息的文化活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及特點,因地制宜,改建和擴充套件各文化站的功能,形成融宣傳教育、科學普及、文化娛樂、資訊服務、體育活動等綜合性的文化活動綜合服務中心。定期舉辦一些積極向上、健康文明、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文化活動,使農民群眾遠離黃、賭、毒、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的行為,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良好的發展。

  3.3要不斷提高人員素質。

  要合理扭轉農村地區缺少專職、專業的文化工作人員,切實提高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吸引具有高素質的專職人才。農村地區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多是退休的文藝工作者,多數不具備公共文化活動組織能力、策劃能力、管理能力,導致一些地方無法有效開展、舉辦公共文化活動,一定程度上影響並阻礙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調整並安排好基層人員結構,提高工資待遇,吸引有文化、有素質、甘願服務於農村社會發展的年輕人,充分調動農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定期定時、有計劃的組織村鎮公共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學習,逐步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適應當前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成效,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持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滿足農民生活、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建立並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縮小城鄉間的差距,使城鄉居民共享社會進步發展的成果,促進全社會共同繁榮、文明發展。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