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礎教育比較論文

  中國和美國的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從而導致學校與家庭教育各有千秋,我們需要深刻了解中美基礎教育的差異,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的學校基礎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美基礎教育差異面面觀》

  摘要:中國和美國的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從而導致學校與家庭教育各有千秋,我們需要深刻了解中美教育的差異,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的學校教育。

  關鍵詞:中美學校;教學差異;基礎教育;比較

  當下,對我國基礎教育的評論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基礎教育,合理借鑑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真正使我們的教育與國際接軌,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畢業後,我在一所私人學校做助教。老闆是美國人。全校共有來自19個不同國家與地區3歲至18歲的外籍子女,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語言。學校大部分的教師是從美國聘請,全校實行美式教育。日常工作中,我時常拿美式教育和中國教育作比較。我逐漸認識到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在管理體制、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學效果也各有優劣。

  一、培養目標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德育目標就貫穿著“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精神。1978年,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促使學校德育目標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轉變,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的德育“四有”目標,對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和任務提出了三大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習慣。中國學校德育就是要使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而培養“道德上成熟的人”則是美國的道德追求和學校德育教育努力的方向。“道德上成熟的人”是指: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價值,相互誠實,相互平等;關心他人的幸福,關心國家,尋求社會公正,助人為樂;把個人興趣融於社會職責之中,參加社會活動,完成社會賦予的合理的工作,自我控制,積極勤奮,文明禮貌,履行諾言;為人正直,堅持捍衛道德原則,具有道德勇氣,能為大局達成和解,有責任感;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考慮行為後果,關心社會和世界的重大問題;力求以和平方式解決衝突,和平解決個人與社會的衝突,避免身體和言語的侵犯,傾聽他人意見,為和平而工作。

  由於社會基本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美兩國德育目標的性質也不相同。中國的德育目標具有強調集體主義思想意識的社會主義性質,而美國德育目標具有強調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性質。儘管兩國德育目標的性質和表述方式不一,但都要求把學生培養成愛國愛家、遵紀守法、道德高尚的獨立的人。這一共性反映出在經濟發展、社會開放的今日世界中,人類德育價值觀共同的發展趨勢。

  二、家庭教育

  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高學歷的才子,將來有個好職業,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生能順境度過。因此,為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學生一切“讀書”以外的活動被大多數家長無情地扼殺。在家裡,孩子只用在書桌前學習,其他的家務一律不許插手,更別說看電視看電影看小說。家長幫助孩子打理一切,使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僅僅只是為了讓學生不浪費一分一秒地讀書。並且在中國,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所以父母以及老人們對孩子更是寵愛有佳。甚至在中國的學校門口常常看見的畫面是:彎腰駝背步履蹣跚的爺爺奶奶們為活蹦亂跳朝氣蓬勃的孫兒孫女背書包、提手袋。光看這一點,就知道中國的家庭對子女的百般疼愛。但實際上,中國的家長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性格、社會適應能力、公民意識等。現在很多中國大學生不會自己洗衣服、做飯,離不開家。家長認為,孩子不用學會自己削蘋果,只需要拿到高文憑,賺大錢,將來買蘋果回報父母。我國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個人養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子女教育,在無微不至的父母愛憐中隱含著較為濃厚的“投桃報李”的私情,把家庭教育目的功利化。由此說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遠勝於美國。

  而在美國,生產力先進,商品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生存壓力小,所以美國人擇業觀開放,職業選擇面寬。美國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生存,職業是不分貴賤的。所以,美國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人。美國的孩子從小就獨自睡覺,在幼兒園自己的書包自己背,尿溼的褲子自己換,在小學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間,在中學自己賺自己的零花錢,而到了大學則搬出父母的房子,自己付大學的學費和房租。美國父母多是把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與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一樣看待,這是超越個人立場的,而不是完全從家庭本身或者父母自身利益來看待家庭教育。所以,相對中國的孩子,或許美國的學生數學基礎差,但是在生活能力遠在中國學生之上。

  三、教育方法

  中國老師多半採用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書本知識為內容,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教師活動為中心,通過教師講、學生聽,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傳統的授受式教育培養了學生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範行為等方面,確實起了一定作用。中國的老師最喜歡學生眼睛不離書本,手不離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在中國,音樂美術和體育屬於副課,得不到重視,常常為了讓學生鞏固數學,英語課而取消了這些副課。這更加讓中國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而學生學習的知識也較為單一而深奧,使得學生牢記書本的知識,但是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自理能力不強。

  相比之下,美國的老師更加註重讓學生通過更多的感官去感受要學習的事物。如果說中國的老師會讓學生背下“糖是甜的”這句話,那麼美國的老師會讓學生親自嚐嚐糖是什麼味道,也許學生會說有的糖是酸的,老師不但不會說學生錯,反而會讓學生繼續探索為什麼有的糖是甜的、有的是酸的。再比如,中國老師跟學生解釋什麼是“一半”,多半會在黑板上畫個圓,然後從中間畫一條線,把圓分成兩半。而美國老師則會拿出餅乾,用手一掰,你一半我一半。然後要學生找找還有什麼可以分成一半和一半。美國的教育強調讓學生多體驗生活,在更多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在美國,學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視美術音樂和體育課,讓學生充分發揮在這些方面的天賦於才能。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中國學生知識基礎紮實的程度要高出美國學生一個層面,尤其是數學方面,但在創新精神上,美國的學生更勝一籌。而美國式教育容易讓學生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太自由化,以至失去學習方向。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