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基礎教育畢業論文範文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以“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為原則的基礎教育行政管理體制也遭到教育實踐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的挑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基礎教育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基礎教育畢業論文範文一:語文教育課程改革體驗與思考

  【摘要】教育課程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課程的變革,是一次教育的重構。從新課程與教學的關係、新課程與教師的成長、新課程與教學目的的定位、新課程與教學常規的審視,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角度看,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有“先破後立,不破不立”的勇氣和膽識,變革頭腦中舊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條條框框,重構新的教育觀念,探索課程改革前進的道路。

  【關鍵詞】語文;課程理念;重構;體驗與思考

  淺談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體驗與思考

  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文字變為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當我們幸運地成為新課程的一名實驗者,真切地走進新課程時,我們的心靈經歷著一次強烈的震盪。先前的旁觀變成了無助的彷徨,先前的驚羨變成了沉重的驚歎!新課程正在實際地變革著我們頭腦中關於教育的信條,我們必須努力地重構心靈中的教育殿堂。

  一、變革封閉的“教學”觀念,重構開放的課程觀念

  課程,對於我們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學的課堂上有過朦朧的印象,天長日久也漸漸淡忘了;而我們對於教學卻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課程,沒有了課程的視野,教學就漸漸地走向封閉,教學似乎僅僅只是為了傳授教材;沒有了課程的意識,教學就漸漸退化成一種技術,教學似乎只是一種知識搬家的技巧。這是課程的悲哀,教學的悲哀,更是教師的悲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然將“課程”凸現在我們面前,將會徹底變革我們習慣的“教學”和我們的教學習慣。教學與課程的關係是新課程實施中首先需要擺正的和麵對的一對關係。在新課程的實踐過程中,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再是預設的規範性的教學內容,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構成,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在新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教學也不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被動地傳授知識,而是課程的不斷生成與開發。

  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的課文,長期以來,我們太習慣於講深講透課文的思想內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現在看來,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學生閱讀後的真實而獨特的感受以及體驗這種感受的過程,而這種感受不僅僅來自於課文,這種感受的深入和明確更不僅僅依賴於單獨的一篇課文,它更需要喚起學生的經驗,開啟學生的想象,啟動學生的情感,還需要教師的經驗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關作品的介入來引起共鳴。這樣的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已經不再是我們習慣的“教學”了,而是一個以文字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是一個課程內容不斷生成,課程意義不斷提升的過程。

  二、變革教師奉獻與犧牲的悲壯,重構教師分享與成長的快樂

  有一首歌頌教師的詩是這樣寫的:“你是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幾乎成了奉獻與犧牲的代名詞,這是社會對教師的一種理想定位,也是教師沾沾自喜的一點虛榮與悲壯。

  教師的命運是不是就應該這樣?以前我們有過懷疑,卻不敢質疑,因為自古以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為我們習慣於教育生涯就是一個揮霍積累、揮霍生命的過程。新課程讓我們對教師的命運有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在新課程的實踐中,由於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元價值取向,課程綜合性的不斷加大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都充滿了發展性。教師由傳統的執行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決策者,教師有更大的空間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活動,創造獨特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形式,表達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發展。在這樣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當然還是需要奉獻、需要有所犧牲,但決不至於悲壯;教師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喚、心靈的啟迪,其中應該充滿成長和伴隨成長的快樂。

  課堂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生命的度過,一種生命的成長。在教學《醜小鴨》的課堂上,有學生問:“醜小鴨本來就是一隻小天鵝,它如果不離開家,雖然會受到別人的欺侮和嘲笑,但卻可以避免很多的苦難,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不也照樣能變成一隻漂亮的大天鵝嗎?不也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我們的教師很少有人會去這樣思考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接受得太多,習慣得太多。我們以為讓醜小鴨經歷磨難是理所當然的。而恰恰是這一問,為老師打開了一扇深入解讀《醜小鴨》的窗:失去了尊嚴,沒有經歷磨鍊的醜小鴨即使長大了也不能成為真正的天鵝,因為它缺少一顆天鵝的心,一顆追求自尊、永不屈服的心。教師是幸運的,因為學生的天真讓我們再一次接近了真理,使我們對人生、對生命的理解在這一剎那間得到了提升。這就是教師的快樂!三、變革教育的功利與急躁,重構教育的平和與關懷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們特別懷念中國的“百家爭鳴”,懷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個真教育的時代,一個以人為本,爭取人的全面發展的啟蒙時代,遺憾的是我們接受啟蒙的時間太長了,長到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急功近利,來飲鴆止渴。於是,教育的變異漸漸開始。教育等於知識的傳遞,等於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僅僅是為了謀生而不是為了生活,僅僅是為了升學而不是為了做人。

  四、變革傳統的教學常規,重構百花齊放的教學個性

  一種具體的做法在重複千百次以後就會變成傳統;一種傳統在同一的價值觀的認同下就會成為一種規範。我們的教學是有很多規範的,又叫常規,比如,課堂的形式,總是講臺在前,課桌在後,老師在上面,學生在下面;教學的程式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備課本是用表格製成的,規定了要寫的專案和大致的篇幅;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亙古不變;作業批改的符號是統一的……所有的一切,我們都習慣了,並且下意識地以為習慣的就是正確的。

  在現代鋪天蓋地的廣告中,有一句廣告語是可以成為經典的: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導理念正在發生嬗變的這樣一個時期,我們更應該說:教師失去懷疑,教育將會怎樣?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教學常規以及課堂常規經驗和活動方式進行全面的重新審視,我們應該思考:教師課前準備什麼?教師在課堂上做什麼?教師怎樣佈置作業,怎樣批改作業?甚至還應該思考:課桌椅的擺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佈置等。而所有思考與懷疑的標準是新課程環境下的教學是應該以傳授知識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

  也許,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爭辯,但是我們可以去做,可以立即行動!在懷疑中實踐,在實踐中驗證,在驗證中獨領教育時尚的風騷,創造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

  在語文教學中有一條基本常規:先學生字新詞,掃清障礙;再讀課文,理解內容。常規背後的思想是紮實基礎,生字新詞更是基礎的基礎。我們能不能改變這條常規:先嚐試自己識字、讀通課文,再熟讀課文、理解課文,最後鞏固生字。我們直覺地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認少寫,及早閱讀”就是我們的理由;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興趣很高,書聲朗朗是我們更充足的理由;學生的閱讀能力明顯提高、閱讀習慣明顯改善是我們不容置疑的理由。

  教學常規要求我們:備課要力求詳盡,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上課的所有情況盡在預設之中。其實要做到滴水不漏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們能不能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以及教學的經驗,先確定一個大概的教學要點和教學思路,在上課的時候根據課堂的變化憑藉自己的教學智慧臨場應變,課後再根據課堂情況完善教案。如果我們認真地思考一番,再去嘗試一下,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備課才是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這樣的課堂才是開放生成、富有生命活力的;這樣的教師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髮展。

  五、變革學習的形式與範圍,重構學習的自由天堂

  從本質上說,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發展的過程,是充滿歡樂和自由的;而實際上,我們已在學生的周圍設定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礙,規定了一條又一條的邊界。學習內容是分年級分學期的,超越一點就是“超大綱”;學習目標鎖定在一張張遠遠近近的試卷上,考什麼就學什麼;學習方法簡單,知識就得背,技能就得練……而學生就像一個個被捆綁著的精靈,縱使你有百般能耐,也只能按部就班。

  事實上,單一的、被動的、接受的學習方式早已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負擔很重。學習應該多樣化,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應該處於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結果的決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以任務為導向,通過元學習因素驅動他們的學習過程,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投入學習,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的思維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駱寒波.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運用建構主義出現的問題及其反思[D];華南師範大學;2007年

  [2] 邱福明.新課程語文教育批評的理論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2008年

  [3] 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4] 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基礎教育畢業論文範文二:淺析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與生活化的有機融合

  【論文關鍵詞】課堂教學 資訊科技 生活化

  【論文摘要】隨著教育革新的不斷加深,“生活化”教育模式得以實現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同樣的,在小學生資訊科技課堂教育中,“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應該受到重視,並且是把“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帶到小學生資訊科技課堂教育的教學實踐中。資訊科技教育應該重視對人的培養,要立足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當前中國教育模式存在很多不合理,教育部門一直致力於尋求教育的革新來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的不合理。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也應該適應社會發展,以一種合理的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水平。“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資訊科技教育課堂中越來越凸顯出優越性和重要性。所以說在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中要切實落實“生活化”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從而使學生適合社會的發展。

  一、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在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系中存在著許多不合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體系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技能技巧的學習,忽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要知道人的成長不僅要注重技能、技術的學習,還要注重人格塑造、人文修養的提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在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中體現對人文素養的教育。

  2.社會發展對資訊科技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重視。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所以,不能掌握資訊科技的人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的。因此,要從小學生抓起,加強對小學生資訊科技的教學。要想切實有效的提高小學生對資訊科技的掌握,就必須掌握高效的教學方法。因此,生活化的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生活化教學模式是提高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的必要途徑。以往的教學體系中,教學中存在著很多不合理。教學內容很多與現實運用不符,很多課堂中的內容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際的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就會把這些知識淡忘。因而,要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技能,要改變以往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技能的認知,真實有效地掌握真正實用的資訊科技知識。因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就必須融入到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育中。

  4.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中無法切實將“學”與“用”結合在一起。首先要清楚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小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而以往的教學往往不能切實的將“學”與“用”結合在一起。只是一味的注重學生是否“學”,而不注重學生是否“用”,這種結果偏離了教學目的的最初軌道,從而使學生無法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

  二、如何將生活化模式融入到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

  1.增加生活化內容,讓學習貼近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資訊科技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那麼應該怎麼設定教學內容使小學生學到切實有用的資訊科技知識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教學目的,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掌握生活中能夠實用的知識。那麼就應該在教學中貼近生活,讓學生知道什麼是今後生活中和工作中可以用到的知識。

  2.減少對不必要知識的教學。哪些是不必要的知識?比如,很多資訊科技運用中,很多技術技巧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主掌握,那麼這樣的知識就要在課堂上稍作講解即可。畢竟,隨著學生對資訊科技的瞭解,很多資訊科技技巧學生都能自然而然的掌握,所以,不應該把教學實踐浪費在這些不必要的教學上。同樣,要教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可以告訴他們一些適合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網站,這樣學生才能更快的掌握資訊科技的使用。

  3.設定簡單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可以在教學生學習word的時候,給同學佈置用word寫一篇日誌,這樣就能使學生在寫日誌的過程中熟悉對word的使用,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類似的教學就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

  4.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積極主動的學習才是最直接高效的學習方式。如何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小學資訊科技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最好方式。所以,應該給學生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生氛圍,讓學生能夠樂於學習。教學過程中可以玩一些小遊戲,比如在“畫圖”工具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作畫,然後把學生的畫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玩“看圖講故事”的遊戲。這樣的模式才能使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中,才能加深對課堂知識的記憶。

  5.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實現“學”與“用”的有機結合。學習的目的是用到實處,如何才能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實現“學”與“用”相互轉換和有機結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與“用”的引導。要告訴學生,學的知識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能夠用到。老師可以做一下引導,比如,讓學生用word寫作文,這樣就能讓學生直觀的明白word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在學習“畫圖”工具的時候,可以給同學展示一些優秀的圖畫,讓學生了解“畫圖”工具的實質用途。這樣直觀的方式才能讓學生最直接的瞭解資訊科技學習與生活的關聯。

  6.生活化教學模式要對學生多引導。比如,有的同學喜歡看電影,老師應該告訴學生怎樣正確的使用影音軟體;有的同學喜歡聽音樂,把網路上的音樂下載到自己的音樂播放器裡,那麼老師就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正確操作。這樣學生就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學習到正確的資訊科技操作方法和相應的知識。

  結語

  21世紀是資訊科技主導的時代,要想符合時代的發展,就必須熟練地掌握資訊科技的相關知識。當前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應該堅持貫徹對“人”的發展,要把生活化教學融入到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這樣小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到資訊科技知識,才能在實踐中鞏固資訊科技技能,從而實現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曉潔.通過多元智慧而教——析多元智慧理論的“符號學習”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3,***12***.

  [2]李真,嶽從遠,馮路.國外網路教學的發展狀況和啟示[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

  [3]楊海茹,刁永鋒.教育資訊化帶給教師角色的隱性危機[J].電化教育研究,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