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學教學畢業論文

  隨著醫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保證並提高臨床實習質量倍受人們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思考 》

  一、在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中引入開放式實驗教學思想

  八年制學生總體自身素質高、思想活躍、自學能力強,針對這些特點,在八年制學生的機能實驗教學中引入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思想,可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效率。在思考八年制機能實驗教學模式時,基本理念是以能力、素質、創新為核心,因材施教,倡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促進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培養;基本思路是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教師全程參與指導的教學模式,引入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思想。

  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規定的實驗專案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驗,自主完成;基本內容是將整合後的機能實驗教學內容分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經典的、基本實驗:由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佔整個教學計劃學時的40%,由10-12個實驗組成。以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學習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經典實驗方法為主。第二部分為自選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在規定的18個實驗專案中選擇8-10個實驗,自主完成,並提交實驗報告。佔整個計劃學時的30%。這部分主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部分為探索性實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實驗、自主完成設計方案、自主整理實驗資料,撰寫實驗研究報告,並在年級彙報自己的研究成果,這部分約佔計劃學時的30%***其中:醫學實驗研究基本知識講座佔6-8學時;實驗方案討論佔8學時;實驗答辯佔4學時;實驗方案的實施主要以課外為主***。這部分主要為研究性學習,通過這部分教學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創新意識與能力的目的。

  二、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優點

  開放式實驗教學與實驗室開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開放式實驗教學不僅有實驗室開放,同時學生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具有更大的獨立性、自主性,是學習的主體。開放式實驗教學最主要形式有學生自選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實踐證明,開放式實驗教學具有以下優點:

  1.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是探索未知事物和主動攝取知識的原動力,傳統的實驗教學從實驗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準備、試劑的配製,大都由教師或實驗技術人員完成。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基本上是按教師講解、示範來完成。學生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開放性實驗教學則把學生推到了實驗教學的主體位置。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時間,自選實驗專案,自行制定實驗步驟,分析和處理實驗資料和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做解惑、答疑工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求知興趣和主動性,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2.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設計性實驗

  中學生根據文獻,或學習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自主完成,並對實驗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寫出實驗研究報告,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可使學生文獻查閱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探討分析問題的能力;論文寫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

  3.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組織能力

  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學生自選實驗,或自主設計實驗***,教學內容甚至涉及到跨學科問題,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熟悉相關專業的內容,不僅自身要有紮實的科研功底,而且要熟練掌握一定數量的、複雜的實驗技術。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斷的充實自己知識,不斷的學習。因此,這一教學方式的引入,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除此之外,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任課教師要當好導師,主導好整個教學過程,對其教學組織能力也是一種考驗。所以,開放性實驗教學有利於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提高。思想活躍的學生在開放性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設想,也可能對教師的科研工作起到一些啟示。從而使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實現了教學相長。

  三、機能實驗教學引入開放式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開放式實驗教學是非常好的自主學習、研究型學習方式,但由於其對學生素質、實驗教學資源、教師的教學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故開放性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在引入開放性實驗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問題:學生要想獨立、自主的進行一些實驗,必須經過系統的專業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且能夠熟練掌握。因此,系統的、基本訓練是必須的,開放性實驗教學只是八年制機能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或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的補充。

  機能實驗需要大量的動物、藥物、試劑以及實驗空間,故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後盾,對於人數眾多的大面積醫學本科生的實驗教學若採用這種模式可能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困難,所以,這種模式僅對人數較少的長學制、小專業醫學生實驗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開放式實驗教學要求學生自身素質高、自學能力強、思想活躍,故開放性實驗教學僅適合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群體,如:八年制學生和學有餘力的拔尖學生。開放性實驗教學必須具備完善的軟硬體條件。如:充足的資金、充足的裝置、充足實驗空間和完備的實驗預約、門禁管理、監控管理等。開放性實驗由於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所帶來的教學物件、內容、時間等因素不確定的問題,完善的網路化實驗教學平臺是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網路資源能夠給學生提供實驗方法及實驗技術指導和實驗裝置的圖文說明等,以方便學生隨時查詢。

  四、結語

  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都有它的優勢和不足。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多年運用,說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理的應當保留,不足的應該改進,在機能實驗教學中針對學習物件,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的較好的模式。

  篇二

  《 研究為基礎的檢驗醫學教學 》

  1教師角色轉換是RBL教學模式的前提

  傳統的檢驗醫學實習教學模式是“師傅帶徒弟”的手把手傳授技能模式,帶教老師在實習過程中起主體作用,實習生只是按照老師講授的方法按圖索驥。整個實習教學過程是帶教老師在演一場獨幕劇,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其結果自然是限制了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培養。R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帶教老師的角色應該從主角轉換為陪角,由主體地位向主導地位轉變,發揮重要的指導和支撐作用。

  帶教老師的主要作用首先體現在知識點的確定:由帶教老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實習大綱要求,確定每個實習單元的知識點,例如,臨床免疫學帶教實習中確定的免疫學五大基本技術,包括沉澱反應、凝集反應、溶血反應、補體結合反應、中和反應為貫穿臨床免疫學實習教學的知識點。其中沉澱反應衍生出的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技術、放射免疫技術、熒光免疫分析技術、比濁、電泳、轉印、蛋白質技術是上述知識點中的重點內容。實習過程就是圍繞上述知識點而展開。

  其次是啟發性問題提出:針對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啟發學生思維是RBL教學模式成敗的關鍵。實習生初次接觸學科領域,此類啟發性問題的提出只能由實習帶教老師在結合專業特點基礎上提出,引起學生深入思考。例如,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技術出現的“高劑量HOOK效應”的原因探悉和處理,乙肝血清標誌物檢測中出現的表面抗原和抗體同時陽性問題的原因分析,啟發實習生聯絡基礎進行深入探究。此外,帶教老師在實習過程對實習生是全方位的幫助與指導,例如檢驗儀器的使用與維護、與病人溝通技巧的學習、質量控制意識的建立等等,在實習單元任務完成後對實習效果進行總結和分析。

  2制定科學措施提高實習生綜合能力是RBL教學模式的根本

  RBL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教學過程中要制定相應的措施,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1充分利用科室自動化和資訊化建設環境近年來,檢驗醫學實現了全實驗室自動化***totallabora-toryautomation,TLA***和資訊化***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檢驗醫學正朝著高理論、高科技、高水平方向發展。

  實驗室自動化和資訊化對檢驗工作實現了流程再造的同時也對檢驗醫學臨床實習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實驗室自動化和資訊化理論教學不足現象,加強實習前培訓及與前期教育的溝通與聯絡;針對實驗室自動化和資訊化帶來實習生動手機會減少的現象,開發應用模擬作業系統,保留傳統的手工操作專案;針對實習生前期有關計算機技術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方面的知識相對薄弱現象,採用集中培訓與個性化教學相結合,提出開設計算機與檢驗醫學課程教育。

  從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角度,探討LIS系統在檢驗醫學實習教學中的作用,利用LIS系統,提高實習生檢驗資訊轉化為臨床診斷資訊的能力,加強實習生檢驗質量教育,培養實習生溝通能力,提升實習生科研能力,培育實習生實驗室管理能力。充分利用自動化和資訊化平臺,培養了實習生聯絡臨床能力、質量控制意識、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2.2實施檢驗醫學實習教學導師制為更好的實行傳統教學模式向RBL教學模式轉變,聘請有經驗的教師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擔任實習生的指導老師,給予實習全過程的指導,根據實習生具體情況,提出目標和要求。導師制度的實施一方面可以糾正實習生錯誤的專業思想觀念,導師的言傳身教可以幫助實習生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可以對實習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在完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前提下,進行個性化教學。

  對於科研能力強的實習生,吸收到科研課題組一起參與選題、課題設計、文獻查閱、標本收集和實驗操作。對於臨床操作能力強的實習生,可以立足臨床實際問題展開科研工作,從解決臨床操作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入手,培養科研意識。導師制的實施可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

  2.3檢驗本科生臨床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檢驗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在工作中多是按照標準操作程式進行重複性的工作,學生在檢驗過程中動手不動腦現象嚴重,導致科研素質相對偏低,而實習階段臨床科研素質的培養對其今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多年來我們一直探索檢驗本科生實習階段科學研究初步能力的培養,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首先要樹立實習生科研創新意識,在臨床實習帶教過程中,我們結合檢驗醫學學科特點,舉辦不同水平和方向的學術報告會、學術交流會和學術座談會,這些有助於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傳授學生基本的科研理論知識,為學生開展科研活動、提高科研創新意識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強化實習生科研創新知識,實習生在實習階段,圍繞科室的科研方向,在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完成文獻綜述,定期要求實習生進行彙報,並組織以討論形式開展實習小組內的協作與交流,帶教老師在此過程中適時進行指導並及時審閱文獻綜述。

  對文章書寫格式、資料表達的樣式、專業術語的規範應用、雜誌投稿技巧等方面嚴格要求。綜述的書寫過程是科研創新知識的接觸過程。此外,在實習過程中著力培養實習生科研創新能力,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為目標,讓學生經歷選題、文獻檢索、課題設計、如何進行課題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分析、課題具體實施和總結等具體科研步驟。在科研訓練實施過程中,避免出現學生“按圖索驥”的依照導師實施方案進行簡單的動手現象。指導老師真正的在實習生能力訓練上下功夫,如科研立題、討論、科研實施過程疑難問題討論等。

  總之,多年來,科室RBL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取得明顯效果,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實習生畢業論文多次獲“優秀論文”獎。大部分實習生畢業後成為科室業務骨幹,43人次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51篇,多人次參加全國性、全軍性的學術會議。在RBL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也提高了帶教老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連續幾年科室3名老師獲得學校的“教輔明星”稱號,獲得教學成果獎兩項,發表教學論文20餘篇。RBL教學模式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完善以研究為基礎的檢驗醫學實習教學體系,為高素質創新型檢驗醫學人才提供科學的培養平臺,對檢驗醫學教育的變革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鑑意義。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