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與教學策略論文

  從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現狀出發,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推理法對體育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學生自身身體、生理、心理方面是內在原因;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體育教學內容和形式、體育教師、體育成績評定等是外在原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與教學策略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與教學策略全文如下: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在發展中不斷擴招,相對來說放寬了錄取的政策,以前很多無法踏入大學校門,或者入學較為困難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但是這些學生的入學也為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與困難。面臨新時期我國高校的發展任務,各個高校在充分重視學生的基礎上,應該更加關愛弱勢群體的學生,他們也有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

  一、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界定

  學界對於弱勢群體沒有統一的定義,經過筆者多方對比,發現其相對來說認可人數較多的概念為社會學概念,在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的範疇之中主要是指,因為經濟、社會、自然、文化等諸多原因導致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問題的壓力,從而陷入困境,處於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群或者階層。

  筆者認為,本文的研究物件主要是針對我國高校的體育弱勢群體而言的,其界定為: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主要原因,導致其在體育活動當中無法與正常人一樣進行運動,在活動之中明顯處於劣勢的人群。其中主要包含兩種:其一,由於先天或者後天原因導致身體疾病、傷殘等,而不能正常從事體育活動或者劇烈活動的人;其二,由於體質與正常人相比處於劣勢狀態,無法與正常人一樣進行體育活動或者劇烈活動,其中主要包含了肥胖人群、過瘦人群、體制過差的人群等。

  二、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成因

  首先,國家教育的客觀發展,擴大了高等院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數量。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素質的提高,國民整體文化水平的進步,標誌著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與進步。在教育思想與體制的發展之中,我國的各個高等院校放寬了對學生入學的限制條件,很多原來無緣大學校園的學生,得到了繼續上學的機會。所以,我國高校也就迎來了體質等方面參差不齊的學生,可以說,高校的擴招,為我國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出現,提供了龐大的基數。

  其次,學生本身的身體與心理素質有待於提高。除了先天的疾病與缺陷無法彌補之外,很多學生成為弱勢群體主要是因為其身體與心理素質較低,無法面對壓力,導致自己身體機能出現異常,或者暴飲暴食,成為肥胖人群。無一例外,他們的心理素質應該在身體素質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夯實。

  再次,對技術、技能的接受和表現能力弱。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對運動專案技術技能的掌握至關重要。技術技能是運動專案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而且各種體育活動或比賽也都存在對技術技能的要求。對技術技能的練習和掌握的過程,需要一定的身體素質作為支撐,可以做這樣一種比喻,身體素質是“硬體”,技術技能是“軟體”。在運動專案技術技能的學習中,雖然對技術技能理論上能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技術影像,但是當自己真正練習的時候會出現動作混亂。

  三、針對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教學策略

  首先,我國高校院校在體育教學當中,應該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積極鍛鍊學生強健體魄的同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過硬的心理素質。只有強化了自身,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才不至於崩潰,導致身體的變化,最終成為自身的缺陷。引導弱勢群體,疏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最終產生參與的樂趣。

  其次,我國高等院校應該對弱勢群體集中進行教學,在其無法與正常學生進行相同的交流與溝通,從而進行正常學習時,就應該將兩者進行區別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之中,儘量做到循序漸進。不能以正常學生的角度要求體育之中的弱勢群體,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弱勢群體的情緒,同時也可以保證在基礎教學的基礎上,弱勢群體有更進一步的提高空間與提高的意願。可以說,弱勢群體在心理上無法接受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本質,使其無法面對與正常學生的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中,逐步改變這一觀念與教學方式。相信,弱勢群體一定會有與正常學生一樣的成長空間的。

  再次,我國高等院校應該更進一步組織學生更加科學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一般來說,高校體育教學都較為單調,要麼是單一的理論教學,要麼就是單純的體育活動。一般來說,這種對正常學生來說,比較便於接受,但是對於體育弱勢群體來說,往往無法進一步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在對於體育弱勢群體進行教學活動之中,應該更進一步利用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活動。所以,教師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指導體育弱勢群體結成合作小組,在授課之中,面對很多體育活動,小組成員可以相互幫助,可以共同促進。一方面來說,可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在合作之中,使得學生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多認識同學,改變自己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可以強化教學內容,便於學生接受教學知識,從而提高自身對體育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