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效應淺析論文

  心理暗示效應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應的過程是人、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想方設法啟用人、行為和環境的因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心理學中的暗示效應》

  摘要:暗示效應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應的過程是人、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要想方設法啟用人、行為和環境的因素。特別要充分發揮替代性強化和認知的中介作用,使人們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應。

  關鍵詞:暗示效應 心理學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一般來說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長就可以應用一個“抽象誘導語”的暗示策略使孩子產生暗示效應。

  管理中常用的是語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所謂的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資訊,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救治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

  很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就證明了暗示效應的存在,實驗是這樣的:他讓大學生評價兩端作品,告訴他們說,第一幅作品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寫的,第二段作品是一個普通作家寫的。其實這兩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結果大學生對兩段作品的評價是十分懸殊的:第一段作品獲得了慷慨的讚揚,第二段作品卻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一場具有教大影響的足球賽,觀眾有數千人。在比賽期間,有6人反映胃部不適,有的說肚子疼,有的說想嘔吐。賽場的服務人員通過了解情況,猜想他們是因為喝了臺下出售的某種軟包裝飲料所致,於是立即通過廣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飲這種包裝飲料。不料廣播後,場內相繼有200多人出現食物中毒症狀被送往醫院。經醫院認真化驗,該軟包裝飲料完全合乎衛生標準。於是通過廣播宣佈該飲料“無罪”。此訊息傳開,抬進醫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應又跑回賽場繼續看比賽。第一次廣播是個暗示,後來為軟包裝飲料“平反”的廣播又是個暗示,兩個廣播的暗示效應作用恰好相反,這是暗示效應的絕好例子。

  催眠術實際上是利用暗示效應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強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來說,女性的暗示性強,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進入催眠狀態;而男人,特別是堅毅的、膽汁質的男人,則很難令其進入催眠狀態。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長就可以應用一個“抽象誘導語”的暗示策略使孩子產生暗不效應。如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去打針,故意指著別的大吵大鬧的孩子說:“為個孩子不勇敢,怕打針。”接著孩子說:“我勇敢,我不怕打針!”果然,在打針時,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為。除用誘導語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勢、眼色、擊桌、停頓、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經驗的家長常有這樣的體會:為了改變孩子偏食的習慣,可採用非言語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於是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著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對這個孩子的暗示作用就會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吃搶食特別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長還常常針對孩子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同孩子邊看邊議論,或給孩子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心理效應。

  哪些因素能夠導致暗示效應呢?暗示源來自哪裡?暗示原始能夠導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語、行為、外部的環境等等,他們只要誘導了人們的思維,就會出現與之相一致的結果:積極的暗示就得到了積極的結果,消極的暗示就得到消極的結果。古今中外,不同的型別的暗示效應的例子屢見不鮮。二戰期間,一位盟軍士兵被德國納粹逮捕,敵人在暗室裡用刀劃傷了他的手臂,然後他就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聽起來好像鮮血一滴一滴從傷口流下來。不久,這個盟軍的士兵就死了,其實,那滴答滴答的聲音只不過是敵人開啟自來水管造成的滴水的聲音,而他手臂上的劃傷不至於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環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還有行為,行為也會給人造成暗示作用,一個手勢、一次握手或者一個擁抱,同樣也會產生積極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暗示不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對我們的行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過自己用某種想法對自己的認識、行為和情緒發生影響的。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其實經常使用著暗示,或暗示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暗示,或進行自我暗示。積極的心態,如熱情、激勵、讚許或對他人有力的支援等等,使他人不僅得到積極暗示,而且得到溫暖,得到戰勝困難的力量。反之,消極的心態,如冷淡、洩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則會使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使人承受的不僅僅是暗示帶來的痛苦與壓力,而且還會波及到人的身體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認真對待各種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信譽暗示、情境暗示、表情與動作暗示等。當我們感覺到來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經因此而導致自己身心發生改變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來源、原因以及對自己的作用,儘量做到接納積極暗示,摒棄消極暗示。當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如果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儘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防止因為暗示而導致他人心理甚至行為方面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繼昭《榜樣文化建設校正》《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2]趙翰章《德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合編的《德育學》,陝西人民出版社。

  [4]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