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方面的論文

  積極心理學是上世紀末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的研究取向是關注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通過不斷地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而獲得良好的生活,這種理論取向為我們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提倡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教學;教育

  1.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現代心理學倡導的“積極”並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願,也不是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更主要的是尋找並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中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在這一過程中,人類要有意識地為全體社會成員尋找和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使每一個成員的積極力量能在這種環境中得到充分表現和發揮,並進而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品質。

  心理學研究人的積極並不是部分人的一時之念,而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一是人固有的積極本性,二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這兩點在後文中有具體闡述,當這兩方面結合到一起後,積極心理學就應運而生了。

  與積極心理學相對應的則是“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研究人的心理問題上,側重於研究一些外在刺激帶給人的消極影響及其消除方法,把人看作是一種的只會對外界強化刺激作出被動反應的動物,認為只有當你指出並糾正了他的缺點和問題,他才會作出相應的反應,積極心理學把這種心理學模式稱為“病理式”心理學,也叫消極心理學。消極心理學過分強調自己的矯正功能,習慣於從問題入手開展工作,這種研究正規化使許多心理學家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幫助他人得到改變並生活幸福,但卻不知道如何對待良好條件下的社會成員。

  2.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從目前來看,積極心理學主要圍繞著“一箇中心三個支柱”,即以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組織系統為三個支柱,來開展相關的研究,並且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

  2.1 一箇中心:幸福感

  幸福感的研究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主題。幸福感研究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沿著人口統計學的維度對不同人群幸福感描述和比較;第二階段幸福感研究開始探索並建構幸福感理論框架;第三階段側重於完善和發展幸福感的測量方法以更深入理解幸福感複雜、多樣化心理過程。最近新的趨勢是走向縱向設計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幸福感干預實驗研究。而幸福感研究內容也形成新的格局,形成了以主觀幸福感研究為首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三足鼎立的局面,後文的研究主要依據主觀幸福感。

  2.2 支柱一: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是積極的情緒體驗,這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重點。它包括對過去的幸福感和滿意感、對現在的愉悅、對未來富有建設性的認知。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滿足、滿意、驕傲、安寧、成就感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現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興、幸福、福樂和身體愉悅等方面;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了樂觀、充滿信心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2.3 支柱二: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的支柱之二是積極的人格,這項研究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其理論假設是人類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導向,是具有適應性的整體。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學者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將積極的人格特徵與消極的人格特徵進行了區分,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人格分類標準:樂觀型解釋風格人格和悲觀型解釋風格人格。特別強調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積極方面和積極特質,這方面具體研究包括積極品質、美德與力量的分類、樂觀、智慧、自我決定論、創造力與天才、尊嚴等24種人格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自我決定論和樂觀論。

  2.4 支柱三: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支柱之三是積極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是與外部環境和社會背景分不開的,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同時外在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一個人良好的環境適應性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研究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要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要以人的主觀幸福感為出發點和歸宿。當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影響人類生活幸福以及影響青少年發展、天賦得以體現、發揮的環境條件的探討上。但相對於其他研究,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還是相對不足。

  3.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借鑑意義

  積極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屬於不同的學科範疇,但是其理論本質、研究目標和研究前提都存在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為我們借鑑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將其運用到初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操作上的可行性。

  3.1 理論本質的統一:以人為本

  雖然積極心理學並未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淵源之一在於人本主義心理學,它提倡積極人性論,消解了消極心理學過於偏重側面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使命和功能――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生活幸福,它把培育人的積極品質作為社會科學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標,這樣就使其目標和人性目標高度一致,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這體現了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博愛和人性。

  3.2 終極目標的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積極心理學不僅將著眼點投在積極品質的發掘與塑造上,更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強調人的價值。塞裡格曼在1998年的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大會上指出:“當代心理學正處於新的歷史轉折,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應僅對損失、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而是應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和美德進行研究,強調心理學應實現基本價值迴歸的再次平衡,強調所有人的共同發展。

  3.3 研究前提的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動機

  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是自我決定的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以及自主、能力、關係等基本的心理需要。對自我決定的追求構成了人的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是滿足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促進幸福感的最佳方式。但積極心理學家堅持“人”不僅受到生物屬性的影響,更是人與環境和社會不斷建構的結果,“人”是高度自主的,是能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個體,人的情感能拓展個體的瞬間思維一行動能力,提高個體的生理、智力和社會資源,人自身蘊涵的力量既能戰勝心理疾病,更是通向美德的階梯。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6,5.

  [2] Martin E.P Seligman. Positive social science.

  [3] 龔繼峰,苗元江.從人本主義到積極心理學.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0638:41.

  篇2

  淺談積極心理學的啟示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新思潮,本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論述了積極心理學對我們的啟示,從而讓積極心理學能更好成為人類的福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身心健康 和諧消費 心理諮詢 積極幻想

  1 引言

  提到心理學,人們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維、記憶等心理過程和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長期以來,心理學主要關注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和病態人格及異常行為,而正常行為卻常被忽視。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的品質,越來越關注如何通過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義。於是,積極心理學便應運而生,並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哈佛等眾多高校,積極心理學是最受歡迎的課程,足以說明其影響力。

  究竟我們能從積極心理學中學到什麼?得到哪些啟示?答案很多,本文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對積極心理學做個簡單的介紹。

  2 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運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於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斷了。五六十年代,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人性的積極一面,為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他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於避免抑鬱,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學有3個使命:1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患;2讓人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3鑑別和培養天才。由於心理學界過去過於重視對消極心理的研究,所以現在有必要提倡積極心理學,從而拓展心理學在後兩個方面的貢獻。從此,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美國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礎任務。第一是研究積極情緒;第二是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當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運動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積極組織系統,例如民主的社會、團結的家庭以及言論自由等。

  3 積極心理學的啟示

  3.1 關於身心健康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運用有助於人們更長壽。人可以活多長以及那些情況會縮短人的壽命,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有太多的混淆變數使科學家無法分離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裡,修女們過著有規律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吃同樣的食物,不吸菸也不喝酒;他們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擁有相同的社會地位和醫療條件。很多混淆變數在此都被剔除,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別。當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傳拿出來研讀時,一個驚人的差異顯現了。

  歐潘修女98歲仍然很健康,幾乎沒生過病用了“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幸福感的積極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積極的氣息。再請對這些修女的壽命毫不知情的人,針對其自傳中所傳達出的積極感受進行評分時,發現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過85歲仍然活著,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過85歲仍然在世;同樣,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歲時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異真的是來自她們自傳中所傳遞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嗎?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為她們表達出幸福感的程度、對未來期盼的程度、虔誠奉獻的程度,甚至是自傳寫得好壞的程度等變數引起的,但是研究發現這些變數都不相關,唯一相關的是她們在自傳中所表達出的幸福感的強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中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對人們能更加長壽有重要意義。

  3.2 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諮詢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治療雖然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但它的實踐卻在上世紀的20年代初就已出現。積極心理治療的相關理論指出,長期以來的心理治療一直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即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對病人的病痛的評估或治療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緊張性刺激給病人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致力於修復病人有缺陷的習慣、動機、大腦和悲傷的童年。積極心理治療則與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種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積極心理治療有一個預設: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時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療者的任務是激發和鞏固病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人人都具有兩種基本能力: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於這兩種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分化為每個人的現實能力時發生衝突的結果。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的立足點是激發被治療者的這兩種積極的基本能力,從而彌補傳統心理治療的空擋,體現出更大的人性意義,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療效果也更好。

  積極心理學認為一個什麼都失去了的、抑鬱的或想要自殺的人,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他們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義。引發積極的情緒會幫助我們抵擋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積極情緒就像防震保護層一樣,使我們不受傷害,使我們在悲傷絕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療不僅能療傷,還能幫助人們發現並培育自己的優勢和美德。

  3.3 關於和諧消費問題的啟示

  和諧消費旨在塑造和諧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它的基本原則與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諧消費的要點是以人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為本,強調了消費者是和諧運轉的消費系統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強調了在滿足個人消費需求的同時,要限制貧富消費差距過大;尊重自然,強調了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障子孫後代的利益。

  積極心理學也強調以人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質財富水平下,如何通過改變物質財富作為外部因素的呈現方式和選擇手段,最大化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它可以為引導正確消費,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現象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會使商品的更新換代加快,製造出由大量的廢棄商品及商品包裝組成的垃圾,從而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汙染,違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則;同時也加劇了社會中的貧富差距,違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則。因此,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外部物質財富的呈現方式和屬性對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性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現象的危害,揭示和諧消費所應具備的特點和內涵,從而進一步提出引導和促進和諧消費的建議和啟示。

  3.4 關於積極幻想研究的啟示

  積極幻想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於1988年最早在學術界提出的,他們認為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的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因為積極幻想顯示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把握和樂觀知覺,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保護,所以雖然它是對現實的一種背離,但它實際上是個體的一種積極心理適應。

  積極幻想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心理健康領域、調節心理資源領域、戀愛關係領域和跨文化領域。它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和對未來的盲目樂觀。積極幻想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它有助於個體在威脅情境下或應激事件中獲得良好適應,特別是隨著當代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幻想正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其研究成果也將更好更多地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

  4 總結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帶給了人們激情、挑戰和質疑。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發展和前進的,但它無論怎麼發展,最終目的都是要造福於人類。心理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學更能有效幫助人們發展自身優勢,促進自己與他人的成長。通過全體心理學工作者前仆後繼的各項研究工作,我們相信積極心理學一定能成為人類的福祉。

  參考文獻:

  [1]陳景秋,唐寧玉,王方華.C.K.Hsee2.2010。.從幸福學角度對和諧消費的闡釋。心理科學進展,7,1081~1086

  [2]任俊,蔡曉輝.2010.積極幻想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8,1290129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2003.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113:321~327

  [4]崔麗娟,張高產2005.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學科,282:402~405

  [5]任俊,葉浩生.2004.積極心理治療思想概要.心理科學,273:746-749

  [6]Martin E.P. Seligman,真實的幸福.洪蘭譯.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