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關注社會輿論的走向與就業政策的動態,更要及時地跟蹤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關注社會輿論的走向與就業政策的動態,更要及時地跟蹤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為伴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不僅給社會容納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也使畢業生個體在心理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那麼,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成為我們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必要環節之一。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隨著高校擴招步伐的加速,一方面導致高校畢業生人數激增,造成供需結構的失衡;另一方面導致就業質量的惡化,“就業難”已成社會熱點問題。然而,媒體和高校關注的僅是就業率,或者大談大學生擇業觀的偏失,他們大多忽略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就業難”的現狀,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問題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這樣,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又一項重要任務。

  一、高校畢業生群體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畢業恐懼症”心理

  所謂“畢業恐懼症”,就是畢業生群體面對“畢業”所表現的一種焦慮、迷茫的心態。他們對未來並沒有明確的目標,既盼望畢業又害怕面對壓力,這是一種不斷蔓延而又普遍存在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畢業生群體已經集體走入亞健康狀態。畢業生群體中的“考試族”,看到其他同學都在投簡歷、面試,心中難免會焦慮,在心理上就會產生易怒、厭學的煩躁情緒,有的甚至為此而退出備考。而那些沒有備考的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開始時持一種觀望的心態,並且寄予過高的心理預期。一旦所投簡歷杳無音訊,他們就會產生厭倦心理,從而害怕遭受挫折而選擇呆在家裡,等著家長或老師為其提供就業資訊。總之,站在“出口”與“”交叉點上,畢業生群體普遍會追憶校園時期的美好,而對“畢業”心懷恐懼之情。

  二貪圖享樂的拜金心理

  高校擴招雖使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式”走向“大眾化”,實現了教育的普及,但也致使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下滑。特別是近幾年,社會上拜金思想重又氾濫,當其衝擊大學生的價值觀時,一些學生很難辨別其中的良莠。這樣,在畢業生群體當中也開始流行一種貪圖享樂的拜金心理。某些畢業生的價值追求呈短期化、利己化趨勢,對職業缺乏長期規劃,認為掙錢多、待遇好是擇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在個別女大學生中,存在著“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扭曲價值觀。與此同時,在80後的畢業生群體中,又普遍存在著怕吃苦講享樂的攀比心理。他們不願到基層或西部去就業,而往往直奔“北上廣”;不願到私企或民營小單位,而希望直達國家機關或企事業單位。正是這種貪圖享樂的拜金心理,使畢業生群體一面高喊就業難,一面又自願失業。

  三心態失衡的悲觀心理

  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的同時,也的確滋長了某些不正之風。一方面,諸如當下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作風,在畢業生群體中會孳生某種悲觀心理。認為只有靠關係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的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公平的事情,心態嚴重失衡,鑽進牛角尖而輕生,造成一生的悲劇。另一方面,某些用人單位在錄用員工時,存在性別歧視的現象。女性在總體上體力弱於男性,不適合從事繁重或野外作業的特殊工作崗位;女性在抽象思維、巨集觀駕馭能力等方面弱於男性;女大學生的就業年齡又是其結婚與生育的年齡段等等。這些不僅影響到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後的職業選擇,而且會影響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女大學生在畢業尋找工作的過程當中,也往往會遭遇更多的挫折,這樣也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失衡悲觀情緒。

  二、加強畢業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

  一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長期形成的那種“重招生,輕就業”的觀念雖有所改觀,但對畢業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流於表層化。那麼,要從根本上改變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失,我們就不能將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獨分離出來,而是要將其納入到大學生四年在校生活的整體規劃當中去。首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物件,不應該僅僅定位在某些存在心理疾病的個案學生身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是簡單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而要將其面向全體大學生。其次,不能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淪為形式化的達標工具。簡單的心理測試或只是一兩個心理教師或輔導員的“孤軍奮戰”,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紙上談兵。要從完善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方面著手,使心理健康課程的構建更加的體系化。進而使大學生從入學之日起,便能夠接受到科學的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最終在畢業時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避免“恐懼症”心理的出現。

  二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建構了合理模式的基礎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或輔導員應該引導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就要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在即將畢業之時,大學生才能夠以一種平衡的心態來應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並最終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心態決定命運,要告誡學生人生也有不公平的時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當遇到不公平時,不要抱怨和氣餒,而是要保持一顆積極進取和堅強的心,最終會取得成功的。其次,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樹立學生自信的觀念。高校最終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而一個和諧的人,應該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充滿活力的友愛之心。用人單位在面試時除了看重業務能力之外,更為看重的還是學生的品德與修養。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良好心態,才更能樹立起自信的價值觀,拜金享樂的擇業心理自然就會不攻自滅。

  三加強通識教育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通識教育”其實是一個舶來詞,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有學者將其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從目前我國高校對“通識”課的開始情況來看,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學生的一種人文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人格的自由公民。可以說,通識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方面還是十分必要的。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僵化。這些都使得學生的考試成績突出,而其它素質低能。特別是踏入大學校園之後,高分低能的後果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樣,當學生面對挫折與不幸時,就會暴露出過分的悲觀與恐懼的心理。特別是面對某些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時,往往會因心理失衡而導致跳樓或傷害事件等一系列惡果的發生。那麼,如何對部分心理失衡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一方面要從其自身的性格和家庭因素著手,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大學中“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從源頭出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心理,才能夠為社會培養出健康樂觀的優秀畢業生。

  參考文獻

  [1]崔景貴.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問題[J].江蘇高校,2010,3.

  [2]盧愛新.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熱點問題綜述[J].教育與職業,2007,1.

  [3]唐俊傑.高校輔導員的就業工作方法[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

  [4]姚裕群.走向市場的中國就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曹銀,女,遼寧鞍山人,鞍山師範學院文學院助教。

  顧翔,男,湖南長沙人,現供職於鞍山師範學院文學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