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初中階段,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通過閱讀,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透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品讀生活,啟迪心靈。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語文"一詞的含義,即"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不可偏指,而為之"。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是為了學生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進行的讀、寫、聽、說。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所謂的閱讀也只是靠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學生記筆記課後再背。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以“情感”為基點,提高語文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我們的課堂,到底是一潭死水、枯燥無味,還是輕鬆活躍、生動活潑的,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課堂駕御能力的高低。要讓課堂充滿活力,得首先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那麼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應成為情感交流的活動載體,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對作品的體會、學生與作者心靈的對話,我們老師就是這個活動的主導者。
        首先,我們可以用飽含深情的導語去感染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例如學習流沙河的《理想》這篇課文,先滿懷激情地作一番開場白,激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產生一種興奮感,為樹立人生的理想,體會各種的理想對人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自然大方的儀態、親切動人的眼神、抑揚頓挫的話語,能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讀,能使學生對課文感情基調的理解形象化;適當的幽默,是課堂的調味劑,能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當學生喜歡上我們的課堂,他們的學習才有熱情,才能更投入地學習課文。要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老師應是那熊熊火把。
        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都飽含著作者及人物的豐富情感,具有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沒有感情的波瀾,缺少作為主體的投入參與,那麼,即使老師激情飛揚,作出多麼細緻的分析,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是枯燥抽象的。因此,要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須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根據課文內容設定情境,豐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如學習《出師表》,我先飽含感情地朗讀,然後學生試讀,先讓他們對課文有個初步的印象。接著引導學生談從電視劇、名著《三國演義》中瞭解到的關於諸葛亮的故事。學生都興致勃勃地說了起來,更有同學在座位上模仿諸葛亮的樣子。情境設定的方式應靈活多樣,因課文內容而異,也視教學條件、學生水平而定。
        二、將閱讀訓練引向課外
        課堂上的教學,正是由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品讀範文、初窺語文百花園的一角,要想讓學生領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須讓學生走出課堂,運用課堂上學到學習方法,投入課外閱讀中。通過大量的閱讀,增加知識積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語文源於生活。現如今流行歌曲、電視作品、廣告詞......,這些中不乏優秀的文學作品。一首噲炙人口的歌謠,如歌星周杰倫的歌之所以火爆其實他的歌詞在很大程度上貼切了生活;一則成功的廣告,其中可能包含著修辭的巧妙運用;近年流行的電視散文,以MTV的形式將文學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戶戶春節貼上的春聯,寫盡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話語中,更有充滿智慧的俚語俗語。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欣賞語文,是一名語文老師應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語文學習更靈活,使學生更愛語文、愛生活。我曾要求學生從電視節目中搜集自己喜歡的廣告詞,並陳述自己喜歡的理由。學生對這次活動興致很高,紛紛積極蒐集、認真分析。有的同學喜歡其修辭的運用,有的則喜歡其畫面的設計,還有的喜歡廣告內容的積極意義.....
       大量的閱讀,是學生豐富精神生活、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現在一些教師和家長對課外閱讀的理解存在誤差,認為會佔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其實課堂之外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是對知識的實踐。大量閱讀優秀文章,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引來源頭活水,更能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進行課外閱讀,養成勤讀書、愛讀書的好習慣。第一,每天到校閱覽室讀書一小時;第二,每日晨會的開展朗讀活動,要求學生輪流在每日晨會中向同學介紹一篇好文章,或朗誦一首詩;第三,採用手抄報的形式,把自己認為好的文章,好的段落,甚至好的句子編輯成手抄報與同學交流;第四,鼓勵學生寫讀書心得和習作,?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諞黃諛詒匭胂蛐??陡逡淮吻曳⒈淼取Mü?潦榛疃?目?梗?偈寡??心康牡厝ピ畝粒??a href='//' target='_blank'>相學習,互相促進。
        三、讓閱讀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中學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想象式閱讀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式,其立足於“想象”一詞。在教學時,教師要引領學生進入或搖頭晃腦、或念念詞、或凝神遐思、或神遊四海,心鶩八極的吟詠狀態,進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細嚼慢嚥的品味原始文字,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筆者結合馬志遠的《天淨沙•秋思》來分析,學生邊誦邊吟,邊吟邊品,品之妙處,詩中之景物便活了起來:枯藤,老樹,昏鴉,瘦馬,古道……紛至沓來,映入眼簾,揮之不去,在頭腦中繪成一幅多彩多姿的悽美圖畫。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階段。再吟再品,景物愈發活靈活現,圖畫愈發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樹想象老;馬想象瘦;道想象古……頓時一股淒涼之情油然而生,滿眼蕭瑟,淚眼汪汪,欲斷腸,與作者達到心靈會通,品出了詩情。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一,也就是“原象”。接著,三吟三品,進入創造性想象階段,景越來越模糊,情愈來愈悲,自己彷彿就是斷腸人,心中悽悽慘慘慼戚,心神迷迷離離,恍恍惚惚,達到物我兩忘。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對“原像”添枝加葉,充實豐滿,補充與此相關的畫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筆的“新像”。由於每個學生對課文內容、思想底蘊感悟不同,出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新象”。從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再造性想象”到“創造性想象”的過程。最後,筆者指導學生把自己大腦中經過創造性想象產生的圖畫二即“新象”或口頭表達出來或書面描述出來,形成創造性文字二。這樣一個從圖畫到文字的過程,從而通過想與寫糅合在一起並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