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裝維護論文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逐步提升,促進了計算機發展和運用領域空間的逐漸擴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方法探討

  摘要:

  為此,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探索和總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真正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生,以期實現教學與企業需求更好的結合。

  關鍵詞: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

  一、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教學方法探討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

  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師首先要介紹組裝計算機的主要硬體裝置:主機板、CPU、記憶體、顯示卡、外設、機箱電源等的工作原理、分類、效能指標及其選購、組裝、維護保養等。如果用傳統的方法講授,大多數學生會感覺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為此,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配合實物展示的方式來教學。先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相關圖片、視訊等讓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個瞭解,然後再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認識各個硬體以及他們的安裝過程、各種引數的設定方法,最後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習效果,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實踐環節。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

  因材施教,分組分層教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機硬體組裝、作業系統安裝、故障查詢與處理等實踐專案。

  三積極改進教材內容,解決教學內容滯後的問題

  教材應該儘量選擇最新出版、內容前沿和實用的教材。另外,我們可以在深入瞭解市場的前提下,藉助網際網路,以當前計算機軟硬體發展技術為依據,自行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校本教材,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教材內容與時代同步,而且可以自己編制科學合理的實踐部分。

  四改革考試模式,真正提高學生解決計算機故障的能力

  本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目的旨在加強學生技能培養,以引導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故考核時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考試前教師先建立本課程的考試專案庫,專案內容涉及計算機組裝、測試、維護和維修等方面。考試時,讓每個學生隨機抽取一個專案,學生先口頭陳述本操作專案的原理、方法、步驟和過程等,並回答教師的相關提問,教師可對其陳述情況進行打分,這將作為理論成績;然後學生再動手操作,操作完成後教師再根據完成情況打分,這將作為實踐成績。最後教師以操作與理論7:3的比例給學生評定本課程的最紅成績。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重視操作實踐部分,也可以提高學生解決計算機實際故障的能力。中職教育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所以更強調學生上崗所需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結束

  為此,在《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探索和總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真正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生,以期實現教學與企業需求更好的結合。

  參考文獻

  1、《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思考姚真金;職業2009-07-15

  2、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的教學模式探索吳昭九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3-04-30

  範文二: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分析

  摘要:針對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理論性強,抽象,學習難度大等問題,闡述對該課程實驗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以及實踐措施,探討使課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具體實現方式。從實驗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實驗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介紹,並結合實驗教學的效果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的教學提供指導。

  關鍵詞: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實踐

  1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是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進行年來,計算機技術無論在軟體還是在硬體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計算機系統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為這些應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實際情況,那就是《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偏向於計算機硬體,其理論性強,抽象,學習難度大。而我校的教學定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著重視軟體相關知識的學習,而輕視硬體相關知識的學習的心理及現狀。如何通過課程實驗教學的合理組織與安排,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的目的,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課程理論教學的實踐,從實驗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實驗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實驗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介紹,並結合實驗教學的效果進行了歸納總結,以期為《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提供思路和借鑑。

  2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的設定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教育目標定位於使學生掌握單CPU計算機的組成原理與內部執行機制,包括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與結構,計算機硬體的功能部件的組成及工作原理,為學習理解高階語言編寫的程式如何被執行的過程和原理提供理論基礎。具體教學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連構成整機系統的技術以及計算機系統的概念性結構和功能特性。2理解單CPU計算機的完整硬體組成、基本執行原理、內部執行機制。3能夠運用計算機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有關計算機硬體系統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計算、分析,並能對一些基本部件進行簡單設計。4在知識、能力兩方面都得到提高。課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按照馮•諾依曼結構劃分,包括:1計算機中的資料表示和運算方法,包括:定點數的表示和運算、浮點數的表示和運算;2計算機中的運算器部件,包括:算術邏輯單元、定點運算器結構、浮點運算器結構;3儲存系統,包括:儲存系統的層次結構、主儲存器、高速緩衝儲存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儲存器、虛擬儲存器系統、輔助儲存器;4匯流排,包括:匯流排資訊傳輸、匯流排的工作方式、匯流排仲裁、匯流排標準;5指令系統,包括:指令格式、定址方式、指令型別;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結構、指令的執行過程、微程式控制器、硬佈線控制器;7輸入/輸出系統,包括:外圍裝置、輸入/輸出介面、輸入/輸出資訊傳送控制方式。

  3課程實驗教學內容的設定

  實驗教學內容按照理論教學程序安排,以單元實驗為主,每一章節的理論教學內容都對應安排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並再最後安排一次貫穿課程全部內容的綜合性實驗內容。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構成比例為4:3:1。實驗內容與理論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合理地安排實驗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基本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合理的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既幫助學生對計算機硬體系統的各組成部分的結構原理和工作過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驗教學方法

  不同實驗性質的實驗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1驗證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驗證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實驗原理的講解及實驗晶片的介紹→操作步驟講解及示範→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個別輔導答疑→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2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設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課程理論教學相關原理的回顧→實驗方法的講解→學生進行實驗過程的設計→學生設計成果檢查→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實驗總結→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3綜合性實驗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綜合性實驗是將前面幾個實驗中的單元電路組合在一起,構成一臺簡單的模型計算機。使用的單元電路主要包括運算器、儲存器,以及微程式控制器。實驗模型機是用微程式控制器實現資料通路的控制,通過執行由機器指令組成的簡單程式體現模型機的功能。其教學過程包括:學生課前預習,實驗課前檢查→實驗內容及要求的講解→課程理論教學相關原理的回顧→模型機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驟的講解→操作示範→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個別輔導答疑→實驗驗收,評定驗收成績。最後,通過驗收成績和實驗報告成績,綜合給出課程實驗成績。

  5結束語

  近五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調動了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主動上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了具體又直觀的展示,使理論教學內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體化,有利於理論內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蔡曉燕,袁春風,張澤生.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初探[J].計算機教育,201321:74-78.

  [2]楊澤雪,閔莉,王建偉.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實驗教學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54:107-110.

  [3]楊欣宇,李誠,宋廣軍,等.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318:45-47.

  [4]蔣本珊.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白中英,戴志濤.計算機組成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6]李雲,胡珊.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教學的探究[J].實驗室科學,2013,164: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