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導遊詞範文

  我們都知道新疆在我國最西部的一個地區,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維祕木塞來斯酒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葡萄栽培產生於黑海、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葡萄酒的釀造技藝同時向東西傳播。中國的葡萄種植的歷史和釀造葡萄酒的歷史達到了3000年。

  從文獻上來看,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宛國見“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人,久者積數歲不敗”。漢宣帝神爵三年,置西域都護,都護治所在今新疆輪臺縣,稱“龜茲國,饒葡萄酒,富者數白石”。龜茲即今天的庫車,屬阿克蘇地區,唐朝大詩人李白,對葡萄酒情有獨鍾,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句。唐人王瀚也寫出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嗎上催的著名詩句。

  居住在今天阿瓦提的刀郎維吾爾人,是維吾爾人中熱情奔放的一支,在釀造方面也體現了他們驚人的創造性。公元9世紀前後,維吾爾人在阿瓦提定居,他們繼承了這裡葡萄酒的傳統,並在葡萄汁之中加入了藥物,有人說木塞來斯的意思是“葡萄酒藥”是指酒中加入了枸杞、大芸、紅棗、紅花、甚至乳鴿。另一中說法是認為木塞來斯的含義是“優中選優”指的是一種釀製葡萄酒的方法,在所有的葡萄中選出三分之一最好的,進行壓榨,在壓榨葡萄汁當中在選三分之一最好的,煮熟發酵,在發酵好的酒液中在選者三分之一,封壇貯存。這就是木塞來斯特別貴重的原因。

  據說男人是品木塞來斯最大的受益者。在當地風俗中,木塞來斯是新郎入洞房之前的必合喝飲料,有人戲稱木塞來斯為“沒事來事”有時候,木塞來斯不僅是對體力的支援,也是對精神的一種支援。

  木塞來斯是具備獨有風味的葡萄酒,更適合中國人的傳統口味,微甜帶香,綿順,口感滑暢,回味豐厚。木塞來斯的釀造方法決定了它的獨特口味,它有自己的傳統,不同於任何一種葡萄酒。產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和田紅葡萄是它的原料,傳統釀造工藝是形成木塞來斯口味的直接原因。沙漠的乾燥熾熱和葡萄漿果的豐盈多汁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也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

  新疆是維吾爾自治區,這種葡萄酒也是產於這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我們稱它為維祕.木塞來斯。

  可以說木塞來斯是中國葡萄酒的標本,是西域古法葡萄酒的活化石,在此還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公元4000年前,一支以遊牧為生的歐羅巴人來到中亞腹地,在小河流域及羅布泊定居下來,這裡是水草豐富的綠洲。這支部落在此開始種植撲臺和發展畜牧業,到中國漢朝的使者張騫出使西域時,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樓蘭王國。在公元380年以前,樓蘭國有個漂亮的公主,名字就叫木塞來斯。那時,在北方有支部落,部落酋長的兒子叫羅布諾爾。羅布諾爾是個聰明、英俊的青年,他不願意早娶,也不願意無功的繼承王位。他要走自己的路,於是來到西域樓蘭拜師學習舞蹈,教他的樂師擁有上千畝的葡萄園,每年羅布諾爾都要參加葡萄園的勞動,在此他還學會了樓蘭人釀造葡萄酒的技藝,在每年葡萄成熟時,採用最飽滿的果實,用手捏碎,在用愛的來斯綢緊壓榨枝,放入瓦罐中,並放入野鴿鮮血,在經祕方配製,發酵後,產生美妙味道。每當貴客前來或舉行大的慶典,他們都會開懷暢飲,載歌載舞,縱情歡樂。

  在一次國王接待外國使臣的宴會上,羅布諾爾隨樂團載歌載舞,公主和羅布諾爾一見鍾情,羅布諾爾向公主求愛,兩人經常在葡萄樹下約會。每次約會,羅布諾爾都要帶上自己釀製的葡萄酒和公主對飲,美酒神奇的功效讓兩人的愛意更濃。但公主的父親極力反對他們的愛情,公主在父親的安排下下嫁給了月氏國太子。木塞來斯最後成了皇后。羅布諾爾一直深愛著公主,每年都用一個自制的瓦罐盛滿美酒,並寫上愛慕相思的詩句送給公主木塞來斯。盼望著公主木塞來斯有天能夠回到自己身邊。公主也同樣思念著羅布諾爾,因難捱相思之苦,天長日久,終於惹病離世。臨終囑咐把羅布諾爾送於她刻有詩句的盛滿葡萄酒的瓦罐陪葬在身邊。羅布諾爾也在公主去世後,拒絕回草原繼承王位,終日帶著葡萄酒,在公主墳前飲酒度日,呼喚著公主木塞來斯的名字,後人為紀念這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就把這種酒叫木塞來斯,意思是忠貞的愛情。

  所以,各位來新疆一定要品嚐這具有民族同時的飲品-木塞來斯葡萄酒,因為它代表這忠貞的愛情,可以說我們也在品嚐為愛情流下的眼淚。

  新疆旅遊景點導遊詞範文

  各位遊客,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阿帕克霍加墓,位於喀什市東北約5公里處,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伊斯蘭教聖裔的陵墓,始建於1640年前後,據說墓內埋葬有同一家族的5代共72人大小58座墳丘。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後,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成了17世紀著名的伊斯蘭教白山派的首領,並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阿帕克霍加死於1693年,也葬在此,由於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後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

  整個陵園是一組構築的十分精美巨集偉的古建築群,其中包括陵墓、教經堂、大禮拜寺、門樓、水池和花園等。陵墓,也就是主墓室,是建築群的主體,高26米,底面橫長39米,頂呈圓形,圓拱直徑17米,外面用綠色琉璃磚貼面。陵墓廳堂高大寬敞,平臺上排列著墳丘,墳丘是用白底蘭花琉璃磚砌成,晶瑩素沽。大禮拜寺在陵園的西半部,名為“艾依提甲衣”,節日期間供教徒們做禮拜用。小禮拜寺和門樓是一組最外面的建築物,彩繪和磚雕圖案極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樹木參天,清幽宜人。

  傳說,埋葬在這裡的霍加後裔中,有一個叫伊帕爾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妃子,由於她身上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人們便稱她為香妃。香妃死後由其嫂蘇黛香將屍體護送回喀什,並葬於阿帕克霍加墓內。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據考證,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她出生於葉爾羌今莎車,是伊斯蘭教白山派和卓家族的一名女子。1757年,菠蘿泥都和霍集佔兄弟在南疆發動叛亂。額色音、帕爾薩兄弟反對分裂,配合清軍從後方襲擊叛軍。同是和卓家族的兩家人,選擇了不同的政治道路。叛亂平息以後,額色音、帕爾薩兄弟和他們的子侄女眷等一家人奉詔去北京朝覲乾隆皇帝並接受封爵。1760年他們家的一位少女被選入後宮,先被封為容嬪pín,後來晉封為容妃,開始了她新的生活,這就是伊帕爾汗。

  乾隆對容妃十分寵愛。按照維吾爾族的習慣,對她的衣食住行作了特殊安排,去承德避暑山莊圍獵和巡遊江南時,都少不了容妃的陪侍,還讓宮廷裡的西洋畫師為她繪製了油畫肖像。有一次,乾隆發現容妃獨自坐在御花園中飲泣,就問她為何傷心。她答道:“我的家鄉有一種樹,葉子是銀色的,花是金色的,開花時方向無比,現在該是它開花的時節了。”乾隆聽了連忙安慰,為了使她能稍減她的思鄉之愁,命令新疆烏什地方官員,將容妃所說的那種“金花銀葉鐵幹”的沙棗樹苗裝載木桶中,移種到皇宮中去。

  容妃在清宮中生活了28年,於1788年去世。死後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香妃墓僅僅是她的衣冠冢,以前稱作“和卓墳”。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遊局批准,阿帕克霍加墓被評定為國家2A級旅遊景點。

  新疆旅遊景點導遊詞怎麼寫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新疆。新疆有著佔全國面積六分之一的土地,人們一踏上這裡,就會被它的神奇博大、美麗富饒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遊覽中,新疆光彩奪目的歷史文化、瑰麗全姿的民族風情、神祕絕妙的自然景觀、珍奇稀有的古蹟遺蹤、富饒豐盛的物產資源會讓您驚歎不已。

  地理概況

  遊客們,新疆神奇在哪裡?首先還是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地理概貌。新疆的地形地勢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三山夾兩盆”。天山山脈橫貫新疆,南與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合抱塔里木盆地,北與阿爾泰山脈合抱準噶爾盆地。俗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間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疆的準噶爾盆地,中間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兩大沙漠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綠洲。綠洲和山地草 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其實,更形象一點來看,新疆的地貌就像一個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畺”,其中“三橫”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和崑崙山一阿爾金山,夾在三橫中的“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北面是準噶爾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新疆的總面積為16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面積的總和。

  歷史文化

  遼闊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新疆古稱“西域”,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居民。由於地域遼闊,交通發達,歷史上曾是眾多民族馳騁角逐之地。遠古在南疆活動的主要是羌人,相傳還有與周人有著遠親關係的赤鳥人。到了秦漢之際,新疆已形成許多“國”,史稱“西域三十六國”。歷史上對溝通新疆和內地關係貢獻最大的要數漢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此後又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率軍出擊匈奴,並逐步使西域歸屬了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後的1500多年時間裡,無數商人、官吏、使臣、僧侶沿著張騫的足跡東來西往,形成了一條溝通中國與中亞、南亞以及歐洲的商業通道。伴隨著古道上的駝鈴聲,古代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珍貴的藥材以及火藥煉製術、造紙術、印刷術傳到了西方,歐洲和亞洲各國的特產以及佛教、景教、伊斯蘭教及其文化藝術也流入了中國。流通在這條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貴、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華麗的中國絲綢,因此這條古老的交通線就被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像一條友誼的紐帶,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恆河流域文化、古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聯結在一起,成了一條舉世聞名的最古老的“外貿交流、文化傳播之路”。

  漢代以後,絲路交通維續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區,天山南麓的許多石窟都是在南北朝時期開鑿的。盛唐時期,也是新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平高昌,不久又打敗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過蔥嶺,推進到了中亞,新疆成了我國關內的腹地。此時國強不怕外侮,邊關大開,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來,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貿易交往空前繁榮。宋元明時期,新疆時分時合,直至清乾隆年間,西域始稱新疆。公元1759年,乾隆派兵先後平定北疆準噶爾部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亂,使長期分裂的新疆復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