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範文

  備考浙江公務員的考生想要取得高分,申論範文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以誠信之力 立公信之威

  ——大力加強基層公務員誠信建設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誠信為立身之本、立業之本、立政之本、立國之本。報告提出,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這是對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做出的明確要求。提升政府公信力,基層公務員個體的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每一名基層公務員都發揮好自我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維護政府形象,確保公信力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基層公務員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大部分基層公務員能夠忠於職守、實事求是、廉潔自律,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基層公務員隊伍中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區域性道德失衡問題,一部分行政人員不講誠信,造成“幹群衝突”。作為一名基層的公務員,如果個人行為失去誠信,必定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基層公務員要把誠信作為自身的職業操守,“去小惡從大善、積小善成大德”,不斷提升個人的品行修養。

  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誠信修養。公務員代表著政府的形象,其誠信形象對群眾有著巨大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夫妻之間只有講信修睦,才能舉案齊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間只有坦誠相待,才能推心置腹。基層公務員在與親人、朋友的日常相處中,同樣要講誠信。要弘揚“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風尚,堅持實事求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幹老實事,努力成為日常生活中自覺堅守誠信的典範。

  在基層工作中加強誠信修養。作為基層公務員,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是加強誠信建設的重要環節。職業道德是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需要各級公務員管理部門將其融入到各項基層公務員日常管理機制中。一是將職業道德作為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在開展職業道德專門培訓的基礎上,將其納入各級各類培訓的必修內容,同時加強培訓情況登記和培訓結果評估,建立職業道德教育培訓長效機制。二是將職業道德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在公務員考核、任職、晉升等工作中,突出“德”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三是將職業道德作為激勵約束的重要標準。在公務員評優獎勵的條件設定上,明確提出職業道德要求,充分發揮公務員依法行政特邀監督員作用,吸收人民群眾、服務物件作為監督員,加強對公務員職業道德表現的監督。

  墨子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基層公務員手中握有國家和政府的權力,肩負著“治國”的使命和為民服務的責任,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應成為整個社會誠信的示範者。只有每一名基層公務員都發揮好“小我”作用,才能為打造政府公信的“大我”提供堅實保障。

  二

  培好政策沃土 涵養公民理性德性

  古語有云,“天下之之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以民為本制定政策是現代政府必須的職責。然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不能僅僅以民眾意願的滿足為一切準則,好的政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僅僅是對公民意願的滿足,更是對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養。政策就如同土壤,肥沃之土可以滋養萬木,貧瘠之地則寸草不生。因而,政府應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

  國家政策的制定不僅擔負滿足民眾需求、解決民生問題之責,更應承擔引領未來發展、涵養民眾理性德性之任。1977恢復高考的重大政策,重新喚醒深藏的求知渴望,奏響了中華民族復興前奏曲;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頒佈實施,引發健身熱潮,不僅提高了民眾身體素質,而且讓“好身體”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2013年各地政府大力推進綠色自行車工程,不僅切實方便居民出行,而且客觀上減少了私家車使用,更逐漸培育群眾綠色環保的理念,形成良好社會環保氛圍;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遍地開花,不僅實現了中國家庭生兒育女的美好願望,而且將慢慢改變目前不合理的人口格局,更會逐漸破除獨生子女性格弊端提升人口素養......好的政策已經很多,但是如何更好地培育政策沃土來促進公民理性思考、提升公民自我修養還需要繼續探索。

  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政府需要聽民意。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不能察民之疾苦,如何能讓政策為民理解,又如何保障落實到位,更何談涵養公民德性?某市政府自2014年起斥巨資修建地上輕軌,2015年方竣工,耗資巨大、耗時頗長,完工後發現根本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途,只是形象好看而已,惹得民意沸騰,而真正關乎民眾需求的相關領域卻無人問津:圈地一年工程無人開展,地面凹凸不平無人管轄,連基本的交通擁堵地方政府都毫無辦法......長此以往,公民只有怨聲載道,何來德性的涵養?問計於民聽民意,問需於民保民生。政府應充分體察民情、聽取民意,大小政策都應以民為本,方能得到民眾支援,獲得真正的效果。

  培好政策沃土,涵養公民理性德性,政府需要勤修正。任何政策的出臺到落實到出成果都是個漫長的過程,即便制定之初經過全面考證、科學設計以及精確推行,過程中也難免會旁逸斜出,因而,要使得政策合乎時代發展、合乎民眾需求,政府不能抱著一勞永逸的心態,要努力加強與民眾溝通,聽取民眾反饋,勤於修正方能獲得真正成功。2015年國家真正全面放開二孩,此項政策便是由雙獨二孩、單獨二孩等政策逐漸演化而來,從最初的設計到實踐過程中問題的暴露與解決,到真正最終符合民眾需求,真正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儘管歷史久遠但效果極佳,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也促進了民眾的理性思考,民眾瞭解政府的良苦用心,也能夠切身參與理性的傳揚,讓人讚歎。

  但願蒼生俱保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政策制定從來不易,好的政策的出臺離不開篳路藍縷的艱辛,更離不開聽民意的為政之道和勤修正的勤勉之態。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用好心,培好政策的每一方沃土,真正涵養公民德性時不我待。

  三

  城市,詩意棲居之地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留於城市,是為了生活的更好”,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道出了城市發展的意義在於給予人們生活,而不是生存。生存意味著保持生命體徵,能活下來;生活則意味著能高質量的生存,不僅要存活下來,還要活得舒適、活得體面、活得有追求。城市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生存的地方。

  在物質慾望不斷膨脹、城市病症日益加重的今天,城市該何去何從?德國古典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吟誦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美好的的生活狀態,這應該成為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生存”到“生活”,就是一個為生存增添“詩意”的過程。

  詩意當來源於“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的人居環境。“一切景語皆情語”,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是詩意的源頭。當前,城鎮化過程中,一味追求高速度、大規模,忽視人居環境建設。當我們身處蚊蠅滋生、臭氣熏天的垃圾包圍圈裡,哪來的詩意?當我們吸著氣味刺鼻、損害健康的受汙染空氣時,哪來的詩意?當我們連乾淨的水都喝不上的時候,哪來的詩意?人居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城市,不要說生活了,連生存都有可能受到威脅。

  詩意還來源於“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的社會環境。一個公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讓民眾感到安全、幸福,才能不為“五斗米”而疲於奔波。過去的城市建設大多以經濟建設為重點,關注於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社會民生建設。現在一系列副作用顯現出來:貧富差距加大、城市安全堪憂、交通擁堵嚴重、房價不斷飆升......成為“房奴”、“車奴”、“孩奴”、“蟻族”、“鼠族”的我們,每天都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中度過。這樣的城市生活,何談詩意?

  詩意也來源於“詩成六義備,樂奏八音諧”的文化環境。一個失去文化傳承的城市,等同於失去靈魂的驅殼。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又如何懂得詩意呢?然而,現如今有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盲目抄襲國外經驗,洋地名、洋建築隨處可見,“大廈加廣場”的模式不斷複製。呆板僵化的城市外殼下,是蒼白淺薄的“靈魂”。實現詩意的棲居於城市中,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必不可少。

  詩意的棲居是生活態度,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追求。“望得見山水”是詩意,“留得住鄉愁”也是詩意。城市,應該成為人們詩意的棲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