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範文

  申論文章可能是很多雲南公務員備考考生的一大難點,想要取得高分,範文應該多看,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官賴”:政府之殤

  “國以誠立心,人以誠立身”,政府是國家的管理者,也是社會誠信的奠基人,堅守政府誠信有利於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然而,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官賴”橫生,有恃無恐,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破壞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政府之殤。在政府欠債不還的背後,凸顯的是制度之弊和權大於法的人治困境。

  “官賴”滋生,根源在於制度漏洞。一些地方政府欠債多年不還,老百姓無計可施,而相關責任人卻安然無恙,這種怪象的出現歸根到底還是制度出了漏洞。沒有科學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還是以GDP作為量化考核標準,一些領導為了個人升遷,大搞建設,不惜舉債謀發展,導致地方債務負擔沉重,於是就出現了“官賴”問題。此外,由於缺乏嚴格的幹部問責機制,失信成本太低,守信者往往成為受害者。於是,就出現仿效者,“官賴”問題越滾越大。這種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早在清朝時期就十分盛行,由於制度漏洞,清朝買官賣官十分猖獗,新官上任忙於斂財,清還舊賬無從談起,而最高統治者對此無動於衷,被政府賴賬的百姓只能白白吃虧,最後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可見,機制的扭曲、制度的不足,必然導致政務誠信水平的下降。所以,治理“官賴”,還需要從完善機制入手,為政府部門量身打造不失信的“制度籠子”,為政府誠信建設提供常態保障。

  “官賴”橫生,癥結在於權大於法。“官賴”的另一個破壞力在於其挑戰了法律的權威。“官賴”一方面對應著權力的失範,另一方面則對應著政府債主們權利訴求得不到滿足的絕望。個人“老賴”受法律制約,一旦登上黑名單,便寸步難行。而相比之下,對於“官賴”,法律也奈何不了。債主們出於對“得罪領導”的顧慮,往往不得不對付諸司法這種最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說“不”。即使打贏了官司,一旦地方政府拒不執行法院判決,判決書就成了“法律白條”。法律作為最具有強制性和普遍性的社會規則,理應是權力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官賴卻能遊離於法網之外,這無疑是對權利的踐踏和對法律公信力的消解,足以引發惡劣的示範效應。因此,要想擺脫“官賴”汙名,就要“把權力關進籠子”,對公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進行監督與控制,讓權力迴歸到法律約束下,以法律確保政府誠信的確立,彰顯法律的尊嚴。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府在誠信社會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過程中要起表率作用,而“官賴”使政府失掉公允、丟掉誠信,成為“絆腳石”。這種現象如不加以整治,放任其持續發展,勢必會極大妨礙法治與誠信在全社會的推進,造成極其惡劣的示範效應,成為政府之殤。我們只有透過“官賴”現象,挖掘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才能推動“誠信”與“法治”在全社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二

  優化資源配置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

  “資源”是社會和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機會等生產和生活資料,資源的配置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完成。由於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學區房”房價飆升擾亂房地產市場;由於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暴力傷醫等醫療糾紛事故多發;由於就業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產生了學無所用和就業選擇的極端化……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使資源分配在各領域、各人群間出現了不均衡,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優化資源配置成為了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當務之急。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各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由於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等資源在某些城市的過度集中,導致發達地區有著豐富的人才儲備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或者投機資金的注入,這就使得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大。以目前最受關注的房價為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在強大的人口支撐條件和良好的經濟發展預期驅動下,房價一路攀升,已嚴重脫離了其應有的價值。失去理性的房價一方面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加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經濟發展失衡的狀況難以改變。所以,保障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是重中之重。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社會的穩定執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各階層不斷分化,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而當前我國救助資金投入總量以及佔財政收入的比例都還比較低,對於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存在漏洞。弱勢群體在貧困和生活重壓之下,在心理上會有急躁和不安分的問題,如果不及時疏導,極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為了保障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安康,社會弱勢群體和失意人群亟須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受到更多關注。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人才的良性發展。年薪15萬的人,面對月薪幾千元的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群體竟然自愧不如;還有高學歷者願意放棄月薪4000元的工作去做一名月薪2000元的環衛工人,僅僅因為環衛工人在“體制內”。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體制內”代表著穩定、福利、社會保障,對於趨於求穩的中國人來說,“體制內”就是就業選擇的追求。然而,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國家發展需要的是創新和活力,而不是安逸和穩定,只有引導人才進入到市場經濟主體上來,通過就業或創業得到更多的財富,才能實現人才的真正價值。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群體不應該無條件佔有過多的社會資源,迫切需要加大對非公務員群體的資源傾斜力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目前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資源配置是一個重要命題。相信通過市場的調節和政府的支援推動作用,資源配置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保障經濟社會不斷地向上向好發展。

  三

  破解垃圾圍村 建美麗鄉村

  工業化來了、城市化來了,中國鄉村的環境問題一時猝不及防。“五小”工廠甚至工業開發區直接建到村邊,工業垃圾、化學垃圾、重金屬垃圾直接排進清澈的河裡、肥沃的土裡、澄明的空中,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處於毫無節制、野蠻生長的狀態,這使得“垃圾圍村”在一夜間成為鄉村環境的代名詞。

  “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環境治理的真實寫照。究其原因,與長期以來,村民環境衛生觀念淡薄、環保意識的養成趕不上物質生活改善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鄉村“垃圾遍地”的局面有關。但深層原因則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村公共服務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成為被忽視、被遺漏的角落。長期“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村環保欠賬太多,鄉村環境治理基礎太差,再加之農村地區面積廣大、居住地形複雜多樣、人口居住分散等因素,以致“垃圾圍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一大突出問題。

  “沒有美麗鄉村,就必然沒有美麗中國。有識之士早就發出警告:“如果今天我們沒有合理地對待垃圾處理,明天,我們就將成為站在垃圾上的民族”。“垃圾圍村”現象的存在,不僅影響村莊的環境和美觀,還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垃圾還呈現出“毒害化”的趨勢,甚至影響城鎮居民“菜籃子”和“米袋子”的安全。

  農村垃圾治理是我國鄉村建設的老大難,也是世界性難題,而要從根本上處理好農村垃圾治理難題需“對症下藥”。一方面,要完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科學的規劃垃圾池的地理位置,由相關部門做好統一管理,根據垃圾的產生量切實做好回收、處理工作,實現城鄉垃圾一體化管理體系,從根本上疏通農村垃圾處理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大農民垃圾處理的宣傳工作,普及垃圾處理的常識,比如什麼垃圾可以埋,什麼垃圾必須送到垃圾池統一處理,堅決禁止就地焚燒等汙染環境的土辦法;更為重要的,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政府要主動履責,做好監督管理、資金投入工作,並用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

  留住金山銀山,不如留住綠水青山。解決垃圾圍村問題關乎新農村建設的成效,需要垃圾回收、環境執法等相關部門的全面配合,只有切實處理好了農村垃圾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風貌,才能重新喚醒美麗鄉村的記憶,成就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