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範文

  優秀的申論範文閱讀對備考黑龍江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保障飲水安全 護住生命之根

  俗話說“水是萬物之源”,可見飲用水安全重要性。從日本的專門法律規定到芬蘭的綜合企業實體,再到英國的成熟管理架構,其他國家的飲用水治理取得一定的效果。馬克思曾說過:“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飲用水管理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問題隨之而來,水資源監控能力不足漸成常態、水質超標汙染層出不窮、過度開採地下水比比皆是.....這些都使得飲用水安全受到困擾。習有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言以蔽之,保障飲水安全,促進社會民生刻不容緩。

  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過:“提高科技水平是創新管理的最有效手段”,由此可見,飲用水管理技術至關重要。無論是生物性汙染,還是化學性汙染,亦或是物理性汙染,當前飲用水的汙染物的越來越普遍。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努力做到“兩個堅持”,即堅持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狀態加大科技投入、堅持用“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西方管理學著名的原理“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南美洲的一隻蝴蝶煽動翅膀可能會引起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而飲水立法必將帶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與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飲用水相關法律的細化,另一手抓相關法律的定期修訂完善。

  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著名社會學家孔德曾經說過:“加大質量監督是提高社會安全的重要保障”,足見質量監督之於飲用水管理的重要地位。不管是居民用水恐慌,還是居民飲水衛生問題,不管是重金屬含量超標,還是致癌物質多見,都使得飲用水質量監督迫在眉睫。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必須自當下而始,努力彌補木桶的“最短板”即設立監視委員會做到亡羊補牢。

  習說過:“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保障飲水安全,促進社會民生必須提高飲用水管理技術、加強飲用水質量監督、健全飲用水法律保障。唯有如此,方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增強居民幸福指數、確保社會長治久安。

  二

  城市,詩意棲居之地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留於城市,是為了生活的更好”,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道出了城市發展的意義在於給予人們生活,而不是生存。生存意味著保持生命體徵,能活下來;生活則意味著能高質量的生存,不僅要存活下來,還要活得舒適、活得體面、活得有追求。城市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生存的地方。

  在物質慾望不斷膨脹、城市病症日益加重的今天,城市該何去何從?德國古典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吟誦的“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為我們描述了一種美好的的生活狀態,這應該成為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生存”到“生活”,就是一個為生存增添“詩意”的過程。

  詩意當來源於“柳塘風淡淡,花圃月濃濃”的人居環境。“一切景語皆情語”,令人賞心悅目的環境,是詩意的源頭。當前,城鎮化過程中,一味追求高速度、大規模,忽視人居環境建設。當我們身處蚊蠅滋生、臭氣熏天的垃圾包圍圈裡,哪來的詩意?當我們吸著氣味刺鼻、損害健康的受汙染空氣時,哪來的詩意?當我們連乾淨的水都喝不上的時候,哪來的詩意?人居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城市,不要說生活了,連生存都有可能受到威脅。

  詩意還來源於“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的社會環境。一個公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讓民眾感到安全、幸福,才能不為“五斗米”而疲於奔波。過去的城市建設大多以經濟建設為重點,關注於GDP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社會民生建設。現在一系列副作用顯現出來:貧富差距加大、城市安全堪憂、交通擁堵嚴重、房價不斷飆升......成為“房奴”、“車奴”、“孩奴”、“蟻族”、“鼠族”的我們,每天都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中度過。這樣的城市生活,何談詩意?

  詩意也來源於“詩成六義備,樂奏八音諧”的文化環境。一個失去文化傳承的城市,等同於失去靈魂的驅殼。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又如何懂得詩意呢?然而,現如今有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盲目抄襲國外經驗,洋地名、洋建築隨處可見,“大廈加廣場”的模式不斷複製。呆板僵化的城市外殼下,是蒼白淺薄的“靈魂”。實現詩意的棲居於城市中,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必不可少。

  詩意的棲居是生活態度,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追求。“望得見山水”是詩意,“留得住鄉愁”也是詩意。城市,應該成為人們詩意的棲居之地。

  三

  讓公平的陽光普照大地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既有孔孟之道遵從自然規律的思想,也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等理念。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有不同的層面,涉及環保、資源等方面,也需要社會公平,這是社會成功發展的前提。只有開放、多元的社會,讓公平的陽光普照全社會,允許每個人都有發揮的空間,才能成功塑造未來。

  公平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我們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客觀要素來考察,著力探討公平的核心內涵和公平實現的基本規律。“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這“四個公平”,既揭示了公平的內容,又揭示了公平實現的基本途徑,反映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要求。

  權利公平是公平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邏輯起點和實踐起點。不論社會成員所屬階級、階層、社會地位、家庭背景、種族、性別及資本佔有狀況等因素如何,社會都應賦予他們參與各項活動的平等權利,使他們在平等的起點上融入社會。與眾多城市高中生“用腳選擇”放棄國內高校,遠渡重洋出國留學相對,眾多寒門學子“悲壯”地放棄參加高考的權力,向上流動的渠道嚴重變窄。

  機會公平是公平的前提基礎,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條件和首要標誌。機會公平要求社會提供的生存、發展、享受機會對於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始終均等。儘管機會公平並不一定必然導致結果公平,但沒有機會公平就必定沒有結果公平。自1999年高考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連年攀升。現在大學生找工作,比拼的已經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家庭背景、經濟實力等綜合因素,就業機會已明顯不公。

  規則公平是公平的存在形式,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環節和必要保障。規則公平要求社會主體在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面對一致的行為規範和行動準則。假冒他人註冊商標、商業賄賂等市場中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實質上是一種違反公正平等、誠實信用的競爭規則的非法行為。大家在規則面前一律平等,個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分配公平是公平的理想目標,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實際體現和最終歸宿。每個勞動者都有獲得正當利益和社會保障的權利,不因素質、知識、能力、性別等的差異而使其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產生巨大的或本質上的差異。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使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得到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以維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都得到了保障。

  實現社會公平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貫穿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程序中。要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堅持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公平正義具體體現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