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孩子一生的寶貴財富。孩子剛上小學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養成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養成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建議

  第一、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鬆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 激發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是有無獨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礎。自信心對孩子健康成長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視與保護孩子的自尊。多讚許,少責備,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充滿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願參加集體活動,認為沒人愛他,缺乏自信。平時多創設培養孩子自信心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信”起來。平時,遇事常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錯”。因為孩子自我評價往往依賴於成人的評價,成人以肯定與堅信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就會在幼小的心靈中意識到: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劉永勝教授總結的:“相信自己行,才會我能行……”的行字歌訣,就能幫助學生增強自學的自信心。特別對於學困生,學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發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關愛的營養不良,有學校教育的知識斷層。作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調查研究,摸清情況,利用學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知識為依託進行鍼對性的個案研究,並找出能切實有效地改善學生學習行為的辦法來。這樣的個案研究,既是對學生的終生髮展負責,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四、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據有關資料統計:89.6%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業時沒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3.2%的同學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不僅是教育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需要,也是幫助學生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掌握能力的關鍵措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應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分鐘時間學習,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始終堅持。

  2.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堂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堂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3.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資訊,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資訊,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小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4.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5.課後複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絡,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

  6.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突破重點、難點,有利於新知識的接受。

  7.階段複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並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規律

  規律1、在不同的階段,學習習慣培養的重點不同

  小學階段,孩子需要培養的學習習慣主要是基本學習習慣,其次是拓展性學習習慣。

  規律2、孩子缺乏自控力、學習習慣培養會出現反覆,需要依賴成人的監督

  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記住需要不厭其煩地履行監督職責,反覆提醒,及時糾正,與孩子一起鞏固良好的習慣。

  規律3、孩子容易收到暗示,模仿能力強,要警惕孩子學到壞習慣

  小學生喜歡模仿,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孩子會像身邊的榜樣學到好習慣,也會模仿一些不良習慣,需要家長警惕。如,看到爸爸躺在沙發上看報紙,孩子也會不自覺地躺在沙發上看書、寫作業。

1.小學生學習習慣訓練總結

2.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總結3篇

4.良好學習習慣小學生演講稿

5.小學生如何培養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