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的勵志故事

  她,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卻每到一處,必然精彩。她在最失落的時候走進異國婚姻,在與世隔絕的沙漠找到畢生所愛,最後,又在孤獨中選擇幸福天堂。用一身孤勇去換一生愛,從此,有一種愛情的名字叫“三毛與荷西”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每當高唱這首《橄欖樹》時,撒哈拉漂泊的靈魂,彷彿縈繞在身旁。雨季永不再回,可那個傳奇的女子,卻永遠留在後世的人心中,提醒著我們對於生活的熱愛與一腔孤勇,她的名字,叫三毛。

  與眾不同的少年歲月

  所有傳奇人物,似乎都註定會擁有一段不平凡的童年。

  年少時候的三毛偏科嚴重,十分厭惡數學。她總想不通雞兔同籠到底是怎麼計算的,也無法運用枯燥的公式去做題。她所有的靈氣都表現在文科上,一本《紅樓夢》翻了又翻,再三揣摩。

  數學老師對三毛充滿敵意,大罵她“比豬還笨”。年少的心,總因為外界的一點責備就變得不安,三毛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她潛心鑽研數學課本,竟然連續三次都考了滿分。這本是值得表揚的一件事,沒想到卻換來老師的質疑,說她的成績是作弊得來的。

  三毛很不服氣,出言頂撞,老師有意修理她,故意找來高年級的卷子讓她當場做。可憐三毛看到試題膽戰心驚,一題未解。那位老師為了維護了自己的威嚴,拿起毛筆飽蘸墨水,在她臉上畫了一個巨大的“鴨蛋”,在全班的鬨堂大笑中,三毛的眼淚決堤而下。

  從那一日,活潑的女孩變成了沉默的影子,她屢次逃課,在墓地中一待就是一下午,黑暗的河流中,看不見光芒。

  三毛病了,患上了今天所說的抑鬱症。父親給她換了一個學校,而三毛剛剛踏進校門就暈倒在走廊。她變得極端,暴躁。她和堂弟打架,非常凶狠的把鋼梳子扎到堂弟臉上;端著剛燒開的熱水去澆花,看著剛開放的花兒枯萎。

  父母看著女兒飽受折磨,心急如焚,最終在初二時,選擇讓她休學,至此,三毛才逐漸打開了心扉。文學,拯救了她的靈魂。

  此後七年時光,三毛一直在家中讀書,學習畫畫,在等待父母下班的時間裡,她常常只能自言自語,或者對著牆壁和傢俱說話。

  三毛的童年,就在孤獨與偏執中度過了。

  短暫苦悶的留學生涯

  1967年,三毛第一次出國,奔赴西班牙留學。這時她已經漸漸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但她的內心,是孤寂的。

  臨走時,父母反覆叮囑,母親抹著眼淚說,“從此是在外的人啦,待人處事,要有中國人的教養,凡是忍讓,吃虧就是便宜。萬一跟人有了爭執,一定要想:退一步海闊天空……”

  三毛用力點頭,然後提著手袋朝飛機走去。

  半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三毛遵照母親的吩咐,沒有露出原來的脾氣,以為融入了學校的圈子裡。

  四個人住的房間,她早早起來打掃,搶著做事情。

  可是她的禮讓並沒有換來同等的尊重。宿舍的女孩子們開始使喚她,找她收衣服,借東西。一天晚上,室友們偷了酒在寢室大喝,橫七豎八的躺了一串,一個個借酒裝瘋,笑成瘋子一般。

  三毛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正要發作,忽然回頭看見院長鐵青著臉,大吼一聲,“誰幹的?”

  三毛好整以暇,準備看出好戲,沒想到院長竟然指著她的鼻子大罵起來,年少時的陰影頓時湧上心頭,三毛的委屈和憤怒猶如火山噴發,衝出房間去,找了一把掃把,雨點似的打過去,又叫又打,摔壞了幾個大花瓶。

  這場鬧劇結束後,三毛恢復了本性,她在寢室裡橫行霸道,借了戲曲唱片來,在寢室放得鑼鼓喧天,電話鈴響一千遍,眉毛也不動一下。

  那段時光,難以想象三毛怎樣度過的。還好,在那一年聖誕節,她遇見了生命中的愛人,荷西。

  遇見三毛的時候,荷西還在念高中,年輕的男孩對著她喊道,“Echo,你等我六年,我讀四年大學,服兩年兵役後,就跟你結婚!”

  三毛只當聽了一個笑話,因為那時的荷西,還太年輕了。她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年輕的男孩,竟然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靈魂伴侶。

  :

  受辱導致性格孤僻

  三毛六歲入小學讀書。12歲考入臺北最好的女子高中——臺北省立第一女子高中。***三毛的死因***雖然成績優秀,三毛的性格卻很孤獨,天生的孤獨,內心孤獨的人總是最怕被外界聚焦,尤其是自己的自尊心被羞辱的聚焦。初中的三毛偏科,數學成績最高才拿過50分。為了提高數學成績,三毛鑽研考試技巧。她發現每次考試題目都是來自課本的習題。於是每次臨考,三毛將課後的題目和答案熟記於心。於是接連多次考試拿下滿分。分數突然地非正常地提高,引起了數學老師的懷疑。有一天,數學老師把三毛叫到辦公室,現場拿出一張試卷讓三毛在十分鐘內做完。很顯然,三毛完成不了。接下來,讓三毛刻骨銘心的羞辱發生了。

  多年後,三毛這樣回憶了當時的情況:“在全班同學面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劃的粉筆圈裡,笑吟吟惡毒無比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在我的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注的嘴脣,滲到嘴巴里去。”畫完後,老師讓三毛轉過身給同學看,引起一陣鬨笑,此老師再命令三毛在教室外走廊走一圈。走廊擠滿了學生,12歲的三毛不敢違抗老師的命令,但12歲的三毛已經有了愛美之心,12歲性格孤僻的三毛自尊心受到了刻骨的羞辱。受辱事件後,三毛開始逃學,幾個月後,三毛休學,一休就是7年。

  愛情讓三毛一生漂泊

  三毛一生中多次戀愛。19歲入臺北華岡文化大學選讀生。人生第一次戀情是跟文化大學戲劇系高三毛一屆的樑光明,樑光明現在是臺灣作家,筆名舒凡。三毛和樑光明相戀三年。樑光明畢業前三毛設想著跟樑光明結婚,而樑光明卻想先立事業後結婚。兩人在婚姻問題上的糾葛讓愛情變成累贅,三毛開始逼婚,樑光明如果不跟她現在結婚,她就馬上去西班牙。結果樑光明選擇了不結婚。大學未畢業的三毛痛苦地選擇去西班牙。

  到了西班牙,三毛進了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戀上西班牙人荷西,當時荷西只18歲,而三毛已經24歲。三毛在自己的作品中談到了第一次見荷西的感覺:“我第一次看見他時,觸電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為他的妻子,在虛榮心,也該是一種滿足了。”熱戀過後,荷西向三毛求婚,他讓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學和兩年的兵役,六年後,荷西說他會娶三毛。三毛覺得六年太漫長,到時自己是30歲的大齡女青年。理智地選擇了離開。很快三毛跟好幾個國家的留學生戀愛。其中有家裡開豪華餐廳的日本留學生。

  再後來,三毛為了自己的德國籍男友離開西班牙去往德國柏林,進入歌德學院。德國男友為了自己的外交官夢一心撲在學習上,每天超過16個小時在學習。睡覺的時候也小聲地用收音機播放學習材料。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愛著三毛。生性浪漫的三毛忍受不了,最終選擇離開,前往美國伊利諾斯大學。伊利諾斯大學一位化學博士擄獲了三毛的心,這位博士還是三毛堂哥的同學。“每天中午休息時間,總是堂哥的好同學,準時送來一個紙口袋,裡面放著一塊豐富的三明治,一隻白水煮蛋、一枚水果。”可這段愛情最終沒有結出果實。三毛選擇了回臺灣。此時,三毛27歲。

  回到臺灣,三毛又有了新戀情,可惜遇人不淑,即將結婚前三毛才發現對方是位有婦之夫。痛心之後三毛很快跟一個臺北某大學40多歲的德國籍教授建立戀愛關係並且接受了對方的求婚。可惜命運捉弄人,結婚前夕,新郎心臟病發猝死。臺北成了三毛的傷心地,不久三毛離開臺北去往熟悉的西班牙,跟已經長得健碩成熟的荷西重逢,並且成為荷西的新娘,結婚的地點在撒哈拉沙漠。結婚六年後,潛水專家荷西在潛水時不幸去世。這一年,荷西30歲,三毛36歲。12年後,寫完《滾滾紅塵》後,三毛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與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日子是三毛此生最幸福的時光。兩人 1973年在西屬撒哈拉登記結婚。1976年,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面世。三毛最重要的作品講的全部是在撒哈拉的日子。寫的大部分是跟荷西在一起的生活瑣碎,以及多民族之間的趣聞。作家三毛,更確切地說,她只是用筆在記錄自己的人生。像在自己給自己寫傳記。只是這本傳記充滿了孤獨,傷痕,漂泊,沙漠。也有愛情。

  :

  三毛本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

  1948年底,舉家遷居臺灣。童年的三毛並未立志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小學、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小學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初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臺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裡,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說:“不是媽媽的薰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裡,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臺灣中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後,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後轉入新聞系。在大學讀書時,她的老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後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後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歷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遊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說過,“我並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樸實、自然、坦率、真情”。

  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臺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說,三毛在臺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著淚水,帶著微笑,注視著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絃。1986年她還被評為“臺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臺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臺灣心理學教授分析說,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麼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現實生活既然有這麼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面對著現有制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麼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